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瓊 張劍鷹
(寧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 浙江寧波 315000)
當前特殊學校不少學生不僅聽力障礙程度嚴重,而且伴有多重障礙,個體差異明顯。筆者通過自編問卷調查本校低段一、二、三年級的聽障兒童發現,聽多障學生人數占到了40%以上。這些聽多障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比正常兒童遲緩,無法像正常兒童一樣學習、成長,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多重限制,個體行為中呈現出多種發展性障礙的特征。他們中有的是聽障伴有發育遲緩,有的是聽障伴有自閉癥傾向,有的是聽障伴有多動癥,還有的是聽障伴有智力障礙。如何滿足聽多障學生的需求,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成為生活的主人。筆者作為新教材試教的一員,感受頗深。
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嘗試把學生成長、生理及心理需求等融合到一起,努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能引起其興趣,觸動其心緒,使之建立與人溝通交流愿望的媒介。
校園時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1]。學生從兒童便踏入學堂,體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在這里,他們不僅能沉浸在文化學習的氛圍中,而且能親身實踐多彩的社會活動,盡情展示自我的風采。全新的體驗,使他們的學習變得更加有意義。因此,校園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將教學活動融入校園生活中,能夠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團結同學、尊師重道、熱愛生活的正確價值觀。例如,班級每天都要安排值日生打掃衛生。而聽多障學生小張(聽障伴有智力障礙)看不懂值日安排表,每次輪到他值日,都需要勞動委員去提醒他?;趯W生學情,筆者就確定了如下教學內容:
第一,認識星期,做到會讀會認。
第二,能辨別星期。根據實際情況,能準確說出當日是星期幾。
第三,知道每天對應的值日生名字。
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個性化的生活教學內容不僅讓小張掌握了“星期一”“值日”等詞語,還學會了看值日表,并能按時完成班級值日。
學校的各個場所,食堂、廁所、農場、烘焙室、洗車房以及校園的花草樹木,桃樹、杏樹、楊梅樹,桃子、杏子、李子、楊梅……這些內容存在于聽多障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是聽多障學生感知事物,學習知識,體驗生活的首選內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社會即是學生最好的學校[2]。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也希望教育者能引導學生學習課堂以外的知識。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開闊;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學生更應該學會適應社會生活,積極融入社會大家庭中來。
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通過社會實踐驗證書本知識,從而感受社會、認識社會,逐步適應社會,最終成為合格的社會人。
例如《馬路上》這一課,針對聽多障孩子的特點,確定教學內容為:利用課件實景回放,學習積累“馬路、人行道、紅綠燈、公共汽車”等詞語;現場教學會看紅綠燈,按燈行走;認識2種常見交通標識“步行”“注意危險”,了解交通規則。我們要多搜集選編這類實景類教學內容,如去菜場、參觀博物館、游覽動物園等等,走出校園,走入社會,滿足聽多障學生的切實需求。
其次,學校組織的“請進來”融合活動中,如奧運游泳冠軍講故事,與鄭璇姐姐談心,法制講座等活動中,這種活動后,一般會要求學生寫日記談感受。而對聽多障學生,我們確定進行淺顯的教學內容,即認識4-5個詞語,能用圖片或手語表達,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
孩子自出生起便開始學習,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父母的角色尤為重要。孩子出生、成長都與家庭息息相關,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對孩子的心理發育具有重要影響。
《胖乎乎的小手》這篇課文講了蘭蘭這雙小手能做許多體貼父母的事情,夸獎了蘭蘭從小愛勞動、關心長輩的好品德。針對聽多障學生小趙的學情,我確定了以下教學內容:
(1)認識“手絹”“拖鞋”。
(2)能把抹布洗干凈。
家庭實踐操作:
(1)早晚洗臉之后能把毛巾擰干。
(2)飯后幫媽媽擦桌子,并能將抹布洗干凈。
家長拍照記錄孩子的行為,并上傳照片;第二天,老師展示照片及時表揚,在這種正強化的引導下,學生連續實踐操作,最終形成生活技能。課堂教學與家庭生活相聯系,在培養聽多障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美好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更好地愛父母、愛生活。
基于學情,優選生活場景,確定教學內容,設定可行的操作路徑,提出可實現的目標,讓聽多障學生個性化地獲取知識,學到知識,感受生活的趣味,進而形成樂觀向上的品質。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求老師以平等的態度對話學生。聾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對聾生的學習引導工作,從而培養起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由此可知,聾校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工作開展并非易事。首先,教師要摒棄以往傳統教學觀念,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將教學的方式變得多樣化,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學習語文知識,與他人合作并相互學習。學習語文不僅是學習課本知識,也是在體驗生活、豐富閱歷。只有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地了解、理解語文。以下的教學方法能夠促進聾校語文“教學生活化”。
教師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將晦澀難懂的語言文字形象化、生動化,同時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經歷,激發學生的感知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和體驗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生活意境。如教《鄧小平爺爺植樹》這一課,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植樹的認真態度。如果單從文字去理解,學生比較困難。筆者就準備道具,安排學生表演植樹的過程,讓學生表演“小心地將茁壯的柏樹苗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后來,他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睂W生在角色扮演和讀書的過程中,體會植樹的認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而聽多障學生小錢雖然在同伴支持下參與了這個活動,但他仍然難以理解文本內容,更無法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深刻含義。筆者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告訴她,愛護花草樹木,撿起瓜皮紙屑,清除垃圾這些都是保護環境的行為,引導她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孩子,使她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星期后,學校遭遇臺風的襲擊,校園內的小樹苗被壓彎了腰,小錢看到后,跑來告訴老師同學,并用手語演示種樹的動作,讓大家一起去救護小樹苗。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的角色扮演已深深刻入她的腦海,遷移運用,形成了一種能力。
老師的教學習慣和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重要影響。優秀的教師懂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抽象難懂的書本知識轉化成形象生動的生活實踐內容,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有些老師則通過與學生進行游戲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不僅能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也能增加其知識的積累。在特殊兒童教育過程中,游戲與知識相結合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教育方式。老師能夠通過游戲培養特殊兒童的自主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讓兒童之間互動交流,提高其交際能力與學習能力??茖W的游戲能讓特殊兒童獲得快樂的同時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如“看演示找詞卡”等,在玩中進行操作練習,在玩中學習與人交往,提高聽多障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在個訓復習課中,聽多障學生小趙已經掌握了“坐、站、跳、跑”等動詞的基礎上。筆者采用師生間的互動游戲,鞏固舊知。
第一環節:我演你說,我說你找。
第二環節,設置希沃互動課堂,我點我讀。
第三環節,加快速度,演練看圖或詞卡說詞語。在玩的過程中,有效提高了聽多障學生小趙的字詞理解能力。又如教小趙學習蔬菜“白菜”。首先,筆者引導小趙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引導她模仿老師的口型,并學習對應的手語。再通過“請把白菜放進袋子里?!薄罢埌寻撞四贸鰜?,放進筐里?!钡纫幌盗袆幼鳎粩嗟貛椭柟躺~“白菜”。指導小趙書寫完生詞,筆者請她把白菜拿到水池里洗干凈,再叫她把白菜葉子一瓣一瓣掰下來,放到袋子里,回家帶給媽媽。實踐作業:告訴家人蔬菜的名稱,可以采用說出來或寫出來的形式;觀看媽媽炒白菜的過程,嘗一嘗炒白菜的味道。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洗一洗、嘗一嘗等多種途徑幫助聽多障學生掌握詞語。
“綜合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實現了對多科目的知識要點的整合與篩選,從而能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聽多障學生存在一定的生理缺陷,在課堂上他們很難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課,無法與老師進行流暢的言語交流,這就使得聽多障學生的教育工作困難重重。此時,綜合性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多障學生自主生活能力匱乏的現象,教學課程選擇以生活基本能力為主。學習生活技巧對于普通兒童來說是很簡單的事,對于多障學生卻具有較大挑戰性。對于多障學生來說,將學習到的知識用于生活是一件困難的事。聽多障學生小趙之前去購物時不戴口罩,經常插隊,而且不付錢直接拿了零食就走,就算售貨員拉住她,她也強行逃走。在教如一年級下冊《超市里》一課時,我帶領聽多障學生小趙去學校的小賣部進行一次次購物體驗,幫助她不僅鞏固了課文的內容“牛奶”“餅干”等物品名稱,而且學會了在超市購物的流程以及注意的事項,也使語文更加貼近了生活。通過綜合教學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他從一遍遍模仿,學會了挑選物品——排隊等候——付款基本的購物流程,規則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慢慢形成,駕馭生活的能力日益增強,自信心與成就感就隨之增長。
課堂教學生活化要求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營造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并與知識密切相關的學習環境,盡可能使聽多障兒童在自然真實的環境中學習,或在較自然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活動性學習。
一日活動過程中,有很多師生或同伴之間交流的機會,因此,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成為即時教學的舞臺,讓班內的每一位學生、每一位老師生成為環境中的風景。在其樂融融的教室內環境中,引導聽多障學生參與交往、掌握規則和人際禮儀。如疫情防控期間,教室墻上貼上正確佩戴口罩,七步洗手法的圖解,聽多障學生在老師示范、對照圖解、同伴協助下,學會正確戴口罩、正確洗手的步驟。
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將知識“分布”在教室的各個角落,比如說在教室里布置植物角、天氣預報臺、每日留言,榮譽展示臺等。聽多障學生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習得陰晴雨雪、打雷閃電增添衣物、預防感冒等生活常識。而每日留言中的教師寄語和學生留言,更是“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有效地提高了聽多障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好的校園氛圍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美化人的心靈。因此,學校充分發揮校園內布告欄、宣傳欄、圖示的作用,讓聽多障學生在觸手可及的校園內環境中與愛心廣場中的小魚“對話”,與花草樹木親密“接觸”,明白“小草在睡覺,我們不打擾”,“花兒對我點點頭。我對花兒微微笑。”等愛護校園、保護環境的標語內涵。
對聽多障學生來說,認方向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在教學時,可以結合聽多障兒童的生活環境來教學。首先,利用“教室”這個生活環境,把寫有“東、南、西、北”等表示方向性的字詞分別貼在教室的各個方位,讓他們反復辨認和識記,逐步學會辨別方向。其次,利用校園內的圖標指引及圖平面圖示例,讓聽多障學生在平面圖上找一找教學樓的位置,說一說它的方向。在通過任務操作,讓聽多障學生去南門取一下雜志,把清潔物品拿到宿舍樓東面的走廊,去學校東面的操場找一下體育老師……在此基礎上,再創設情景,適時的引導能提高學生的自主辨別能力,促進其價值觀的樹立。
好的環境是好老師,聽多障學生的學習生活空間利用會讓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斷地強化和浸潤中潛移默化地學會知識,給聽多障學生以積極正向的環境示范引導。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幫助聽多障學生順利進入語文學習軌道,讓語文課堂教學成為適應聽多障學生學習語文技能的主陣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再上新臺階。生活化教學能夠讓聽多障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幫助聽多障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