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嚴嚴
(蚌埠市淮上實驗小學 安徽蚌埠 233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由此可見,語言發展與思維能力有著密切聯系,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因此,小學低年段語文課堂中應著力指導學生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從而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小學生思維特征是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程。特別是低段的兒童,識字量少、理解力較弱、持續注意力不穩定。因此,低段的識字教學中,需要教師采用多種具體、直觀的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幫助學生識記理解漢字。
兒童對圖畫有著天然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識字教學可以借助繪本啟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強化學生對于漢字的識記。例如,在進行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日月水火》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借助課文插圖認識“日、月、水、火、田”等漢字,初步了解象形字的構字規律后,組織學生拓展閱讀繪本《三十六個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隨著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畫猜測圖畫中畫的是什么漢字,將漢字和圖像進行聯結,讓每個漢字都蘊含著鮮活的生命力,既了解了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提高識字的效率,又不失童趣,增加了識字的趣味性,促進學生識字方法的習得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小學第一學段主要以識字寫字教學為主,很多老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往往為了讓學生加深記憶,就讓學生反復練習,甚至寫上好幾遍,以期達到鞏固識字的目的,但這樣的做法不僅容易磨滅學生的識字興趣,同時也會讓識字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割裂開來,從而降低識字效率,阻礙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以講繪本故事的方式和識字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加深對文字的識記和理解。例如,小學語文統編版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這篇課文是由中國傳統的繪本故事改編而成,課文的插圖是以中國水墨畫的形式生動展現了富有童真童趣的故事情節。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初步識字后,可以引導學生看圖畫說故事,加深對漢字識記的同時理解故事內容,讓學生體會識字的樂趣。
繪本首先以精美的圖畫吸引兒童,兒童在閱讀繪本時,對圖畫的注意力更為集中。但他們會無意識地在讀完圖畫后主動去讀文字,有趣的故事情節是繪本成為兒童最喜愛的讀物的主要原因。為表現故事結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會有一些句子在文字里反復出現,這不僅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文字的識記。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一文中,蜘蛛三次開店的過程結構反復,招牌“××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也是反復出現了三次。這與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中,爺爺修改衣服重復了五次的動作描述:“爺爺拿起剪刀開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針飛快地縫進、縫出、縫進、縫出。”有異曲同工之妙,讓學生在不斷重復朗讀的過程中鞏固識字,積累語言,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力。
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剛剛從游戲化、活動化的學習進入到正規的課堂學習過程中來,是他們好奇心旺盛的黃金時期,語言學習的心理準備具有敏感性、傾向性和發展性的特征。同時這個年紀也是學習興趣、習慣、方法建立和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受到識字量小、理解力弱的制約不能很好地進行文字類書籍的閱讀。因此,這個階段借助繪本來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學習閱讀方法非常重要 。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整本書閱讀”這一學習任務群,第一學段學習內容明確提出:“閱讀富有童趣的圖畫書等淺易的讀物,體會讀書的快樂。”繪本閱讀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首要任務就是激發低段小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使他們由被動閱讀向主動閱讀方向轉變,逐步提升自主閱讀的能力。因此,教師在繪本的選擇上首先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學生生活作為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利用繪本進行閱讀引導,讓學生在圖文并茂的藝術空間中,深入參與閱讀,充分感悟繪本內容,從而增強閱讀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感受閱讀學習的快樂。例如,《遲到大王》《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兩本繪本,以輕松、幽默的語言和夸張的表情、戲劇化的場景,既與兒童的現實生活相關聯,又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引發了兒童濃厚的興趣。
其次,注重選擇一些國內外優秀的繪本作品,將繪本閱讀與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實現二者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例如,統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入學教育《我上學了》,教學時可以與繪本《大衛上學去》進行深度融合,這本書描畫大衛是一個不遵守紀律、人際關系差、貪玩的一年級小朋友的形象,最終在老師的耐心引導下,認識到錯誤并積極改掉“壞習慣”的過程。這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是何其相似,閱讀中引導學生對大衛各種行為的判斷,折射到自己的身上進行行為習慣教育,旨在讓學生通過角色轉換,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了解小學基本的語文學習活動,產生學習興趣,順利完成幼小銜接。
再次,繪本的選擇還要關注到閱讀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和閱讀主題的多樣性。主要可以從學生的在校生活、人際交往、親子關系、自然科學等方面進行綜合選擇,同時兼顧傳統節日、節氣、季節、學生特點等靈活安排閱讀主題。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選擇《中國傳統節日繪本故事》,這套繪本共10冊10個主題,分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祭灶節》,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同時再與繪本《團圓》結合閱讀,圖畫中的“穿新衣”“拜年”“壓歲錢”等包含了許多學生的生活元素,讓學生通過鮮艷的色彩與熱鬧的節慶氣氛相契合,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文化遺產,體會和家人團圓的幸福快樂。閱讀內容環環相扣,形成螺旋上升的閱讀主題,陶冶身心,滋養情感,鍛煉語言,提升思維力。
學段的不同決定了閱讀教學策略和方法的不同。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學業質量描述為“喜歡閱讀圖畫書、兒歌、童話、寓言等,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根據提示提取文本的顯性信息,通過關鍵詞句說出事物的特點進行簡單推測;能借助關鍵句復述自己讀過的故事或其他內容,嘗試對閱讀內容提出問題;愿意向他人講述讀過的故事,樂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等。如何將這一學業質量目標落實到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去呢?
首先,厘清低段繪本閱讀的策略,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到不同的閱讀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潛移默化地習得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根據課程標準中學段目標和學業質量描述,可以降低學段學生的繪本閱讀方法歸納為“朗讀分享、信息提取、圖像感知、想象推測、引導提問、經驗聯結”六個方面。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拓展兒童的想象。”因此,在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天然的讀圖能力,啟發學生想象隱藏在圖畫背后的故事,提升閱讀感悟。
例如,教學《樹和喜鵲》時,發現課文在表達樹和喜鵲的孤單時,除了“只有、孤單”等關鍵詞外,別無其他,采用“圖像感知”“想象推測”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一個只有寥寥幾片葉子的大樹和一只形態不夠優美的喜鵲”,展開想象,補白圖文背后樹和喜鵲孤單的心情。拓展閱讀時,補充繪本《我有友情要出租》,再一次讓學生利用“想象推測”的閱讀方法觀察圖畫中大猩猩的動作、表情等,想象文本沒有表現出來的大猩猩孤獨寂寞、渴望朋友的心理活動以及它可能會自言自語說些什么。通過這種具體方法的反復引導和練習,學生們逐步習得繪本閱讀策略,并遷移到其他主題的閱讀中。
任何習慣的養成和方法的習得都離不開大量的時間進行不斷練習鞏固。現實中課堂教學時間極其有限,保障學生有充足閱讀時間的同時,還要關注到學生閱讀質量的提升。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特點積極探索適當的閱讀教學模式,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拓寬閱讀時空,保證閱讀時間,提升閱讀質量。通過多角色參與、多場合實踐、多途徑培養,讓繪本閱讀更加系統化、立體化。例如,我在日常教學中,每天利用晨讀的時間開展“小小領讀員”活動,借助班級多媒體設備,每天一位領讀員帶領全班同學共讀一本書,讓學生在讀文字的同時也加深了繪本內容的理解。在每周一節的閱讀課我通常會結合相應的主題指導學生適機進行繪本閱讀。例如,在學習完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日積月累“十二生肖”后,為加深學生記憶,在當周的閱讀課上就指導學生閱讀中國民間故事繪本《十二生肖》。此外,我還充分利用了學生校外資源,在家庭中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尤其是疫情封控期間,我們還在線上舉辦了“繪本故事匯”講故事比賽,讓學生在聲情并茂和手舞足蹈的表現力中領悟繪本的生命力,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的內涵。
語言素養包括聽說讀寫等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的感悟力、學習語言的方法、習慣、思維能力,還有審美創造力等。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是學生非常重要的兩項語文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第一學段學業質量中交流與表達的表述是:“與人討論交流,注意傾聽,主動用禮貌用語回應;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遵守規則,主動合作,積極參與討論,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看圖寫話,能描述一幅圖畫的主要內容,說出多幅圖畫之間的關聯。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對寫話有興趣。”這段話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向做了明確的指向性。課堂上,教師應該致力于幫助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語言素養的同時,發展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現實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對于口語交際是懼怕的,甚至是抗拒的,通過調研發現,主要原因表現在不敢說、不會說、沒話說三個方面。愉悅的心情和表達的欲望是口語交際開展的前提和基礎。課堂中,我們應該為學生搭建交際平臺,營造寬松愉悅的交際氛圍,激發學生樂于表達的興趣。繪本淺顯易懂,是學生特別喜愛的讀物,將繪本與語文課堂教學聯結,降低說話難度,激發說話興趣,讓每個孩子都敢于表達。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口語交際《我們做朋友》時,與繪本故事《我愛交朋友》進行融合。先以學生喜歡的動物形象“小兔子”進行角色代入,“小朋友喜歡交朋友嗎?可愛的小白兔也和大家一樣,喜歡交朋友,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吧。”再出示繪本故事中溫暖的畫面和令人感動的文字,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愛意的溫馨世界,產生交友的欲望。此時再以教材中“班里有些同學你還不太熟悉吧?去做個自我介紹,跟他們聊聊天,成為新朋友吧。”簡單兩句導語帶入,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看圖說話,能描述一幅圖畫的主要內容,說出多幅圖畫之間的內容關聯。”這是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口語交際學業質量提出的明確要求。學生愿意說,喜歡說,不代表就會說,需要教師進行專業的指導,借助繪本中的圖畫,幫助學生展開想象推測,建構語言基礎,讓學生會表達,樂于表達。例如,何捷老師執教的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看圖講故事》,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引入孩子們喜歡的漫畫作品《父與子》中的節選。六幅圖少了最后一幅圖,給學生想象的空間,由此展開“爸爸去哪了”的話題交流。何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細節,捕捉信息,加入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個人體會,通過言語表達激活畫面,指導從講出來到講清楚,再到講生動,不斷遞進,讓學生的交際能力在課堂中層層生長。
寫話不同于口語交際,口語交際不管有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都能說。但是寫話講究句子之間的邏輯性和嚴謹性,還需要大量的語言積累,更加困難。特別是第一學段的學生,剛剛進入小學參與正規的學習,缺乏語言的積累和實踐,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小學低段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發展為主,對色彩鮮明的圖畫和趣味性強的故事非常感興趣。而繪本剛好以其生動的語言、豐富的畫面與之相契合,是指導學生開展寫話訓練的重要資源和載體。通過繪本閱讀與寫話練習有機結合,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對學生積累寫話素材,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寫話能力,促使深層學習,發展思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不同的寫話內容教學時,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形式,設計不同的繪本教學方式。例如,看圖寫話是低段寫話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畫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敘述力,繪本正好可以對這一部分進行補充。設計教學方案時,就可以根據課本圖片選取主題相近的繪本來開展教學。以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寫話練習為例,讓學生借助教材中的圖畫,想一想小蟲子、螞蟻、和蝴蝶用雞蛋殼做了哪些事情?它們有什么有趣的經歷?體會小蟲子、螞蟻和蝴蝶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它們之間純真的友情。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在蝴蝶王國里》講述發生在蝴蝶王國曲折離奇又富有溫情的故事情節啟發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提升圖畫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進行看圖寫話的創編,降低寫話難度,激發興趣,讓學生樂于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表達與交流提出的年段目標是:“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低年段寫話練習除看圖寫話之外,就是話題類寫話,此類寫話在話題的選擇上注重與學生的實際經驗相聯系,重在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初步培養寫話能力,也是為第二學段習作練習打下基礎,起到過渡作用。話題類寫話不同于看圖寫話,沒有圖畫的直觀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建適合的、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中所見所得用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對學生思維力是一個考驗,借助繪本,喚醒學生已有的心理體驗,學習繪本的語言表達方式,通過角色代入,聯結到話題中來。以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寫話練習《我想養小動物》為例,練習的話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很強的關聯性,且符合學生親近自然的天性,很多學生也都有過這樣的心理經歷,寫話興趣比較高,關鍵是指導學生如果說清楚想養小動物的理由。教學初始,教師以繪本《我要大蜥蜴》導入,通過師生共讀梳理故事主人公阿力想養大蜥蜴的理由,引導學生體會阿力是如何從不同角度說理由說服媽媽的。通過交流梳理、情境對話、個性表達等方式逐步幫助學生總結、提取、歸納,說清楚自己想養小動物的理由,為動筆寫話打好基礎,體現語言與思維的同步發展。
兒童對圖畫有著天然的、敏銳的觀察力、發現力和感悟力,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多元的閱讀指導和幫助,給予他們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滿足,從而促進思維品質的發展。
繪本主要以圖畫為主要信息,配以簡單文字形成獨特的兒童讀物。通過圖畫給兒童提供更多元的想象空間,激發兒童創造性思考。根據它富有設計感的裝幀、色彩鮮明的圖畫以及符合兒童情趣的故事情節,我們指導學生閱讀繪本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主要梳理為七個步驟,分別是:第一步,從封面、封底開始講故事;第二步,環襯里的秘密;第三步,讀懂文字和圖畫;第四步,思考我們為什么會翻頁;第五步,反復多看幾遍;第六步,看版式設計;第七步,一起討論。看似一本薄薄的繪本在藝術家們的創作中卻可以讓我們讀出百種滋味,往往一幅簡潔的圖畫隱藏著一個廣闊的世界。例如,封面的閱讀方法,好的封面是一本書的靈魂,往往是整個繪本內容的提煉,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封面的觀察大膽猜測故事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表演是兒童對繪本理解創造性的表達,讓兒童用戲劇的表現形式積極地表達自己對于繪本的理解并從中體驗到快樂。繪本閱讀如果僅限于讀,對于學生語言發展的提升是比較緩慢的,低年級的兒童活潑好動,處于形象思維發展階段,他們更擅長直觀形象、操作性強的游戲活動類的學習方式,在繪本閱讀中,通過表演的形式能讓學生的語言發展、思維品質得到更多提升。因為學生要想演好,首先要熟知繪本內容,并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是對語言的積累過程,也是交流思維的過程。其次,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對繪本內容進行再次創造,促使兒童在表演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世界。這不僅鍛煉學生對故事內容的回想能力,也把讀繪本中的獨特閱讀感受再現出來,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水平。繪畫則在促進兒童創造性思維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兒童通過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形象組合、色彩搭配,從而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例如,《我爸爸》是一本非常夸張、有趣的繪本,在讀完繪本后,教師讓學生交流哪些地方最夸張,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請學生用繪畫的形式來畫一畫、寫一寫自己的爸爸。學生拿到這樣的閱讀要求時,興趣盎然,紛紛回憶自己的爸爸有什么特點。這樣的閱讀教學,看似在讓學生繪畫,其實學生在畫之前需要充分閱讀繪本,這個過程也是對繪本內容的再解讀過程。繪本閱讀還可以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創意活動,如師生一起創作“繪本”,形成自己專屬的繪本,加深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例如,學完《要下雨了》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內容之外,一起創作一本《要下雨了》的繪本,把其他動物在下雨前的特點表現出來。這不僅能激發學生閱讀繪本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也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繪本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補充資源,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廣泛閱讀繪本,努力尋找繪本銜接課內外的多元途徑,精心設計系統性、前瞻性的繪本教學思路,通過豐富有效的教學形式,讓語文學科思維能力培養的課程目標真正落實在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