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平(甘肅:民樂縣新天寄宿制小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被廣泛地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優化的工具。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更好地呈現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形象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形象思維發展階段的認知特點,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具體形象和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產生真切的學習體驗。以此在語文教學的濃厚氛圍中,促進學生對語言思想情感的理解與把握,更好地提煉文章的中心與意旨,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所采取的是講解灌輸的教學形式,教師試圖以講解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然而學生很難被教師的生硬說教所觸動。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把教師的機械說教轉變為用信息技術營造的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學生在具體形象的環境中可以對語言的邏輯關系進行直觀而深入的理解,對于文本的思想情感可以通過對具體形象事物的感觸做到更深入地體驗和把握。信息技術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用直觀的視頻加以展示,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以理解具體的事物為載體,加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效率,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打破了傳統課堂和教師灌輸知識的局限。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與改革,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及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和素材,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可以利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對知識進行自主學習,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而利用網絡的搜索功能搜集學習資源,解決存在的問題。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與同伴互動探討及向教師請教,以有效地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以講解灌輸的形式,把學生置入被動聽講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很難得到發揮,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在講解灌輸的教學情境中不能產生真切的體驗和領悟,而只是對知識處于淺層次的理解狀態。學生自然對學習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信息技術融音頻視頻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營造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理解語言的思想情感,掌握語言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在教學情境當中不僅能提高語用能力,還能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真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頤和園》一文時,盡管課文對頤和園的描述條理十分清晰,用詞及表達十分準確,但這些對于部分學生來說似乎還遠遠不夠,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使學生真正了解頤和園建筑的布局等。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展示頤和園的圖片,還可以用立體化展示軟件,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描寫順序了解頤和園的布局和精湛的建筑藝術。這比教師單純用語言描述和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教學效率也得以提高。又如,在教學《趙州橋》一文時,雖然課本上有趙州橋的圖片,但是僅憑平面的圖片,不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師可以播放有關趙州橋的視頻圖片,讓學生全方位地感知趙州橋。教師可以按課文描述的順序用視頻播放趙州橋的全貌,然后再引導學生深入到課文閱讀中,讓學生將課文文字描述與視頻展示的畫面相對比,從而更加深切地理解趙州橋的寫作手法以及用詞等方面的精妙之處。對于《頤和園》和《趙州橋》這類說明性課文的內容,學生在學習起來通常感到枯燥乏味,難以對課文的內容產生學習興趣,而運用信息技術營造具體形象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具體地了解課文所描寫的事物,學生易于理解,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結合所授課文的內容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語言的學習營造了具體形象的信息技術環境,使學生能夠深入到文本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不再感覺語文學習是單調和枯燥的,而是內容豐富的和有趣的,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學習的難點,這些學習難點是由于學生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和具體地感知而造成的。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呈現知識的邏輯關系,讓學生從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形象到抽象,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能夠理解知識的難點,從而調動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落花生》一文,學生學習的難點是不能正確提煉文本的中心思想。出現這種學習難點的原因是學生對于落花生生長及生活特點不了解,因此也不會理解“父親”所說的“要像落花生一樣做一個對別人有價值的人”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因此教師用視頻展現了落花生“一生”的生長過程,及其生活習性,并用特寫鏡頭展現了落花生的果實是在土壤里生長的。讓學生理解落花生不張揚、默默奉獻的精神品格。那么再回頭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父親所說的讓孩子做有價值的人的那句話,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情感,這時讓學生提煉文本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教學《父愛之舟》這篇課文時,學生對于文本中一些詞句的理解,以及對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情感理解不到位,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展現父親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及交往畫面,讓學生能夠以父親和孩子的情感為線索,深刻地理解課文。接下來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呵護自己的點點滴滴,結合現實生活理解課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參與到對文本的理解過程,往往從情感上更能打動學生,從而與文本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學習難點,并考慮應用信息技術的形象生動的展示,幫助學生加深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有效地解決學習困難,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進入學習的更深層次,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標。然而,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解灌輸,只重視知識的傳遞,而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機械地應付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而不能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也不能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不能主動地學習,不會主動地提出問題及主動地與同伴進行交流探討,更談不上有效地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獵人海力布》一文前,教師通過網絡向學生發布了學習任務單,并且以微課的形式來提示學生學習的思路和手段。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及教師提供的微課進行自主學習,從作者介紹到生詞的理解,以及段落的劃分、中心思想的提煉等,都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在預習過程當中還會遇到一些學習上的困難,這些學習困難,學生可以提出來,通過網絡與同伴進行互動探討,也可以主動地向教師請教,以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課堂上正式學習本課時,學生可以把在線上學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與同學和教師共同探究,教師可以把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確立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建構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
因此,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更加優化,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得到了科學的改革與調整。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發揮的促進作用,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在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掌握線上學習的方式方法,使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得以有機融合,使自主學習成為語文教學的主旋律,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模式得到了有效落實和優化,但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時不注重發揮學生合作學習的作用,而是采取傳統的講解灌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質量難以得到改善,學習效率很難得到提高,而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興趣。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讓學生對探究的內容和主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相互傾聽、相互借鑒、相互分享,從而提高合作意識與團隊合作能力。
例如,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展示茂盛的大榕樹,引領學生從遣詞造句到中心提煉,對課文進行全面探究。如作者在描寫大榕樹生命力很強的時候,說每一片葉子上都似乎有一個鮮活的生命在顫動,讀了這段文字以后,讓學生思考對“顫動”一詞的用法有什么體驗?作者所描述的鳥的天堂中,為什么當地的人和鳥兒能夠和諧相處?為什么大榕樹中的鳥兒和鳥兒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大榕樹為什么被稱為鳥的天堂?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和圖片后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和探究;學生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之后,把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及教師進行匯報,以尋求更全面、更準確的答案。這樣,學生在探究和互動中能夠相互借鑒、共同思考、共同分享,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路得到進一步拓展,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信息呈現與載體作用,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在討論和思考中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綜合的分析與思考,從而實現了小組的合作學習和互動。學生集思廣益,可以使知識面更廣,認知的范圍更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營造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