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靜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表現為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下降,經濟發展模式發生改變,傳統工業開始向現代化工業發展。作為一種宏觀經濟判斷,經濟新常態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對企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該階段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開始發生變化,最后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產生了影響。高校應該肩負起自己的教育職責,積極開展就業指導教育,創新教育模式,在經濟新常態視域下對就業指導模式進行分析。
隨著教育系統的改革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年攀升,從2000 年的100 萬,到如今近900 萬的畢業生人數,在20 年的時間里翻了9 倍之多。而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經濟速度開始由高速轉變為中高速增長,未來經濟發展速度可能進一步放緩。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使新增的就業崗位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高校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
經濟新常態是一種穩步增長并調整經濟結構的一種的經濟模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體系的完善,當前市場產業逐漸由原來的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而這導致兩方面問題發生。一方面,傳統制造行業以及一些低端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大大減少,用人需求發生嚴重萎縮,與此同時大量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服務行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由于經濟轉型速度較快,高校的就業指導教育和市場的實際需求產生了脫節現象。市場產業轉型升級催生出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科技行業,而當前高新技術人才數量滿足不了這些崗位的用人需求,再加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導致人才結構發生失衡,人才供求出現矛盾[1]。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市場產業結構的轉型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國家也在不斷推出相關政策,努力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地方政府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推出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再加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機會,有效降低了大學生的創業運營成本和信息數據處理傳遞成本。創新創業最終會成為高校大學生畢業就業的主流,為我國市場產業經濟轉型提供更多動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教育工作水平仍然處于較低的狀態,本科和專科畢業生接受母校提供求優質服務最多的是大學組織的招聘會以及職業規劃輔導等,其中參與招聘會的人數占比約為55%,70%的學生認為招聘會對自己的未來就業有指導作用。而參與職業規劃輔導的人數占比大約為43%,其中有68%的學生認為其有效。除此之外,約有15%的畢業生表示沒有參加過任何就業指導服務,這表明我國當前高校就業指導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我國高校普遍都配備了相關的就業指導人員,但是其專業化服務水平較低,大部分就業指導人員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習和專業的培訓,而其中很多就業指導人員連就業指導資格證書都沒有。在實際的就業指導教育中,除了組織就業招聘會和安排一些就業指導課程之外,指導人員還需要從事畢業生的就業管理工作,整個就業指導隊伍缺少明確的分工。每當畢業季來臨,就業指導人員還需要幫助辦理畢業生協議書、寄發檔案辦理戶口,同時還需要統計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并處理相關數據和信息,繁瑣的事務加上人數的不足導致就業指導人員很難對高校畢業生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就業指導工作,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大大下降[2]。
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教育一般實施在大三大四學生群體中,其中重點指導階段在大四。同時就業指導的內容僅僅停留在招聘會的組織以及對當前社會就業形勢和國家就業政策的分析上,部分高校還會為學生講解簡單的就業技巧以及就業手續辦理等方面的相關內容。但是這些都屬于最基本的就業指導,高校的就業指導內容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觀念、就業價值取向等方面內容的分析和指導,使畢業生的就業判斷能力,擇業能力不強,就業心理得不到良好培養。而且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內容程式化現象過于嚴重,和學生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有很大的偏差,指導內容無法起到應用的指導作用。
我國很多高校對就業指導機構的建設重視程度較低,無論是規模設備還是人員經費投入等都不夠完善,指導機構規模較小而且指導形式較為單一,甚至有的高校所謂的就業指導機構就是一兩間辦公室。而且高校缺少足夠的就業指導人員,專職的就業指導人員和高校大學生人數比常年保持在1:1000 左右,難以滿足指導專業化的需求。還有部分高校過分重視招生工作,忽視就業指導工作重要性,將招生和就業工作混合在一起,投入經費遠遠不夠就業指導機構的硬件建設和軟件更新,不利于就業指導機構發揮其本來的作用。
大學生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因此,在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時候,高校應該將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而不是手把手教學生怎樣去創新。高校應該以創業為目的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如同點亮火焰一般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程中,需要積極主動為學生創造條件,通過開展各種創新創業活動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高校可以增設系統性的創新創業課程,在課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創新創業理念,為學生日后的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3]。
高校應該將日常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對學生灌輸正確的創業就業理念。除了理論教導之外,高校還應該積極運用實踐指導培養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高校可以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智能技術等,結合視頻播放、情景創設、案例分析、創業基地參觀、企業鍛煉等多種方式為大學生創造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大環境,使學生受到正確創業就業理念的熏陶,提升他們的創業就業能力。高校需要將就業指導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培養的全過程中,通過日常教育和創業就業指導教育的相輔相成,建立高校學生就業指導教育長效機制,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創業,提升就業質量。
高校應該打破以往只對大三大四學生開展就業指導的限制,在學生剛剛入學就對其開展相應的就業指導工作。高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類型以及當前該專業的市場發展情況,對學生灌輸該專業就業的相關知識,同時,高校還應該對該專業未來的就業前景進行一定的預測和規劃,讓學生能夠對自己學習的專業就業前景有充分的認知和了解。同時,高校應該幫助學生從傳統應試教育體系中走出來,打破學生單一機械式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思考進行學習,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性學習思考新模式。
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前,經歷了極為殘酷的學習競爭,為了應對高考,無論是學生、教師還是家長都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這就導致絕大部分學生對就業創業的認知不夠清晰,在進入大學之后下意識忽略就業形勢以及對本專業就業前景分析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就業理念出現問題。很多大學生直到大四臨近畢業才開始認真研究自己學習專業的未來就業前景,準備時間不夠充分,很容易對大學生造成一定給的心理壓力,就業觀念出現問題,不利于大學生今后的工作發展。高校需要積極幫助大學生彌補這些方面的缺陷,在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為學生灌輸正確就業創業理念,并盡早開展就業指導教育,使大學生能夠明白獲得一份職業并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滿足自我精神需求的一種重要途徑。
對于那些已經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并且對自己專業的未來就業前景有較為清晰認知的學生,高校需要著重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和責任意識。如今企業看重的不僅僅是人才的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還包括人才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素養,以及是否具備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等等。高校需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課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訓實踐機會。
隨著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市場經濟的轉型,當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很多大學生都會對自己的未來職業前景感到擔憂,部分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很有可能出現就業觀念問題。因此,高校需要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工作,幫助大學生應對企業招聘和創業就業。一方面,高校可以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模擬面試,來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4]。
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和完善,當前大部分高校都設置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這些課程并沒有發揮出預期的就業指導效果。因為很多高校并沒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導致就業指導效果大大下降。高校需要創新就業指導模式,采用指導教育、實踐教育、職業教育和測評教育為一體的新型就業指導模式,提升指導效果。
首先是指導教育,指導教育主要是幫助大學生學會如何制作個人簡歷,將自己的優勢特點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同時教導學生專業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應對面試等等。實踐教育則需要高校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一些招聘會和企業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在親身體驗過程中積累就業創業經驗。職業教育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明確經濟新常態是什么,加深學生對經濟新常態的了解和認知,同時幫助學生怎樣去應對經濟新常態的到來。最后的測評教育則需要組織學生走進市場,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專業的市場需求情況,并在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通過指導使學生逐漸達到其專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標準。
通過創新就業指導教育模式,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并強化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能夠實現畢業即就業的目的,促進大學生未來工作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高校要貫徹指導就業理念,認識到就業指導教育并不是靜態、一成不變的,高校需要定期對市場進行深入調研,并及時調整就業指導教育模式,提升學生就業能力[5]。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職業,職業種類的增加催生出了一個新職業出現,那就是職業咨詢師。為了完善就業咨詢機構部門,提升就業指導的效果,高校可以積極聘請社會上的專業職業咨詢師來增強現有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能力,或是自己花費資源培養一些優秀的職業咨詢師充實就業指導隊伍。職業咨詢師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并非是一般的就業指導人員能夠代替,而且專業的職業咨詢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專業、個性特點、家庭情況和個人素質對其進行合理的就業規劃,對提升學生就業率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同時,高校需要準備充足的空間作為就業咨詢室,并加大咨詢室的宣傳力度,為學生提供就業建議的同時,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推薦諸如考研或者自主創業等多種出路。
綜上所述,高校就業指導教育不僅關系著高校大學生的未來生活質量,同時還關系著社會的穩定發展,牽扯著眾多家庭的幸福。在經濟新常態視域下,高校需要積極迎接就業指導教育面臨的挑戰,以創業為目的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同時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完善就業指導機構部門建設,創新就業指導形式,在新形勢下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強化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