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姚施
(1.貴州師范學院,貴州貴陽 550018;2.貴州沿河縣第三高級中學,貴州沿河 565311)
開展體育運動是高校校園生活必不可缺的內容,也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2019年2月,教育部召開主題為“攻堅克難 狠抓落實 筑牢學校安全防線”的全國學校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強調要建立多方參與、協同配合的學校安全工作機制。學校各部門從如何做好預防工作展開多方面的探討。本文以思政教育為突破口,從學生日常管理的角度探索其內在規律,為學校管理和體育教師教育提供補充內容及理論支撐。
1.易受傷對象分析
本研究通過對貴陽市8所本科高校1 600余名學生的調查發現:男生體育受傷的頻次為15.68%,女生體育受傷的頻次為9.64%,男生高于女生;從受傷害程度對比,男生顯著高于女生。從思政角度分析有明顯的性格原因:男生活潑好動,性格剛烈,精力充沛,在平時體育課堂中更傾向于參與一些運動強度和難度都較高的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在參與各類競賽中,表現欲比較強烈,并且爭強好勝,所以在參與競賽時較容易沖動,從而做出一些高于自己身體強度的危險動作,導致意外發生。女生性格柔和,參與運動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舒緩壓力,更傾向于參與運動強度和難度較低的運動項目,如健美操、瑜伽等。
2.易受傷運動項目分析
國家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各高校根據本校發展目標和現有師資力量,對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都進行了創新,各類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相繼加入體育課堂,然而無論教學內容和課外活動項目如何變化,運動損傷風險必然客觀存在。通過對高校學生的調查發現:足球、籃球、體操技巧類項目意外傷害風險較大,占比高達56.58%,具有對抗性的散打、跆拳道和田徑跳躍類項目其次,占比26.75%,民族傳統體育類、地方特色項目、游泳等項目風險最低,占比僅為16.67%。
從運動項目和學生參與過程分析,原因有兩點:一是各項運動有其特點,許多運動項目是參與者在激烈的對抗下,或者需要較強專業技巧支撐下進行,由于其運動強度大,競爭激烈,加之學生對運動項目理解不全面,導致部分同學準備不充分,缺乏防備的情況下造成意外。二是在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風險意識薄弱,心理發展程度不高,極易引發意外傷害事故。
3.易受傷組織形式分析
本研究通過調查,在參加校、院系組織的體育競賽時,發生意外傷害的概率最高,占比46.58%,學生個體課余時間參加體育活動其次,占比35.37%,有體育教師組織的常規課堂教學實踐和課外專項競賽訓練最低,占比18.05%。分析原因如下:在學校組織的各類體育競賽中,由于具有強烈的對抗性,以及現場情緒的沖動性,往往會使學生做出超出自己體能的高難度動作,使發生意外的概率大大提高。在課余體育活動時間,學生由于對某一項體育項目有較強的興趣愛好,會有較高的參與性,但由于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動作規范程度不高,因此在課余時間自發地運動傷害也較高。在有專業教師指導的課堂和競賽訓練期間,體育教師會對學生的動作進行指導和糾正,能把握合適的運動時間和強度,對學生起到指導和監督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運動意外傷害事件的概率。在高校公共體育的教學課堂中,主要是起到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的作用,因此運動強度不大,在整個環節中安全性更高。
綜上,高校學生體育傷害事故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預知性的特點,但非無法預防。本文著重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事故的成因、特點和規律,在捕捉表面現象、掌握真實信息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個體著手開展工作,從而較好地把危險化解在萌芽狀態,主動有效地防止事故發生。
1.客觀影響因素
從家庭因素來看,家庭對于學生日后的成長起到了規范性的參照作用,家庭氛圍及家庭教育的好壞,在根本上決定了學生今后的發展。眾多的高校傷害事件問題的出現都無法脫離不健康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和諧的家庭關系、不良的家庭成員氛圍等,這些要素的存在讓學生缺乏愛與歸屬,一旦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就很可能會通過傷害等方式來維護自身的安全。
從社會因素來看,在社會高速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一面享受社會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經濟條件,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各類不良社會現象。在社會轉型背景下,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大學生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價值態度等也都出現了轉變,部分同學在不正確的環境誘導下,內心會產生自卑、嫉妒等心理,很容易滋生各類校園傷害事件。此外,在媒體的驅動下,各類“爆眼球”的新聞層出不窮,其新聞內容質量差、品位低,無法促進大學生正向價值觀的形成,這在潛移默化中為其今后校園傷害事件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從高校因素來看,高校校園的負面環境在逐漸侵蝕大學生的心情。一方面,文化消費主義、娛樂主義思潮迭起,校園周圍以追求經濟最大化的商業文化挖掘了大學生的思想和意識,使之喪失了自我判斷力,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攀比文化不斷侵襲大學生,他們的內心缺乏定力,很容易誤入消費主義的怪圈,這對其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極大影響。
2.主觀影響因素
從生理層面來看,大學生處于不斷發展并成熟的人生重要階段,其精力充沛、年輕氣盛,往往需要進行心理和生理層面的宣泄,所以他們遇事容易沖動,不計后果,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各類校園傷害事件的發生。
從思想意識層面來看,大學生存在認知上的失衡。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形勢,大學生由于認知欠缺,對于事情的分析不夠具體、客觀,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難以用理性的思維進行辯證看待,而是習慣借助于“武力”進行解決;另外,大部分大學生缺乏足夠的法律知識,對于校園傷害事件的后果認識不深刻,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而是通過暴力等方式加以解決。
高校思政教師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引導者、自我管理的促進者和學習生活的服務者,在高校為大學生提供安全保障義務時起到了橋梁的作用[1]。多層次、完善的思政工作機制是思政教育落地有效的可靠保障。健全的預警預防機制,可以科學有效地減少師生損失、緩解恐慌心理,弱化突發事件造成的影響[2]。因此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安全警示時,需要充分借助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警示時,會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例如:教育主體通過召開專題體育安全教育班會、個別輔導、理論教育、舉辦活動等形式,對課外活動、體育課程中的注意事項進行安全教育。同時,大學生體育意外傷害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了素材,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故感受直觀,會產生深刻的印象,依托現實案例,做到銘記在心。
本科高校體育意外傷害預防需要借助教育規律,高校學生在就讀期間,也是品德和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思想政治教師在進行安全教育時需注重學生心理、思想、行為的關系。許多學生體育意外傷害的發生都是沒有完全按照學校和老師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運動行為,在高校學生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借助思想教育規律,引導其正確認識紀律和規則的重要性,從而聽從學校和體育教師的安排,遵守體育競賽的規則。
對于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實際上是針對學生各類傷害事故進行的事前教育,這項工作始終貫穿于學生日常管理中,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發揮其先導性和主動性。在日常的教育主題活動建設中積極推進高校思政教學與體育課程的融合,通過多元化的方式發掘體育課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不斷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長效性,[3]增加大學生思想上對傷害事故的“免疫力”。在傷害事件發生后,學生發生體育意外傷害的具體案例,能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在適宜的時機進行安全教育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生入校后,輔導員班主任從新生體檢入手,提前摸排,提醒學生如實向老師和學校說明特殊情況,及早發現生理缺陷和特異體質同學,同時對相關同學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脫離集體體育活動產生的孤立心理,避免受其他同學歧視,著重對特殊學生輔導,同時向學校體育教師溝通,對特殊群體增開運動保健班,進行適當強度的運動訓練。
通過調查發現,由于現代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信息傳輸終端的普及化,高校學生每日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的學生高達36.57%,高于9小時的學生達9.63%,如果學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睡眠狀況需要提高和改進的情況下,參加危險性較大,運動強度高的體育活動,會增加意外受傷的風險,思政教師從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求學生增強自我管理能力,科學地安排作息時間,使自身身體處于健康狀態。
引導學生在校內各時間段參加體育運動時增強組織紀律意識。在正常體育教學實踐時聽從專業教師的指導,保障自己和同學都處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中參加體育運動。體育競賽有其嚴格的規范要求和競賽規程,這是體育競賽能夠很好開展的先決條件[4],在學校組織的各項競賽活動中,不遵守比賽規則是容易發生體育意外傷害事件和引發沖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輔導員班主任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可引導學生增強組織紀律意識,參加競賽活動時遵守比賽規則,服從裁判等工作人員的安排,在各運動項目規則范圍內展現運動風采,避免因盲目追求勝利采用不當手段造成對手和自己的意外傷害。
提醒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前,檢查周邊環境存在的潛在危險,及時發現運動場地和設施的安全隱患。參加體育活動時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充分的準備活動有利于保證自身身體在較強的運動量和強度時,使自身處于穩定狀態。在參加各類競賽活動時,根據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需求,佩戴相對應的身體護具,保證身體重要和易受傷部位的安全,同時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警惕,防備不守規則同學的手段。除此之外,叮囑學生:無論體育活動進行到何時,如果察覺自己身體狀態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停止運動并進行調整,必要時到醫院檢查就診。
除了自身的身體狀況外,大學生心理健康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心理素質差的學生在參與體育教學實踐活動時,因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身體處于緊繃狀態,在練習過程中出現動作變形、扭曲,引發身體受傷,部分同學在參加各類競賽時,會出現注意力分散,神情緊張,動作不協調,肢體麻木的情況,大大增加了發生意外的概率。在體育競賽中,引導學生以平常心看待成績,切勿因勝負心太重而做出危險行為,在競賽時把握尺度,遵守規則,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思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適當增加心理素質建設內容,對出現問題的同學進行針對性地疏通和輔導,如遇有心理障礙或者頑疾同學,可向權威心理咨詢機構求助。
高校體育意外傷害不僅對學生的身體造成傷害,嚴重的甚至對學生造成心理陰影,該研究從客觀情況出發,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發,通過對高校體育傷害事件的對象、項目及組織形式分析,提出增強學生組織紀律意識、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鍛煉學生心理素質等措施以降低意外傷害的發生,同時也作為學校管理和體育教師安全教育的補充內容,推動學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