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元金
勞動教育與智育、體育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應注重學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的學習,讓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習慣,錘煉勞動品質,崇尚勞動精神。應始終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雙減”的時代背景下,江蘇省無錫市春城實驗小學進行指向立德樹人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探索,立足社會主義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高度,觀照審視和實施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努力開拓,創新實踐。
學校地處致力打造一流教育新高地、注重內涵式發展的無錫新吳區。在“泰伯奔吳”吳文化熏陶下,學校以“誠毅”文化為引領,以“幸福童年”教育為辦學愿景,構建了“幸福童年”校本課程體系。學校勞動教育在“生活德育”品牌建設中,以市級“品質提升工程”項目“職業意識啟蒙創享行動”為依托進行創新實踐,梳理了勞動教育現狀。
一是勞動教育活動開展正常。對于每天衛生值日、每周教室衛生大掃除等校內勞動實踐活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性高,勞動意愿和勞動態度整體較好。二是注意了學校、家庭、社區勞動教育的銜接。學校在東操場開辟了種植園“一米農場”,每周安排學生家庭勞動主題作業,每學期舉行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利用校外豐富的社會資源,如博物館、科技館、名人故居、國防教育基地等,組織全體師生春游、秋游。三是工藝制作、科技活動等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活動開展不足,加上家庭教育“重知識輕勞動”的偏向,導致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
梳理出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家底”,就能準確把握發展“起點”,“起點”往往決定“終點”。通過“望聞問切”厘清優劣勢,把握生長點,這就顯得有意義有價值。
學者馮國文認為,現代學校課程的實質結構包括自我發展課程、人格課程、情感課程、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等,反映了“重視學生發展的全面性,重視經驗在課程中作用”的價值取向。學校基于這樣的認識,對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進行了整合,形成基礎類、拓展類和研究類三個層級的課程,突出了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性、選擇性和生成性。在學校“四品六維”基礎上開發了勞動教育國家課程拓展化模塊“10個100課程”,如100個手工小制作、100種民間美食等。開發了校本課程選擇化模塊“幸福童年自助課程”,如民間美食、變廢為寶、十字繡、快樂小園丁、發藝發箍發卡制作、毛線編織、絲網花制作、手工花式編織、手工DIY、茶道等。課程選擇兼顧了年級學段和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如級部走班課程,就是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與能力,打破了年級、班級界限,體現了一般性與特殊性的兼容。勞動教育課程橫向注重學生發展水平相當,具有整體架構的格局;在縱向上體現了循序漸進的連貫性,強調了由此及彼、由易到難的整體性。同時,又對學科進行充分的融合與升級,如“體育老師教朗誦”等,讓學生在勞動實踐和體驗中動腦、動手,鍛煉勞動技能,提高綜合思維能力。
課程類群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性、完整性為原點,進行勞動教育課程群的建構。在“五育并舉”理念統領下,對關聯學科進行內容提煉與知識整合,構建層次分明、彼此關聯、結構科學的具有內在邏輯性的課程群。目前,學校已經初步建成“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促新”勞動教育系列微課程群。課程群建設讓勞動教育目標更加清晰,微課程群之間彼此關聯形成鏈條,以勞動素養貫穿始終。每個微課程群又自成體系,例如,“以勞樹德”微課程群,圍繞“三愛”勞動實踐(即“愛校”主題勞動實踐、“愛家”生活勞動實踐、“愛家園”社區志愿勞動實踐),同時將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如技術類課程烹飪達人、茶藝文化、手工類剪紙、泥塑等,由此形成項目式和主題化系列活動課程。
學校通過勞動實踐,培養學生熱愛勞動、關愛他人的優良品德,制訂并實施《“我能行”好生活勞動計劃》,有序開展學生生活實踐和職業意識啟蒙體驗教育。
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是多維主體、多方參與的,讓學生如何發展核心素養,讓教師如何按圖索驥實踐操作,讓家長如何積極參與,是否可以有一套簡單易行的課程操作資料?學校初步研制的《春城實驗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家委會群等途徑對《指南》進行無紙化推送。《指南》中介紹了學校勞動教育的課程發展理念、課程教育目標、課程實踐圖譜、課程項目設置等,較為清晰地羅列出五個微課程群的提綱。這樣,學生就知道自己參加活動的意義和目標,在勞動實踐中更有清晰指向;教師也面對目標胸有成竹,使課程得以更好地規劃和實施;家長能夠通過《指南》明晰學校勞動教育的背景與價值,更加理解與支持學校的教育行為,同時對家庭勞動教育要求會更加配合。
學生和教師相處的地方就是課程設計的最佳場所。勞動教育“基地”1.0版本,便是校內提供學生活動的場所,讓校內一切空間場所皆為勞動教育場地。如,讓食堂空間溫馨化、社交化,讓樓道空間活潑化、審美化,讓圖書廊館特色化、人性化等;用學生在社團中的勞動作品、勞動照片裝飾教室,讓學生輪流養護班級的“綠植區”。而2.0版本則在1.0版本基礎上,對校外資源進行合理有序利用,并從多源頭爭取。學校引領學生走進非遺文化,體驗太湖船點制作、桃花釀的釀造;走進紙文化,制作原漿紙張、體驗印刷術等。杜威說:“一切學習來自經驗。”勞動教育課程更加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獲得,構建勞動教育新空間,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不斷豐富學生的經驗,拓展學生的見識。
學校努力開拓勞動教育空間,合理、高效使用社會資源,對家庭教育與社區服務進行有效整合,建設以學校指導為核心、家庭教育為主體、社區支持為輔助的勞動教育共育體系,探索全面實施勞動教育的合作機制,攜手共育、齊心協力,共同為“培養完整的人”的目標而努力。例如,學生將家庭勞動教育中養成的基本勞動習慣和學會的基本日常生活勞動技能帶到學校,解決校內自我生活需要;學生將學校勞動教育樹立的勞動價值觀和培養的專業勞動技能帶回家庭,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家庭勞動。由此實現勞動技能與生活技能的相互轉化,形成家校共育良性發展生態。抗疫延假服務期間,學校在線推出“家校共育大講堂”,錄制講座視頻,設立生命教育、安全衛士、勵志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實踐等六大主題,通過講座、論壇等方式與家長交流。一年級新生入學,學校要舉辦“家校共育大講堂”,分批次向家長宣講育人理念,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習慣培養,使學生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得到應有的鍛煉。
勞動教育課程評價的內容和形式都呈現出多元化和綜合性的特點。內容上有家庭日常生活、社區志愿服務等;形式上有校外的家長評價、社會評價,還有校內的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及自我評價。評價時特別關注學生是否參與勞動的全過程。學校據此對學生勞動教育進行量化,利用全新參照,使勞動教育的成果可呈現、可量化、可顯示。以社團、工作室、主題類活動等為參照物,以培養“誠毅”少年為內核,全面觀照勞動教育。如,學校成立“紙藝工作室”,以此為發展平臺,讓課堂教學與課題研究融進勞動課程教育,實現“三課”聯動。另外,將勞動教育融入各主題活動,包括飼養種植類、職業意識啟蒙類、研學游學類、社區服務類活動等,從師生情志態度、活動組織、成效體現,從學生素養發展,從人的成長角度等多個維度對勞動教育進行評價。有了這樣的參照,使勞動教育評價成為學校整體評價體系中的組成部分,不再割裂“德智體美勞”,由此真正實現了“五育并舉”,落實了核心素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