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衛豐 ,楊建義
(1.浙江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2.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州 350007)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教育本質觀為指導。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認為,未來教育“是用全面發展的個人來代替只是承擔一種社會局部職能的局部個人”[1]。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全面發展包含智力、體力、情感、意志等素質和個性發展,因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是社會的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跨入新時代,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正改變教育實踐形態,數字化生存成為人們的常態,人的素質、個性及社會關系呈現虛擬化特質,人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恩格斯認為,教育將使他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給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4]。新時代推進高校質量變革,需要轉變“課程即知識的傳承工具”的單向度、碎片化、片面性的課程定位,運用馬克思主義教育本質觀作為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顯然,“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闡述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讓課程實施過程更加充滿活力和生命張力,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起教書和育人的使命。“課程思政”正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本質觀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
2.堅持以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習近平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5]。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6]。新時代大眾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滿足這種要求就必須推動質量變革,將思政教育融入辦學理念、課程實施、教材開發、日常管理之中,增強高質量人才培養合力。青年大學生正處于“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7]的成長關鍵期,需要改變高校課程普遍“唯知識論”的工具理性思維,把價值引領、情感交流、社會問題關切等融入課程實施過程,實現課程的多元價值引領的回歸,將教育真正“滲進學生血液、透入學生靈魂”。因此,高校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命題,就需要在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指導下全面實施“課程思政”,拓展各類課程內涵的深度、廣度,發揮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活動課程的政治性、思想性、人文性價值意蘊,實現各類課程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和知識價值的內在統一。
3.堅持以主體教育理論為指導。主體教育理論的核心在于教師、學生、認識對象之間的辯證關系,認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教育的最高價值是人的價值,教育過程必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均是主體,又是客體[8]。課程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教師要轉變“確定性”的課程邏輯,圍繞課程多元價值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思想發生發展規律和身心成長特點,注重在理論知識傳授中動之以情,在思想引領的過程中曉之以理,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實現思想轉化和價值認同。教育實踐活動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構成,“教育活動是一種主體性活動”[9]。“課程思政”的實質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體性活動,不是教師單向度的“思政+課程”的實施過程,而是把學生作為課程實施的同構者,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將思政元素之“鹽”融于課程之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延展與深化,不僅讓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凸顯“課程思政”內涵的豐富性和價值的關聯性,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主動、更“有味”、更具成就感。
1.“課程思政”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現實之需。新時代高校面臨信息化、全球化等多元社會轉型的挑戰,大數據、云計算、5G 等技術正全面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環境發生了重大轉變,矛盾和挑戰更加凸顯,需要在化解科學技術、社會需求、人的發展和教育方式方法等諸多矛盾中實現動態平衡。長期以來,高校專業教育普遍存在“唯用論”“唯智論”的工具理性、技術理性思維,導致思想價值引領功能普遍缺失,各類課程之間協同育人合力不強,思想政治工作閉環難以形成,育人實效不足。“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工作這條生命線貫穿育人全過程,通過思政元素融入各類課程,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性、系統性邏輯互構,將課程的知識傳授、思想引領等多元價值融合,改變原有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態,有效破解“孤島”現象,實現各類課程協同育人體系的重構,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
2.“課程思政”是教師擔當教書育人的責任使命。習近平指出,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10]。這是新時代教師教書育人的新使命,為教育者自身素養和教育工作提出新的實踐要求和理論遵循,需要教師“回歸育人初心”。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使得知識傳播的途徑變得多元,教師不再是新知識的壟斷者,傳統的教師權威正逐步解構,課程實施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更多的是知識交流、思想碰撞,更加注重學生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的發展。“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課程思政”是高校面對教育實踐形態轉變的使命之需,教師要堅定政治方向,堅持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新知識學習、課程研究、教學設計、信息素養提升上,更全面地了解青年學生的群體特點、特殊學生的基本狀況,做到“心中有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師要充分發揮課程組織引導作用,轉變“我講你聽,我問你答”、重教書輕育人的尷尬現實,在學生知識習得、思想轉變、價值認同等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
3.“課程思政”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需要。青年的使命具有時代性,從“又紅又專”到“四有新人”,社會主義時代新人的內涵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延展。大學是學習本領、增長才干的黃金期,也是青年大學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成熟的“灌漿期”,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導。當前高校育人存在的諸多現實困境,很大程度是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忽視、未能很好地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教育具有未來超越性,學生成長需要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如果僅停留在教育者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不重視受教育者主體的全面發展、思想接受轉化過程,教育結果就很可能是單向發展的“知識人”。新時代的青年承擔著民族復興大任,培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成為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需要高校“回歸常識”,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體系,提高思政育人實效。
“課程思政”是系統工程,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課程思政”實踐的標準。高校要從加強質量文化建設、促進課程多元融合及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等維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積累經驗、不斷完善。
1.質量文化建設是“課程思政”的實踐基礎。文化的力量是最持久、最基礎的。“新時代高教40條”指出,要加強大學質量文化建設,質量文化是大學質量提升的內源動力[11],核心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是“課程思政”實施的實踐基礎。一是將“課程思政”納入高校質量治理體系。“質量治理是一種多中心、多主體,且主體平等、利益相關、權利共享、責任和結果共擔的治理。”[12]高校要強化質量意識,將質量貫穿學校各項事業全流程,建立科學的質量評價、職稱評定、學生評價、教學評價及督導機制。要把質量文化建設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讓質量成為師生的共同價值和自覺遵循。質量文化與“課程思政”的價值取向是高度一致的,是“課程思政”自覺生成的文化基礎。二是打造師生學習成長共同體,提高教與學的質量。“課程思政”是對教與學關系的重新定位,需要教師樹立質量意識,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創新教師話語敘事方式,轉變課程“確定性”思維,在平等交流、溝通、討論、答疑的過程中言傳身教,把課程實施過程作為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此外,教師要強化學生成才意識,調整學習的難度、強度,優化學習評價方式,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必須提升思政育人水平,任何過于簡單、機械、脫離實際的教育方式,對于“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2.課程多元融合是“課程思政”的實踐要求。“課程思政”是基于超越知識的課程理解范式,對課程目標、價值、結構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實現課程目標融合,注重“情理交融”。每門課程在課堂教學中都有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容選擇、設計和呈現,要運用系統思維整體設計課程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科學整合課程以“達成目標”,避免重理輕情、遠離生活實際、過程生硬、偏重教導口吻、心靈雞湯式的表現形式,注重平衡偏情感和偏知識的教學內容的關系,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把課程與思政簡單相加,割裂課程整體性、一體化實施。二是實現課程價值融合,注重“教學相長”。“課程思政”要起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作用,基礎在于提升教育者“守渠”的能力、“種田”的水平,需要教師努力提升教學水平、教學情境創設及思想教育引領能力。同時要注重受教育者主體性發揮,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比較鑒別、典型示范、形象熏陶、社會實踐等提升育人實效。三是實現課程結構融合,注重“時空交互”。“課程思政”涵蓋通識課、基礎課、專業課、虛擬仿真課、活動課等,強調思政元素貫穿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覆蓋所有課程,受益面是全體學生。“課程思政”是一個“時空交互”的過程,同樣要著眼課內課外和校內校外的系統性、整體性推進,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思政管理骨干定期學習交流制度,建立教師“組團式”課程設計機制,注重跨學科的交叉融合,針對專業特點、重點、難點問題,實現各類學科資源的互補,形成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人才培養鏈。
3.“大思政”格局是“課程思政”的實踐保障。“課程思政”需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協同,形成教育合力,關鍵是教育邏輯與管理邏輯的統一。一是做好頂層設計。“課程思政”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辦學理念、課程建設、師資培育、智慧校園建設、實踐育人等環節。高校要系統謀劃“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案,從學校、職能部門、學院、專業、教師等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從教學目標、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探索新舉措。高校要抓住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新醫科等建設契機,“新”的核心在于跨界融合,依托產教融合、校政企研聯合載體整合社會優質資源,打破專業之間的壁壘,為“課程思政”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線上與線下協同。大數據時代的大學生具有虛擬特質,“一部手機一個世界”的現實,網絡虛實二重性的特點,倒逼高校教育體系的重構和創新。“課程思政”要充分體現互聯網思維,突出“內容為王”的特質,將“互聯網+”融入“課程思政”改革全過程,著眼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現實需求,打造更多的“網絡金課”,構建集問題分析、思想交流、價值傳遞、成長分享于一體的集成式、互動式、立體式的線上線下“課程思政”體系。三是堅持“發展性學生工作”理念。學生成長具有超越性,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需求、關切當下的生活現實,抓住“澆水、施肥、培土、修枝”的關鍵節點,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服務一體化的發展性學生工作理念。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班主任、思政干部的力量,參與文化活動、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第二、第三課堂建設,實現三個課堂的教育融通,增強“課程思政”持久、穩定、深入的教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