文/徐海燕 胡云芬 周曉琴(.重慶市高新區人民醫院;2.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包含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其中重大傳染病疫情占有重要比重且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具有嚴重的威脅[1]。公立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以下簡稱感控)人員是指在公立醫院中專門從事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醫務人員和負責配合醫院感染管理部門開展感染控制工作的兼職人員。[2]主要負責與醫院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監測,安全防護措施實施,消毒、隔離和醫療廢物處置及管理。[3]感控人員在防止院內感染、控制疫情蔓延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勝任力(Competence)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麥克里蘭(David Mc Clelland)提出,他將勝任力定義為直接影響工作績效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目前對這一概念應用最廣泛的是由Spencer 在 1993 年提出的,他的勝任力概念概括了勝任力區分、預測工作績效的用途,可測量、確認的特點以及包含動機、特質、自我概念、技能、知識等勝任力要素主要內容。崗位勝任力是指擔任某一職位角色所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內在動機、自我形象與社會角色特征等一系列勝任特征的總和[4]。
目前我國各級公立醫院已初步建立起專門的感控部門,也配備了專業人員,但仍存在著人員數量不足,專業不合理,老齡化普遍,專業素質較低;感控隊伍沒有經過系統、規范化的專業培訓,感控人員流動性較大等問題。[5]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立醫院感染工作的發展。故而,公立醫院急需配備高素質的醫院感染管理人才隊伍。而基于崗位勝任力的人才培養方案能夠有針對性地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立醫院感控人員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因此,本研究以前期研究建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立醫院感控崗位勝任特征模型為基礎,初步構建基于此模型的感控人員人才培養方案。
本研究團隊前期以文獻研究和德爾菲專家咨詢方法建立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立醫院感控崗位勝任特征模型,該模型包括應急處置能力、專業知識技能、個人特質和專業能力4個核心維度以及危險識別能力、感染管理基礎知識、感染管理應急預案、感染事故的處置等17個子維度(見表1)。

表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感控人員崗位勝任力核心維度及子維度
通過對已構建的感控人員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進行驗證分析,計算信效度,初步驗證評價指標體系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由于醫療機構感染管理專職人員配備較少,且研究時間有限,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良好,采用隨機抽樣法,在重慶市感控工作人員微信群里選取了264人進行了調查研究。在已擬定的感染管理專職人員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形成專職人員核心能力評價表,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資料;第二部分為感染管理專職人員核心能力正式測評問卷,包括50個條目。本次調查發放問卷264份,回收264份,有效問卷26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6%。調查者來自重慶市一、二、三級公立醫院。
信度也就是可靠性,常可通過考察被測對象對同一個問題的多次回答來判斷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本研究評價指標體系的信度主要采用Cronbach's α系數來反映。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8,表明指標體系具有很好的內部一致性。
效度主要評價量表的準確度、有效性和正確性。效度測量意在反應某測量工具是否有效地測定到它所打算測定的內容,即實際測定結果與預想結果的符合程度。本研究主要通過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來對指標體系進行檢測。
1.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又稱邏輯效度,是指項目對預測的內容或行為范圍取樣的適當程度。由前面研究可知,第一輪咨詢專家對感控人員崗位勝任力各級評價指標的變異系數在0.048~0.202之間,第二輪咨詢專家對勝任力要素評價的變異系數在0.066~0.234之間,兩輪意見均相對集中。兩輪咨詢專家協調系數W值分別為0.451、0.588,經χ2檢驗,p<0.001。第二輪協調系數較第一輪高,表示專家意見的協調性高,結果可信。
2.結構效度
結構效度又稱構想效度,指一個測驗實際測到所要測量的理論結構和特質的程度。本研究采用相關分析法確定調查問卷的結構效度。
由統計結果可知,本研究一級指標與指標總體間的相關系數在0.78~0.90之間,二級指標與一級指標的相關系數在0.63~0.94之間,三級指標與二級指標的相關系數在0.41~0.95之間,P值均在0.01水平上呈顯著相關,表明指標體系結構效度較好。
通過結構效度檢驗指標體系效度,結果表明了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該指標體系可以在公立醫院感控崗位的招聘選拔、人才培養中推廣應用。
根據前期建立的勝任特征模型,現制定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感控人員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崗位勝任力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立醫院感控人員人才培養方案
本方案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感控人員為總目標。培養具備預防醫學、應急管理、感染預防與控制等多學科理論知識,掌握現代公共衛生管理專業知識體系,能解決感染預防與控制領域的復雜問題,并具有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創新思辨和國際視野的創新復合型人才。
本方案培養目標具體分解為以下四個:
培養目標1:能夠在解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同時綜合考慮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等因素的影響,體現良好的創新思辨精神、具有感控行業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培養目標2:能夠將預防醫學、應急管理、感染預防與控制等多學科理論知識、現代感染預防與控制工具熟練的應用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
培養目標3:能夠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體現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有效的協調溝通能力。
培養目標4:能夠結合感染預防與控制國際國內發展需求,主動關注個人能力提升,通過繼續深造、自主學習等渠道主動更新感控領域知識儲備,積極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和環境,增強開放意識及外部資源的鏈接能力。
基于前期建立的感控人員勝任特征模型,本方案擬達到以下四點培養要求:
應急處置能力要求:具有結合應急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識別應急管理的發展趨勢與特征,進行應急管理規劃與設計的能力;運用危險識別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事故報告能力、突發事故處理能力、決策能力以及應急管理技術與方法,針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開展全面應急工作的能力;開發或設計應急預案、應急演練、應急培訓、應急系統評估等應急管理知識的能力。
專業知識技能要求:能夠系統地學習并掌握與傳染病學、衛生法律學、流行病學、應急管理學、衛生監督學、衛生事業管理學等感染管理核心專業知識,交叉融合公共衛生、預防醫學、應急管理、衛生政策等相關專業知識,掌握完整的感染控制知識結構。能運用掌握的專業知識制定感染管理應急預案,對感染事故進行處置并進行院內防護指導。
個人特質要求: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感控行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公民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實踐中理解并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并具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必需的反應。
專業能力要求:能夠在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及負責人的角色,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能夠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綜合性分析,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培養課程結合崗位勝任力設置,可設置思想道德類課程、理論知識類課程以及實踐課程。
思想道德類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要求及方式:通過思想道德課程的學習,培養學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公共衛生事業。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思想和崇高的敬業精神,作風嚴謹,勇于探索創新,善于學習進取。具有較強的法律觀念、健康的體格和心理、良好的團隊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思想道德類課程培養方式為專題講座。
理論知識類課程包括:傳染病學、衛生法律學、流行病學、應急管理學、衛生監督學、衛生事業管理學。培養要求及方式:通過學習,掌握傳染病學、流行病學、衛生法律學、衛生監督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運用傳染病、流行病、應急管理研究方法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研究,掌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了解國內外公共衛生改革和發展的方針和政策以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預防和控制。通過衛生事業管理案例分析,培養學員具備分析和解決突發公共衛生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日后的感控工作奠定基礎。理論知識類課程的培養方式包括專題講座、案例教學。
實踐課程主要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演練。培養要求及方式: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演練,使學員積累基本的實踐經驗,培養其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應急能力;體驗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具有從事調查、分析和處理公共衛生問題與突發事件的基本能力,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礎。實踐課程的培養方式為情景模擬以及角色扮演[6]。
通過對應急處置能力的要求,要求學員具備危險識別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事故報告能力、突發事故處理能力、決策能力等,可以實現目標1。而達成專業知識技能要求,使學員具備感染管理基礎知識、感染管理應急預案、感染事故的處置、院內防護指導這幾種技能,可以實現目標1以及目標2。而學習能力、責任感、服務意識、反應敏捷等個人特質的具備可以使學員達成目標1和目標4。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專業能力的達成有助于實現目標3。具體的目標達成路徑見表2培養要求對培養目標支撐的矩陣表。

表2 培養要求對培養目標支撐的矩陣表
思想道德類課程主要支撐個人特質的實現,理論知識類課程主要支撐應急處置能力、專業知識技能以及專業能力的實現,而實踐課程則可以對所有的培養要求起支撐作用,具體的可參見表3培養課程對培養要求支撐的矩陣表。

表3 培養課程對培養要求支撐的矩陣表
本研究基于前期通過文獻研究、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建立起的勝任特征模型,該模型包括應急處置能力、專業知識技能、個人特質和專業能力4個核心維度,危險識別能力、感染管理基礎知識、感染管理應急預案、感染事故的處置等17個子維度,建立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感控崗位的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包括四個目標,以及四個培養要求,并建立起培養要求對于培養目標的支撐矩陣,并根據此模型設置了思想道德類、理論知識類以及實踐類課程,根據不同的課程設置了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擬四種培養方式。
目前,國內對于基于勝任力模型建立各種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已經比較完善,但是人才的勝任特征模型基本都是通過文獻研究得出。作為本培養方案基礎的勝任特征模型則是本團隊通過文獻研究、德爾菲專家咨詢法研究得出,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感控崗位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也更具有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