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艷 張耀天
摘要:徽州木雕、石雕、磚雕合稱“徽州三雕”,是徽州匠人歷經長久實踐而創造的獨特建筑造型語言,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園林等建筑裝飾。木雕撐栱、雀替、梁柁等均起到支撐作用,造型多種多樣,圖案紋樣內涵豐富;石雕多用于基座、圍欄、漏窗、石階、牌坊等建筑物的裝飾,種類繁多,古樸大方;磚雕主要用以裝飾門樓、門罩、屋檐、屋頂、漏窗等,紋樣題材較為廣泛,且寓有深意。結合安徽博物院展出的藏品,實地考察,探究徽州三雕藝術,根據紋樣、環境、功能以及工藝多維度賞析安徽博物院的藏品。
關鍵詞:徽州三雕;安徽博物院;賞析;紋樣;藝術特點;寓意
徽州三雕藝術源于徽文化,是徽州人文積淀的集中體現,是徽州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徽州地區豐富的木材、磚、石原料以及匠人高超的雕刻技巧,使徽州三雕呈現布局工整、結構巧妙、裝飾優美、細小精致、內涵豐富的美學特征。雕刻匠人在徽州三雕的工藝基礎上,將浮雕、線刻、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并用,通過選材、放樣、打柸、雕琢、打磨等多道工序,精雕細刻,實現了建筑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融合。
一、徽州三雕藝術特征
(一)制作工藝以及雕刻紋樣
1.徽州木雕制作工藝
徽州木雕以楠木、樟木、柏木、紅木、松木等為材料,采用線刻、圓雕、浮雕、剔地雕、透雕等技法,通過選取木材、打柸、打磨、上漆等復雜程序,制作出撐栱、雀替、欄桿、月梁等建筑構件,使用到的工具主要有鋼鋸、斧頭、木錘等。徽州木雕的紋樣主要有動物紋、瑞獸紋、人物紋、花鳥紋、建筑紋與博古紋六種(圖1—6)。
2.徽州石雕制作工藝
徽州石雕的原材料很多,以漢白玉、青白石、花崗巖、砂巖、軟玉等最為常見,匠人運用不同的工具(錘子、鋼釬、刀子、毛筆、墨斗、角尺、砂輪、切割機以及電磨等)、不同的技法(圓雕、浮雕、線雕、影雕等),刻畫不同的造型與紋樣。石雕的種類有很多,一塊石材要經過相石、確定造型、勾勒輪廓、減荒、整理造型、精雕細琢、打磨等一整套徽州石雕的制作工藝。其中,觀賞型石雕主要用于室內裝飾和一些小型的人物、動物、山水擺件。實用型石雕包括建筑石雕和宗教用品。建筑石雕主要指在各類建筑的各個部件、構件上的裝飾性雕刻,是石雕的主要門類。徽州石雕最常見的有石牌坊、石欄桿、石柱、石獅子等。
3.徽州磚雕制作工藝
磚雕是以磚作為雕刻對象的一種雕飾,由模仿石雕而來,但比石雕更經濟、省工,因而較多地用于民間建筑。在雕刻手法上,磚雕與木、石雕相類,有剔地、隱雕、浮雕、透雕、圓雕、多層雕等。磚雕題材豐富多彩,包括吉祥圖案、神話故事、花鳥走獸、文字等,多以美好祝愿為內容。徽州磚雕與北方磚雕不同,京津磚雕古拙質樸,盡顯渾厚莊重之風,而徽州磚雕則雅致靈巧,氣韻生動,精致細膩,極富書卷氣。磚雕的制作工藝,從原料的選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經過30多個環節。
(二)紋樣寓意
1.吉祥寓意
徽州人十分重視后代的繁衍生息和子孫的讀書教育,期待子嗣興旺,后代讀書入仕、升官晉爵,從而實現家族昌盛、光耀門楣的美好愿望。三雕藝術中表現子孫綿綿、讀書及第等吉祥寓意的圖案較為普遍,如魁星點斗、鱉魚吐水、鯉魚跳龍門等寓意金榜題名、登科及第;喜鵲登梅寓意喜事連連、喜上眉梢;玉堂金馬、大小獅子象征官至顯貴;瓜瓞、百子代表子孫綿綿、后代興旺。這些吉祥的寓意表達了徽州人對宗族后人的殷殷期盼。
2.文化寓意
徽州三雕紋樣題材廣泛,寓意深刻,涵蓋了人倫教化、祥符瑞兆、自然生態、田園生活等諸多題材,體現了徽州人對仁、義、禮、智、信等儒家倫理觀念的尊崇,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美麗家鄉的喜愛。內涵豐富的三雕藝術既體現了徽州人的生活理想、社會觀念、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又深刻反映出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賞析安徽博物院的具體作品
圖7是清代的徽州木雕作品《戲曲人物寶相花窗扇》,頂部飾花鳥,底部為瑞獸,主題部分以鏤雕寶相花為地,中心淺浮雕戲曲人物圖案。寶相花是中國傳統吉祥紋飾,源于佛教裝飾藝術,集合了蓮花、牡丹的特征,尤其在花蕊處,以“圓珠”的形狀作有序的排列,似閃閃發光的寶珠,富麗華美,有吉祥、美滿之意。寶相花紋樣在隋唐時期最為盛行,隋唐以后也被廣泛運用于瓷器、金銀器、織物、雕刻等裝飾藝術。該紋樣也有當時宗教文化的一些影子,雕刻精美,造型飽滿,生動地展現了清代的宗教文化生活。
清代《人物花卉鳥獸窗欄板》紋樣雕刻的是當時的文娛活動(圖8),取材于實際生活的場景。清代的窗欄板上,紋樣根據士紳階層的文娛活動展開,桌椅板凳雕刻俱全,弈棋、撫琴、圍觀、欣賞,人們各得其樂。兩邊騎馬人物動態十足。左右兩端雕飾才子佳人和母子嬉戲。上部分別鏤雕松鼠葡萄、鳳戲牡丹、雙龍戲珠,底部飾獅子滾繡球、禽鳥荔枝。整體內容豐富,雕刻精細,人物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圖9是一件大量留白、鏤空的展品《龍紋鏤空窗扇》,其主題紋飾為對稱的雙龍圖案,二龍左右呼應,奔騰于云霧波濤之中,體態輕盈矯健,表情生動,極富動感。上層鏤雕一對喜鵲嬉戲于牡丹花叢,下部飾萬字紋,寓意雙喜臨門、富貴吉祥、福壽綿長。鏤雕紋飾表面均施以金漆,又以紅漆描邊,主次分明,主題突出,有大氣磅礴之感。
館內典藏的清代《游春圖人物門罩磚雕》是十分著名的磚雕杰作(圖10)。它的紋樣蘊含了豐富的吉祥寓意。整幅門罩由78塊磚雕組成,圖案主次分明,以幾何紋為地,自上而下可分為七層,最上面飾博古紋,有博古通今、儒雅高潔之意;第二層中間為“漁、樵、耕、讀”圖案;第三層雕刻瓜上枝葉纏繞,蝴蝶花叢展翅,寓意“綿綿瓜瓞”,象征子孫繁茂;第四層為“暗八仙”、仙桃、金錢、萬字紋等紋飾,有長壽吉祥之意;第五層為門罩主題圖案“游春圖”,以鏤雕、浮雕等技法表現游春踏青、休閑娛樂場景,山石樹木、小橋流水、寶塔亭閣,成為人物活動的背景,形成了“人大于山”的藝術效果;第六層雕飾石榴、荔枝、魚蟹、蟈蟈、元寶、水仙、并蒂蓮的等吉祥紋樣;底部為太獅、少獅圖案。
如果說磚雕是美觀性的代表,那么明代的《美人靠》則是實用性與美觀性相結合的重要作品之一(圖11)。徽州民居多在樓上圍繞天井四周處設置一圈雕刻精美的樓沿欄桿,外形上可分為兩種:普通形與弧形。普通形欄桿最初造型與石欄桿相仿,后期裝飾日趨復雜華麗;弧形欄桿則下置條凳,上連欄桿,欄桿向外彎曲,超出檐柱外側,形似靠背,稱“飛來椅”或者“美人靠”。古代閨中女子不能輕易出門或見客,只能依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憑欄眺望,或窺視樓下迎來送往的客人,“美人靠”由此得名。此件美人靠體型厚重碩大,上層鏤雕如意云頭紋,外側華板皆素面,間飾以幾何紋。


圖12是清代的《鳥獸花卉小月梁》,因其造型彎曲如新月,故稱“月梁”。該月梁雕刻紋樣是花鳥紋樣,靈感來源于自然界。月梁中間和兩端雕刻三幅圖案,兩端淺浮雕相互對稱的團花紋,形態自然生動。中間雕刻云形開光,開光內雕刻梅花、喜鵲、鹿等物象,梅花爛漫,透露出春天的氣息,鹿駐足揚蹄,抬頭仰望假山上的兩只喜鵲,三者皆是吉祥、好運的象征,相互組合,表達抬頭見喜、喜上眉梢、天下皆春等美好寓意。
三、總結
徽州古建筑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構建了宜居的生態環境,完美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理念。徽州木雕、石雕、磚雕等藝術美化了人們的居室空間,提升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在技藝層面也體現了明清時期徽州地區民間精湛的建筑水平。徽州古建筑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凝聚著傳統文化背景下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寓意深刻且吉祥的紋樣是徽州三雕的顯著特點。在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要一如既往地推動徽州三雕的保護、利用、傳承與發展,在不斷發揚光大非物質文化的同時,培育民族認同感,打造國際影響力,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繁榮昌盛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
汪艷,1996年8月生,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工程專業2019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張耀天,1968年10月生,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碩士學位,設計學專業,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及應用。
參考文獻
[1]周琪.徽州“三雕”藝術形制與圖式比較研究[J].大眾文藝,2016(1):76-77.
[2]陳利斌.傳統民間藝術的數字化傳承與發展研究—以徽雕藝術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20(4):131-133.
[3]周紅生,沈晨月.徽雕藝術之生存[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5-36.
[4]朱米娜,陳旺.數字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徽雕藝術為例[J].藝術品鑒,2017(1):336.
[5]張鑫.徽雕藝術的當代傳承與創新—從工匠到藝術創客的情與理[J].美術教育研究,2018(21):26-27.
[6]任立卓.徽州三雕技藝中的加、減、乘、除法則[J].上海工藝美術,2017(2):75-77.
[7]徐海濤.精美的徽州木雕劉海戲金蟾撐拱[J].東方收藏,2016(7):76-78.
[8]皮志偉,賈巧燕.徽州三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9]吳偉慧,沈明.中華非遺記憶—徽雕藝術徽雕品鑒之木雕[J].金融博覽,2019(1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