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康
(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 江蘇鎮江 212016)
在社會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經濟水平突飛猛進的今天,其對于人才的發展也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相較于之前的應試教育理念而言,發生著本質上的變化。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重點以及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發展的方向均是對學生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回歸。教學實踐工作是實現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其更要將生活作為實踐的基礎。而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這一時期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仍尚未形成,且正處在青春期階段,較為叛逆,對于各種新鮮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在高中階段生物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的知識點往往源自學生自身實際生活,對于高中生物的教學目標而言,同樣也包含著對學生生活經驗的培養。為此,在高中階段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積極地為學生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實現生物學科學以致用的目的,最終得以增強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在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實踐過程中,各類生物學科基礎性知識均與學生自身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對于正處在心智快速發展階段的高中生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很多高中生早已對客觀的世界具有一定的認知,僅僅結合單一的生活化元素向學生展示生物內容,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若想切實有效地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生物教師需要切實秉承科學性原則,為學生挑選能夠展現學科特點的知識,為學生進行展示和講解,以此有效調動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熱情[1]。
開展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活動,并非簡單地將生活元素、生活案例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結合,而應當充分基于生活化的背景開展教學工作,以此展現生活化教學價值,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融入生活當中,在生活中感知生物知識。為此,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為了切實展現生活化教學的價值,教師還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切實展現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價值,積極轉變自身傳統的教學思維,基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學習思維等進行全方位引導和調整,為學生創建更加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當學生能夠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生活感知生物知識世界之后,再為學生開展具體的生活化教學活動,為學生導入各類生活化元素,幫助學生得以在生物課堂中更為全面地感知自己的世界、了解自己的生活,以此有效掌握相應的技能和知識,最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對于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師而言,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盡管需要與自身實際生活相結合,但是其作為輔助生物教學工作開展的一種手段,本質上仍以真實的教學目標為核心,切忌將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完全限制在生活化元素當中。為此,高中生物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當秉承真實性的原則,以此推動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發展,將生活化元素有針對性地融入教學設計當中,以此獲得更高質量的生活化教學成效。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確保各種生活化元素、生活化案例的真實性,盡可能地將更具生活氣息的內容傳遞給學生,切忌不可為了契合教學需要而胡編亂造,從而降低生活化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吸引力。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正處在掌握世界動向、了解實際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同的學生由于其自身成長經歷、生活閱歷、家庭環境等主客觀影響,其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倘若生物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視同仁”,將學生并不熟悉、并不了解的生活化知識元素融入課堂,就會導致生活化教學工作的價值難以展現出來,最終導致實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為此,對于高中生物教師而言,開展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工作就需要切實秉承針對性的原則,在全面掌握班級學生自身生活經驗掌握、學習能力高低等情況下,對癥下藥,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內容開展針對性教學工作,挑選合適的教學材料,以此確保教學內容得以與學生自身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對于高中生物教師而言,其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經驗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高中階段的生物課堂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學時間有限,同時教學任務十分繁重,教師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成績變化,然后再對課堂教學工作進行調整。這也導致教師在整個生物教學工作中時常會忽視對生活化理念的融合,忽視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真實反饋,基于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檢驗教學成果的工具,嚴重阻礙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發展[2]。
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其自身所具備的生活經驗同樣也是教師構建生活化課堂的重要基礎。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一些生物教師由于對學生缺乏相應的了解,導致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時往往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將課堂教學工作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分離,忽視了學生對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體驗和感知,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使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不斷面臨阻礙。
眾所周知,對于高中生物學科而言,其知識點不僅涵蓋了有關自然科學知識與生物理論知識,更包含了有關生物實驗的開展步驟等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而言是一項不小的挑戰。高中生所進行的生物知識學習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經驗,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也均處于一種發展性的態勢下。教師在開展知識講解的過程中,一旦脫落基于學生生活經驗范圍,與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思維規律相違背,就會導致課堂教學活動出現效率低下的情況,阻礙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該時期學生身心發展較為特殊,對于各類新鮮的事物往往充滿著好奇心,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出現的一些未知現象,均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注意力。為此,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能夠使以往單調枯燥的生物課堂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在開展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生物教師需要將知識點與生活中常見的生物現象相結合,并利用較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講解抽象的生物知識,以此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熱情。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更能幫助學生緊跟教師的教學節奏,使學生得以獨立自主地解決生物問題,進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3]。
在現階段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工作中,一些生物教師往往將理論知識講解看得十分重要。在高中階段,無論哪種學科,教師都更為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將學生的學習重點放在教材的研學當中,對課外相關教學資源的融合力度不夠。盡管教材中的知識點較為豐富,但是很多理論性的知識點較為抽象、固化,需要學生背記的地方也很多,學生倘若難以全面理解其中的某一知識點,就很難實現對這一知識點的有效記憶。而課外資源中卻包含了更為豐富、新穎的生活化知識案例,能夠切實實現學生對知識難點的理解。將課外資源與教材知識內容相結合,可以有效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利用生活化的案例開展教學工作,推動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當前新時期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優化的背景下,其對于學生自身自學能力的培養則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這也是現階段最為重要的教學課題。在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盡管一些學生早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距離學生掌握自主探究能力和意識的道路仍較為遙遠,這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為了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當有效創新自身教學思維,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不斷鼓勵學生開展課堂知識討論,基于日常的生活案例與課堂理論知識的融合,幫助學生不斷思考新的問題、分析問題,逐漸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獨立探究精神,最終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其積極開展生物學習的動力來源。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工作中,學生只有切實對生物知識產生一定的興趣時,才能夠積極融入生物知識學習當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需要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自身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通過教師為學生導入生活化的案例,并結合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較為容易忽視的生物現象,開展課堂知識講解,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原來到處都蘊含著的生物知識,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好奇心,以此為課堂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學生只有對生物課產生一定的熱情,才能夠更好地吸收知識,也能促使教師更為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但是,使學生一直對課堂學習抱有熱情并非易事,這對教師自身教學能力要求也較高。教師不僅需要留意生活中的生物問題,更需要將其直觀地引入課堂,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組織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然而然地便會增強。
對于剛剛步入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高中生物知識較為抽象復雜,如果教師能夠將一些抽象化的知識融入學生實際生活當中,就能夠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認識這些知識。基于學生對生活化的認知,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設計多媒體課件,以此呈現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借助音視頻圖像等方式,引導學生基于自身生活的角度,實現對新知識的了解和認知。
例如,在進行必修一“第2章組成細胞的分子”的章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進行課堂提問,如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食物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生活經驗進行思考,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同總結“組成細胞的有機化合物有哪些”“無機化合物有哪些”,并在恰當的時候向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視頻內容為手術用的縫合線在術后一段時間內就能被人體吸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為什么這種縫合線會被人體吸收呢”。基于問題討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新的知識加以認知,增強了學習效率。
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有很多的知識點概念,學生難以直觀地進行學習,而通過教師生活化的案例導入,為學生展示更加直觀的生活案例,以此促使學生更為有效地感知生活現象背后的生物知識含義。
例如,在進行必修一“第4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章節教學過程中,其中主要的學習內容便是動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質壁分離等實驗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便可以結合生活化原則為學生舉例,基于學生對生活案例的熟悉開展知識學習。比如,在向花盆中的植物澆水以后,植物就能快速吸收水分,利用這種直觀的例子,向學生進行提問,“水是如何進入細胞的呢”,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驗等方式得出結論,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和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開展推理式探究學習活動主要的作用便是強化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使學生足以利用更具科學化的思維分析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演算和推理,最終得出結論。推理探究學習基于問題而展開,同時更能幫助學生開展相應的實驗探究活動。而由于生活化教學模式與探究推理學習活動并未存在割裂,教師便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開展問題的推理探究,進而有效實現對學生學科探究能力的培養,以此增強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4]。
例如,在進行必修二“第2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章節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大家知道色盲人群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嗎?”這個時候,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然后,教師繼續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色盲人群眼中的世界和我們不一樣呢?”有的學生便會小聲地說:因為色盲是一種病變?而聽到學生說出“病變”這個字眼以后,教師便可以結合視頻的方式,向學生講述遺傳性疾病的知識點。教師利用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簡要而言,在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實踐工作中,教師應當切實意識到生活化教學模式為學生帶來的學習價值,并以此為基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另外,生物教師還需要靈活運用生活工具,鼓勵學生多動手,勤思考,利用實踐的方式得出相應結論,以此強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水平。同時,教師同樣也可以借助課外時間,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生物問題的自主探索,以此強化學生的學科素養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