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英
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體現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各種西方思潮也加速涌入我國,這一現象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十分重大的改變。作為國之棟梁的當代大學生、承載著祖國的未來的希望,積極提升大學生政治參與度十分有利于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在大學生理性、有序、健康發展方面,以及促進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從學習政治理論知識、關注社會政治焦點問題、積極參加政治活動、踴躍加入政治團體、投身政治生涯等方面入手,以長沙高職學生為例對長沙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狀況進行了調查,并圍繞“政治參與”這一核心問題,在梳理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領域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當前長沙市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具體表現形式、特點、產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帶來的后果,進而提出防范現階段長沙市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路徑選擇。
從本質上講,參與政治活動體現的是人們對于國家制度的信仰感及認同感,是國家統治階層維系其統治的基礎,也是凝聚社會各階層的有效手段。作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大學生對于政治的反映最為敏感。大學生對于政治的敏感度受到時局的變化和變革,在言行上走在前列。因此,大學生對當前社會政治治理成果的認同感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因此,了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研究當前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大學生黨建工作具有重大理論及實踐意義。[1][2][3]2022 年3 月至5 月,課題組在長沙衛生職業學院、長沙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等6 所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大學生政治參與度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發放合計750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712 份,達到問卷調查預期。參與問卷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有51%為男性、49%為女性;其中45%的受訪在校大學生為文科類學生,55%的受訪在校大學生為理工科學生;按性別劃分,男生和女生的比例為59:41;按年級分布,大一、大二、大三學生比例為27:36:37;按學校級別劃分,重點高職院校、普通高職院校37∶63;根據入黨意愿,愿意入黨與不愿意入黨的比例為87∶13;根據政治觀點,中國共產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共青團員和普通學生的比例為12∶18∶60∶10。為了更加深度了解大學生政治參與情況,本文對25 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也為更加深度了解大學生政治參與情況提供了更多訪談素材,為全面分析大學生政治參與度提供更為詳實的依據。[4][5]
在校大學生大多理論水平不高,對一些核心問題的認識不到位。在問卷調查時發現,在談到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觀點時,17.5%的學生表示“沒有必要提倡”;在談到自己對腐敗的看法時,28.2%的大學生表示“如果他們是官員,他們就會貪婪”,有25.6%的大學生表示“禮尚往來”。這既反映出在校大學生在政治思想上所面臨的深層困惑,又說明了大學生中已經存在政治認知“負面化”現象,進而直接影響了在校大學生的政治參與。[6][7]
在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態度積極性較高,但功利主義傾向也很明顯。在提到“參加政治活動的原因”時,22.5%的大學生認為“可以帶來實際利益”;說到“畢業后將報考選調生和公務員”,有75.3%的大學生選擇“是”,在報考原因的選擇上有61.3%的大學生認為是“端上了鐵飯碗”。根據對大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只有26.7%的大學生選擇“信仰共產主義”,選擇“可以早日成才”的學生僅占25.5%,16.3%大學生認為入黨是因為“大多數同學都在要求入黨,自己主要是隨大流”,15.6%大學生認為入黨是可以“為社會多做貢獻”,還有13.6%的大學生入黨的目的是“可以得到好處”。造成這一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顯然,不能用單純的道德標準進行判斷。主要原因,首先,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其次,也受社會政治評價體系偏好所制約;另外,與經濟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不力也有關聯;加之,媒體對在校大學生宣傳的正面報道比較少,而負面報道偏多。[8]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6 所職業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的政治“歸屬感”不強,在回答“你認為最適合中國發展的社會政治制度”一項中,僅69.9%的在校大學生選擇“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發展中國”。更多的在校大學生關注的是國際大國關系和未來科技,28.6%選擇“軍事”,25.4%選擇“國民教育”,遠低于51.7%的大學生選擇“體育、文學和娛樂”。而對政治參與活動選擇“不感興趣”或“不喜歡參加黨團組織活動”的大學生占45.5%。顯然,在校大學生關注社會問題的程度要高于政治問題,說明在一些大學生中還存在著一定的政治冷漠現象。[9]
通過對712 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可知,當前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效能感普遍偏低。在回答問卷中的“您是否有意愿參加地方人大選舉活動”一項中,有48.8%的在校大學生選擇“不愿意”。對于選擇的原因,他們主要認為“自己的參與不會起多大作用”。盡管其他41.2%的大學生愿意參加投票活動,但近40%的大學生表示他們“隨意投票給候選人”。[10]
問卷調查表明,有59.6%的大學生信仰“共產主義”,有21.5%學生選擇“沒有明確的信仰”,16.8%的人信仰宗教。大部分學生只關注經濟、娛樂、社會趣聞等現象,不愿意關注一些黨政宣傳冊等黨性知識宣傳活動。甚至有78.2%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的行為對政府活動沒有影響”。[11]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擴大,各種西方思潮潮水般涌入國內,使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也同樣受著相當大的沖擊。當代大學生應在正確努力學習和掌握黨和國家政治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政治參與能力,積極主動地學習黨的路線與方針政策,了解和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努力培養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參與意識。
一是全力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通過溝通交流、培訓教育等渠道,將大學生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特別是以素質教育為紅線,把思想政治道德建設擺在大學生人力資源開發的首位,有效提高大學生國家認同感、公民責任感和個人道德感。二是強化媒體宣傳,提升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有效性。意識形態是“系統地、有意識地直接接地反映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現象”,具有鮮明的階級特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不少社會矛盾和經濟問題、不同的政治思潮和價值觀念也都不斷涌現出來,極易影響到十分理想化的大學生群體的政治態度。因此,宣傳、新聞、出版、文藝等媒介要以正面宣傳為主,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以增強大學生的政治信心。[12]
一是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實踐調查、時政案例分析和課堂討論,增強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體意識,使大學生熟悉黨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形成正確的政治認識。二是堅持以黨團組織為平臺,充分發揮黨團組織的引導教育作用,通過開展時事政治學習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文化娛樂活動、社會實踐和民主法制宣傳活動。[13]
黨團組織在地方高職院校政治引導過程中擔任的角色舉足輕重。高校黨團組織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積極引導在校大學生參與政治的意愿,培養大學生政治意識和政治思維,提高大學生參與國家政治的信心。[14][15]
經濟全球化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特別是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時期,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更局限于自己的范圍。拓展大學生視野,積極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將傳統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與現代大學生教學實踐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為大學生政治參與創造更多的個人和政黨機會。[16][17]
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水平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合作,特別是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密切配合,形成積極的政治氛圍和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真正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有效性。[19][20]
總之,大學生政治參與是當代大學生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掌握為黨和國家,為社會做貢獻本領的同時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當代大學生作為政治參與的主體,必須在基本了解和認識國家政治、社會狀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程序參加社會政治生活,表達個人或集體的意愿。通過政治參與從而達到對國家政治體系的構成、運作方式、規則和政策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定型的重要階段,大學期間的政治參與對大學生一生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政治意識較強的青年群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政治參與水平的高低對促進我國公民政治意識的覺醒,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與分析,真實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合理引導他們進行政治參與,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都顯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