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悅 彭詩怡 朱 梅 吳仕君 高琳妮
近年來,處于轉型期的中國面臨著各類社會問題,同時傳播媒介呈現出多樣化、普及化等特點。基于以上兩個因素,當前在互聯網上發文來維護自身權益的事件,即網絡維權事件屢見不鮮。而在網絡維權過程中,大都出現了事實及真相的變異,即發生輿論反轉。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心理的變遷。同時,雖然網絡輿論的急速反轉發生在虛擬世界中,但一定程度上也沖擊了現實社會的秩序,增加了風險程度,影響社會穩定發展。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輿論反轉事件,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事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動機性更強、話題也更加敏感,容易在網絡社會引發爭議,線下維權難也是催生網絡維權事件產生的原因之一;其次,網絡維權事件發生伊始,網民對媒體的信任值遠低于維權者,維權者本人發布的信息更易得到網民的信任,從而產生較大的影響。除此之外,由于網絡社交平臺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普遍存在為蹭熱度、博關注而制造謠言的現象,也出現許多“維權者的某某親屬”發聲的環節,使事件的真相難以辨別。這也是此類事件易引起大規模關注,并產生輿論反轉現象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網絡維權輿論反轉事件為切入點,結合典型事件中網民心理變化過程的具體案例,在傳播學、 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基礎之上,運用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此類事件發展不同階段網民的網絡行為進行分析,剖析其在事件傳播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及成因,探析網絡維權事件中輿論反轉現象的心理效應,并根據研究結論進一步從受眾、媒體和政府的角度提出適當的調控引導策略,為此后規避因相關事件帶來的社會風險提供參考,促進網絡輿論環境的健康發展。
在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后,可歸納出在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現象中,網民心理發生變化主要存在四個時期:醞釀期、爆發期、反轉期和消退期。同時,在對近五年的具體案例進行歸納總結后,針對其中三個熱議的話題:“師生關系”“兩性關系”以及“商家與消費者關系”,分別選取“成都49中事件”“鮑毓明事件”和“哈爾濱天價魚事件”作為案例進行補充闡釋與分析,探究網民心理變化主要環節中的特點。
由于網絡維權類事件的開端是維權者本人或他人通過各種網絡途徑發聲來維護權益,為了調動網民的力量,他們往往會針對網民同情弱者、刻板成見等心理來搶占輿論先機,首先將自己處于輿論優勢地位,以爭取相關權益。同時,由于網絡維權類的話題通常較為敏感,網民往往從看熱鬧轉向開始關注輿論的變化,并對輿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推動網絡輿論逐漸發展和醞釀。網民的心理也開始由最初的差異化較大且比較分散,進而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和規律性。
“成都49中學生墜亡事件”中,由于此前學校傷害學生的社會事件頻發,人們對此類事件存在“刻板印象”:傾向于學校對男孩做出傷害行為,致使其跳樓。同時當事人母親首先發聲維權,搶占輿論先機,引起社會情感共鳴,將個人情緒逐漸轉化為社會情緒。且當事人母親在學校面前明顯處于弱勢一方,網民在未獲取更多真相的情況下,選擇站在當事人母親這一弱勢群體一方對抗學校。此時的輿論大多同情和幫助當事人母親,體現了網絡維權事件中的“同情弱者效應”。同時,許多微博意見領袖也發聲支援當事人母親,網友們紛紛附和。雖然存在少數的“中堅分子”靜候真相,但是并不是主流,最終也只能向大多數意見及觀點妥協,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這一階段,網絡輿論在經過醞釀期的發酵之后,開始呈現出白熱化的發展態勢。網民及意見領袖自發性無組織地參與到事件中,并逐漸成為輿論事件的引導者。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豆瓣等平臺開始成為謠言爆發的集中地,很多人都可以“零門檻”地進行發聲、蹭熱點,漠視事件真實性的情況頻出。同時,互聯網的匿名性使得網民借助發聲對壓力進行充分的宣泄,許多網民用偏激的言語發泄對當事人的不滿情緒,對其造成嚴重傷害。輿論事件逐漸演變為網絡集群式狂歡。
“鮑毓明事件”中,在鮑毓明方表明要發通告證明清白后,網民對其的不滿情緒又一次被激化。很大一部分網民存在“從眾心理”,盲目跟風指責鮑毓明,一些旁觀者也被煽動,輿論逐漸從醞釀走向爆發。并且眾多娛樂明星發起#姐姐來了#等發聲活動,由于其言論在網民中的權威性和可信性,加劇了輿論的一邊倒傾向。
“天價魚事件”中,黑龍江當地政府調查的不力,引發網民情緒愈發高漲,輿論更加傾向于陳某一方,并且許多網民也對哈爾濱當地相關部門提出質疑,形成集體無意識現象,進而發展成網民對東北地區的“地域黑”。此后,意見領袖發布了文章《天價鰉魚背后的故事》,科普了鰉魚的養殖和價格。出于“威信效應”,輿論出現新的議題,網民觀點出現分化,進一步擴大了該事件的影響力。原本倒向消費者一方的網民群體內部產生了分歧,展開進一步的討論,網民情緒爆發。
這一階段由于政府等相關部門介入,加上媒體的深度報道,事件逐漸明朗,真相浮出水面,輿論發生反轉。由于網絡維權事件話題的敏感性以及發聲人在網民心中的權威性,輿論發生反轉后,網友普遍出現“認知失調”現象。一些網民在輿論反轉之后,立馬轉而對先前的輿論優勢方發起攻擊,再次造成輿論亂象。但也有一些網絡群體開始變得“理性”,態度轉向中立。此階段的網絡輿論事件仍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在“成都49中學生墜亡事件”中,這一階段,新華社披露成都49中學生墜亡案前后細節,還公眾一個遲到的真相,事件出現反轉。此時,持“少數派”觀點的網民不再因為自己的看法與“多數派”所傳達的主流意見不相同而隱藏自己的觀點,他們敢于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理性分析的觀點逐漸代替了情緒激烈的表達,出現“反沉默螺旋”現象。但同時,也有網民由于先前對當事人母親存在弱勢一方的刻板印象,為她聲援支持,在輿論反轉之后,發現真相與認知中的道德準則相違背時,網民開始展開反轉式批判,轉而對當事人的母親進行指責和攻擊。也有的網民開始分析該事件反轉前走向極端化的原因,輿論在理性和境外勢力干擾等謠言中反復。
而“天價魚事件”則體現了在事件反轉期中,輿論的多次反轉導致事件再次爆發。“公款吃喝” 的言論首先出現,使原本對陳某持支持態度或持中立態度的網友出現分化。而哈爾濱官方的倉促回應,讓網民內部又展開了進一步討論。當工作人員辯解稱,此前的倉促回應僅僅是初步調查結果后,輿論逐漸轉向對官方的質疑上。直到哈爾濱市委宣傳部通過官微發布調查結果,也未能扭轉印象。在該事件反轉期,由于事實持續變化,網民多次出現“認知失調”,態度隨著事件的反轉也出現多次轉變。
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反轉期的網絡輿論發展態勢得到一定的削弱,網民對這一維權事件的注意力開始分散,傳播熱度得到大幅度地降低,事件開始進入消退期。在這一階段,網民對此前事件傳播過程中產生的反轉現象進行反思,并影響其在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時的價值判斷——不在事件爆發時妄下定論,而選擇采取更加理性的角度進行思考。但由于網絡維權事件輿論反轉現象的頻發,導致受眾產生“狼來了”的心態,對于類似的事件,網民會對信息產生質疑,產生或加深了信任危機。
綜上,本文以“成都49中學生墜亡事件”“鮑毓明事件”和“哈爾濱天價魚事件”這三起不同領域的網絡維權事件作為輔助說明,對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事件中網民心理變化的主要環節進行了分析。接下來,將根據傳播過程相關理論以及態度改變理論,從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受傳者四個角度出發,根據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結果,分析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現象中網民態度改變的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研究結果,網民態度改變的影響因素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 受眾媒介素養>新聞話題>信息呈現方式>傳播媒介>傳播主體。下面將從大到小對影響因素進行依次分析。
在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現象中,受眾本身的媒介素養將最大程度上影響受眾態度的變化。
首先,在霍夫蘭德的說服模型中,說服者、說服對象、說服信息和說服情境構成態度改變所關聯的四個基本要素,其中說服者、說服信息和說服情境構成了態度改變的外部刺激,說服對象本身是態度改變的內部要素。作為信息接收者和被說服的對象,受眾是態度改變的主體,不管是傳播者還是信息內容都需要通過受眾起作用。在態度改變的作用過程中,按照認知反應論的觀點,人們在接收到來自他人的信息后會產生一系列的主動思考,這些反應進而決定個體對信息的整體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受眾本身媒介素養的不同影響著受眾對于信息的判斷,進而影響受眾態度的轉變。
而在網絡維權事件中,維權者主要是通過網友的力量來提高話題熱度,以期達到維護權益的目的。相比于其他類事件,網絡維權事件中受眾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受眾本身的媒介素養影響著其態度的改變,進而影響著事態發展過程中輿論的反轉。
傳播內容包括新聞話題和信息呈現形式,這兩方面的因素對于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現象中受眾態度改變的影響僅次于受眾媒介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1.新聞話題
相比于其他類的事件,網絡維權事件的爆發往往就是因為其涉及的話題比較敏感且具有一定的社會爭議性,如性侵、家暴等等,而受眾往往也是因為對于話題的感知度較高,從而參與到討論之中。所以,在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現象中,新聞話題對于受眾態度的改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事件中暗含敏感且具有社會爭議性的話題時,便很容易觸動到網絡受眾的內在情緒,導致受眾在第一時間會根據固有的認知模式和刻板印象,從局部出發,習慣性地灌以情感傾斜,感性地發表不理智的言論。而正是由于話題的爭議性和受眾原本態度的激進性和片面性,隨著事件的發展,網絡維權各方主體的相關消息不斷豐富,受眾態度很容易會發生搖擺甚至改變。所以,在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現象中,新聞話題作為外部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受眾態度的改變,新聞話題越為敏感、越具有爭議性,對受眾態度改變的影響就越大。
2.信息呈現形式
在網絡維權事件中,存在著維權者、當事方、警方等多元化主體的頻繁、交互發聲。在這樣嘈雜、多樣的信息中,不同的信息呈現形式對于受眾而言便意味著不同程度的信息說服力,比如更多的圖片和視頻便意味著事件更多的細節以及更強大的信息權威性,對于受眾而言也更具有說服力。所以在網絡維權事件中,信息呈現形式的不同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受眾的態度,越為豐富的信息呈現形式將越大程度上影響受眾態度的改變。
所以,正是由于網絡維權事件具有話題的敏感性、社會爭議性以及多元主體在事態發展過程中頻繁、 交互發聲等特點,新聞話題和信息呈現形式這兩大因素會更大程度上影響受眾對于信息的判斷,進而影響受眾態度的轉變。
在如今的網絡空間中,傳播媒介的不同意味著傳播圈層的劃分,而圈子傳播不可避免其傳播的封閉性和觀點的趨同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輿論的傳播與蔓延,進而影響受眾觀點態度的改變。
本項研究將傳播媒介分為微博、 豆瓣等平臺所構成的相對開放的虛擬圈層和以微信空間為代表的相對封閉的熟人圈層。在網絡維權事件的事態發展過程中,維權者、當事方、警方等多元傳播主體之間的信息“博弈”主要發生于微博、豆瓣等平臺所構成的虛擬圈層內,這里信息流通廣、傳播主體多樣,受眾對于事件的態度更容易發生搖擺甚至是轉變。而微信空間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熟人環境,大多是針對事件發表個人見解的聲音,缺少具有一定權威性、專業性的發聲者,受眾態度較難發生一定程度的轉變。所以,在網絡維權類事件中,傳播媒介的不同會影響事態發展過程中受眾態度的改變。
在輿論反轉事件中,新聞傳播主體便扮演著說服者的角色,向受眾傳遞各種信息。當受眾接收到的信息與原有的態度不一致時,便會產生心理上的緊張,這時一致性機制便開始起作用。一致性理論認為人有一種驅力促使自己對客體產生一致的認知和行為,當認知失諧時,人們會出現不適感,進而試圖去減少它,在這個過程中便可能發生態度改變。
在網絡維權事件中,除了官方媒體外,維權者即事件主人公作為一個特殊的傳播主體,其發表的言論在這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且對于受眾態度的改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問卷調查結果也可以發現,官方媒體發布的公告/通知以及事件主人公(維權者)發布的信息均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受眾的心理并使其對于事件原本的態度發生轉變。
綜上,在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現象中,受眾本身的媒介素養作為內在影響因素在其態度改變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相比于傳播媒介和傳播主體,新聞話題和信息的呈現形式會更大程度上影響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現象中受眾態度的改變。同時,研究結果發現,維權者作為此類事件中一個特殊的新聞傳播主體,在受眾態度改變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針對研究結果以及網絡維權事件的特征,下面將從受眾、媒體和政府這三個層面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定的引導策略。
受眾應更加謹慎地發表觀點,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理性意識以及媒介素養,做到不輕信、不盲從。同時,由于受眾對于此類事件存在嚴重的刻板印象,從而影響輿論正常發展,所以受眾應當從歷史案例中吸取教訓,去除潛意識中的“刻板成見”,提高鑒別能力,維護健康的輿論環境。
首先,媒體在發布相關消息時,應扮演好“把關人”角色。有爭議性的事件,需深入調查后再謹慎發文,發布的內容要做到客觀公正,切不可為博眼球而丟棄原則。同時,媒體也要注意信息傳播的形式,可以選擇將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元素結合的方式發布內容,但更要重視各元素的真實性。最后,媒體要提高第一時間為社會公眾傳遞真相的能力,把握輿論主動權,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首先,政府可以在互聯網上第一時間聯系到維權者,展開深入調查,在事件進一步擴大前解決問題。同時,政府應轉被動為主動,樹立傳播意識,積極回復公眾質疑,提高信息參與度。并且政府在利用官方媒體發聲時,一定要建立起嚴格的文本審查制度,嚴謹且積極地回應公眾關切。其實從本質上說,網絡維權類事件的產生是因為維權者在線下無法維護自身權益,所以轉向網絡借助網民的“手”來擴大影響力,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想要徹底解決此類事件,政府部門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維權機制,打通維權渠道,讓維權者可以及時解決問題,才能有效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綜上所述,針對網絡維權類輿論反轉事件的特殊性,網民首先是要吸取教訓,擦亮眼睛,不斷提高媒介素養,慎重發聲;媒體要在深入調查后,公正客觀報道,不要帶有過多的主觀傾向性和引導性,并注重所使用的媒介元素的真實性;政府要在事件爆出后迅速介入,在事件進一步擴大前解決問題,同時建立健全相關維權機制,打通維權渠道,讓維權者可以及時解決問題。相信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之下,維權之路將不再困難,我們也終將擁有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