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軍(甘肅:東鄉縣中銀小學)
若小學生具備較高的質疑能力,則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更好地進行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水平。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素養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小學教師還應該明確質疑能力對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在科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好引導啟發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增強其質疑水平。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該環節的合理設置,有利于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促使學生快速融入教學,以實現對教學進程的有效推進。若想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在設計導入環節時,就需要注重提高導入環節的趣味性,同時還要確保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符合。這樣才能夠使學生集中精力,將注意力放在教學內容上,進而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若是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對教學知識或者是教師擴展的相關知識內容產生一定的質疑興趣,就能夠為后續培養質疑能力提供條件。不過,就傳統的教學模式來看,有些小學科學教師對于課前導入環節并不重視,即使設計了課前導入這一環節,也只是將教材中的某個例子當作導入內容,或者是在導入環節中增加其他與課堂教學內容不相關的話題。這兩種導入很難吸引學生,甚至可能還會引發學生的其他聯想,使得小學生被帶入別的情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這就會對學生質疑能力的提升產生不良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小學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導入方式進行科學改進,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及質疑興趣,使其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及發展,教師可以對語言的引導作用予以充分利用。同時結合具體的科學教學內容、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及需求,對課前導入進行合理設計,提高吸引力及趣味性,使得導入內容更加精彩,加快學生在教學中的融入速度,這也能夠引發學生對知識的質疑。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動物生命周期”這一章節的科學知識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相應的導入環節。在實際設計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動物的圖片、視頻等,以此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還要設置相應的問題:“你們家養小動物嗎?那你們知道自己家養的小動物能夠活多久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關于蠶的生命周期。”在這一導入語的引導下,學生會對動物的生命周期產生好奇心以及疑問,并且會與其他學生談論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把控時機,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學過程,使得學生帶著疑問,集中學習精力。在最后結尾時,教師可以將其他一些動物的生命周期知識科普給學生,并讓學生在課后搜集更多的動物生命周期知識,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及質疑精神。
小學科學課本身就具有實踐性這一特點,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相關科學知識時,不僅要講解理論性的知識,還需要開展相應的實驗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比枯燥的理論教學更有趣味性,也更具有吸引力,而且在具體的實驗教學中,教師也容易對觀察實驗過程的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思考,深入探究相關科學知識,使得學生初步產生懷疑,進而提高學生的質疑意識。不過,就現階段的小學科學教學情況來看,部分小學對科學課程的重視程度相對比較低,致使該課程處在邊緣位置。再加上有些科學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落后,導致該課程偏向于理論化,小學生很少有機會觀看具體的實驗演示。教師也很少向學生提問,學生的質疑精神更是得不到發揮。這對學生質疑能力、創新思維的形成會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也得不到增強。小學科學教師若想改善這一狀況,就要在具體的科學教學中,引發學生的質疑,可以將科學實驗演示融入教學。結合科學知識,設計簡單的實驗,并向學生示范,使得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同時也能夠針對相應的實驗現象,提出自己的質疑。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秘”這一知識時,可以根據具體的知識內容,設計合適的科學實驗,向學生展示。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準備瓦楞紙板條、塑料瓶蓋這兩種材料,并且將它們科學組合,制作一種與自行車鏈條相似的裝置。接著對大輪所在的一面進行搖動,同時對小輪的轉動情況仔細觀察,然后再搖動小輪,緊接著觀察大輪轉動情況。在觀看這一實驗時,小學生會產生問題:“大輪與小輪之間為什么會出現相互牽制的情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形成初步的質疑,而且會在這種質疑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探究。這種自主學習的狀態,更容易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思維水平尚未成熟,因此,在學習相關知識時,需要教師引導與指導。但是,由于長時間的灌輸式教學,使得很多小學生已經習慣這種教學方式,而且對于教師的依賴性也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基本不會對教師及所學知識產生懷疑,通常都是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這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較強的特點,小學教師若想借助科學教學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就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從實際出發,通過有效引導,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懷疑。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增強學生的質疑勇氣。在具體的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或者是總結環節,為學生講述一些關于歷史名人的質疑故事。例如,伽利略針對亞里士多德的經典理論提出過質疑,他認為兩個重量不一樣的物體在同一高度落下去,能夠同時落地,這就推翻了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在同一高度扔下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重的物體會先落地,輕的物體則會后落地”理論。后來伽利略通過科學實驗,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這一故事告訴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并不是絕對正確的,教師的話也有可能存在錯誤,這也有利于激發學生質疑的勇氣及意識。在實際教學中,小學教師還可以利用語言對學生予以鼓勵,并對學生循循善誘,啟發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教師也可以故意顯露錯誤,引導學生發現。對于敢于向教師提出問題的學生,要鼓勵、表揚,進而促使學生在質疑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使其能夠樹立質疑精神及意識。
在具體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若想對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鍛煉及培養,就需要提高對課堂氛圍的重視程度,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營造質疑的環境。這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質疑興趣,促使學生在知識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以此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不斷提升。不過,就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來看,很多教師都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而且在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下,使其不愿意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并且大多數學生也會在教師權威的影響下,不敢將自己的質疑、意見提出來。長此以往,學生的質疑精神及能力就會被扼殺,這也會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所以,教師若想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就要在教學課堂上為學生營造質疑氛圍,使得整個課堂環境都充滿質疑的元素。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現代化技術,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創設一種輕松的質疑氛圍,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心理,使得學生在教學中更加放松,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促使學生積極質疑。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白天與黑夜”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對晝夜交替這一場景進行科學模擬,促使學生對晝夜交替產生直觀的認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晝夜交替,這也能夠使得教學環境變得輕松。與此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晝夜交替聯想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如“太陽底下人的影子是怎么產生的?”還要引導學生立足于質疑,對相關科學知識進行探究。這樣既能夠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的實踐性比較強,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時,不能僅靠單純的理論教學,還需要開展實踐性活動。這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其能夠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過,課堂教學的環節相對比較多,留給學生質疑時間比較有限。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擴大質疑空間,并且在具體的科學教學中,積極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借此鍛煉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使其能夠在動手實踐過程中,驗證自己的疑問。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還能提升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基于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科學教學內容,設置合適的實踐活動。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及質疑能力,使其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疑問,并且通過自己的探究分析解決相應的問題,進而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呼吸與心跳”的科學知識時,可以組織學生與同桌或者是前后位進行合作,相互測量對方的心跳,讓學生對運動前后等不同階段的心跳數予以詳細記錄。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會發現,不同階段的心跳數具有差異性。此時,教師要讓學生找出正常的心跳區間,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質疑,使其能夠借助實驗測量,獲得正確的結論,以此樹立學生的探究與質疑思想。
良好的學習效果離不開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堅持質疑與反思,才能夠通過自主思考、積極探究,獲得更大的進步。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對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予以重視。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培養措施及策略,并加大對學生的鼓勵,引導他們主動質疑,促進學生科學素養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