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許益鋒 鄭璦孟 鄭培遠 丘琳 張小倩
2021年恰逢黨的百年華誕,全國上下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黨史學習教育也成為高校黨建引領和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組織化學習、社會化學習、網絡化學習、個人化學習等多種類型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層出不窮。然而,這些活動育人成效幾何,目前還較少得到實證性的探討。黨史學習教育是培育大學生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高校黨建要培養面向知、情、意、行多方面發展的人才,這就意味著,如果要切實增強實踐育人效果,高校必須制定內容全面、指標合理、方法科學的黨史學習育人成效評價體系,才能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但是,目前專門用于評價黨史學習育人成效的評價體系還比較少見,以致高校教師、黨務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員在需要對相關育人成效作出反饋時面臨困局,“實踐—反饋—改進—再實踐”的教研閉環難以形成。本文以知情意行體系為基礎,構建了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評價模型,檢驗了模型的科學性、合理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實效的建議。
一、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評價體系的適切性
“知、情、意”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最初產生于孔子朦朧的“知情意行”教育思想。在心理學理論中,“知”指的是認知,包括感知覺、意識、記憶、思維,整個是一個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過程。“情”指的是情緒和情感,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生理喚醒三種成分組成。“意”指的是意志,其本質就是人對于自身行為關系的主觀反映。目前以知情意行評價個人表現的方式在高校思政教育領域使用廣泛,且在三個核心層面與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評價的要求契合。
(一)特點、要求的契合
“知、情、意、行”育人成效的特點,與黨史學習教育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標相對應。高等學校要真正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效果,需要將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效果評價辦法與黨史學習教育目標和要求相貼合。知情意行的四個方面貫穿于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全過程,通過知識獲取、情感提升、意志堅定以及行動力強化為主要外顯指標,體現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成效。采用知情意行育人成效評價體系對黨史學習教育開展評估,可以通過評價知情意行的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及時跟蹤、反饋、調控、校準,邊活動邊評價,以評促建,保障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功能的發揮。
(二)手段、目的的契合
知情意行評價體系與黨史學習教育在手段、目的上同樣契合。黨史學習教育是具體抓手,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知情意行方面的育人成效是目的。高校為了實現提高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的目的,會采取他們認為能實現目的的手段,例如開展組織化、社會化、網絡化以及個人自學等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這些手段與知情意行評價體系中依次采取的三級具體指標吻合,這就使得研究者在運用知情意行評價體系評價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的過程中實現了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三)形式、內容的契合
知情意行評價體系、育人成效評價、黨史學習教育三者的內容要求也是契合的。從學生發展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育人成效評價,包括學生在參加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后的知識提升、情感增強、意志堅定以及行動力強化四項內容。針對不同的評估內容,知情意行評價體系提供了不同的具體指標。通過對黨史學習教育具體內容的確定,突出學生行為的改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評估者可以利用知情意行評價體系得出的診斷性結果,回溯到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反向分析研究影響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的因素,進而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促進今后的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活動。
二、知情意行合一的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育人實效評價體系
(一)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模型的構建
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評價模型的總體框架由知、情、意、行四個方面構成,并按照一定的原則設置若干分指標。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為了對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進行精準評價,本文將認知行為理論以及布魯姆關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理論融入育人成效評價體系構建之中,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的“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四大目標,以參與黨史學習教育前后的“人的變化”為主線,將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的評價細化為學生對參與黨史學習教育的知識提升、情感體驗、意志力變化以及行為表現四個方面,如下頁圖所示。
高校學生認知觀念方面的育人成效對應學史明理目標,在高校人才培養上的直接體現就是大學生要對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英雄人物、歷史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核有所了解。學史明理可以促進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增強學習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覺性。
高校學生思維意志方面的育人成效對應學史增信目標,在高校人才培養上的體現是大學生要通過學習黨史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信念,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具體體現在:有明確的未來規劃和目標、對戰勝困難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勇氣,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充滿信心。
高校學生情感道德方面的育人成效對應學史崇德目標,在高校人才培養上的體現是大學生要內化崇高精神,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增強遵守社會公德意識以及成為行得端、做得正的人。
高校學生在行為表現方面的育人成效對應學史力行目標,在高校人才培養上的體現是大學生要學會運用歷史智慧提高實踐本領。具體包括能運用領悟到的理論和方法來實現自己的目標、更積極地“為他人做實事”、更加努力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
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是指高等學校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取得的育人成效,對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效果進行總評。
(二)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指標體系構建
遵循客觀性、發展性、指導性、計劃性的原則,我們構建了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評估體系。客觀性要求評價者避免成見效應,即不因評價對象與評估者關系決定評價結果。發展性就是要著眼于學生知、情、意、行四方面綜合素質提升以及學校黨史學習教育育人取得的成效,是鼓勵和促進的手段,而不是貼標簽的工具。指導性表現為要在不同階段揭示不同問題,并及時反饋漏洞、提出改進建議,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不斷深入。計劃性體現為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即基于不同類型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四個維度的育人成效進行評價,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也緊密地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明晰的黨史學習教育四個目標緊密貼合,以便廣泛獲取信息,避免評價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三、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調查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分析方式
研究數據主要來自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基于知、情、意、行四方面,為評價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而制定,面向2018—2021級學生發放,主要統計2021年以來黨史學習情況及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成效,目前共回收124份有效問卷。
(二)人口學變量與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關系
數據表明,人口學變量中政治面貌與專業類別與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成效并無顯著相關關系,性別與年級與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具有相關關系。
(三)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基本情況
根據日常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匯總,統計參觀紅色遺址、主題展覽、觀看紅色影視劇、閱讀紅色經典、唱紅色贊歌、講紅色故事、聽黨史專題黨課及宣講、黨史專題培訓、“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參加黨史專題主題黨日活動參與的數量。發現不同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參與平均數中,觀看紅色影視劇平均數最大為2.55次,閱讀紅色經典約1.96本、參加“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1.98次,2021年每類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約開展2次。
(四)不同類型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育人成效
1. 組織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基本情況
高校能積極部署開展組織化黨史教育活動,但學生尚未達到積極主動投入參與黨史活動的狀態。統計學生對具體組織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具體評價,發現對觀看紅色影視劇的評價最高,其次是閱讀紅色經典,而組織專題宣講的評價最低。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更喜歡通過感染力強、自主性強的方式學習黨史。
2. 社會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基本情況
學校方面,高校開展社會化黨史教育活動的頻率有待提高;學生方面,大多學生經常參與社會化教育活動。這說明盡管高校沒有經常性開展社會化教育,但是大多學生有較強的主動參與意識,因此高校有必要提高社會化學習教育活動的舉辦頻次。統計學生對具體社會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具體評價,發現對觀看實地打卡紅色地標、體驗紅色路線的評價最高,其次是參觀綜合性革命歷史紀念館,而唱紅色贊歌的評價最低。學生對社會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評價普遍高于組織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說明當代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實地體驗、實操性強的方式學習黨史。
3. 網絡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基本情況
高校能積極部署開展網絡化黨史教育活動,大多學生也能經常參與活動,但是主動性不高,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能從內心上真正熱愛與積極投入黨史教育活動。統計學生對具體網絡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具體評價,發現對網絡黨史打卡活動的評價最高,其次是網絡黨史知識競賽,而網絡黨史課程的評價最低。網絡化黨史學習教育的評價和認可度普遍低于組織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低于社會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可見,比起其他黨史學習教育方式,線上的黨史學習教育課程缺乏面對面的情感交流。
這表明大多學生沒能積極主動通過網絡學習黨史,主動性與參與度有待提高。
4. 總體比較
總體上,高校黨史教育活動開展頻率為組織化>網絡化>社會化,學生參與頻率為社會化>網絡化>組織化>自學,主動性為社會化>組織化=網絡化>自學。我們發現,活動開展頻率排序與學生參與頻率、主動性排序完全相反。換言之,盡管學校積極推動組織化教育活動開展,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參與度卻沒能達到理想化的水平;相反,雖然社會化教育活動的開展程度最低,但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卻達到最高。因此學校有必要將開展頻次適當向社會化教育活動傾斜,同時改良組織化教育活動的開展形式與內容。
5. 不同類型黨史活動教育獲得的成效
在不同類型黨史活動教育獲得的成效上,社會化>組織化>網絡化>自學。這表明,社會實踐活動對人的教育實效達到最佳,活動育人潤德無聲,即證實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組織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育人實效次之,與前文結論相符,由于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相對不高,因此盡管活動開展力度大,但由于不是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與主動,因此育人成效也只能處于尚好的水平;網絡化學習活動教育,由于缺乏面對面的互動與真切的情感交流,育人實效也只能處于一般水平,因此學校應加以重視,充分發揮、提高網絡育人的功能;最后自學活動育人實效最低,不難理解,黨史學習并非強制性的活動,學生在這方面的注意力和時間分配較少,因此不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內化修養。
6. 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舉行次數、參與次數以及主動性與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的關系
將黨史學習教育知情意行四個維度的育人成效作為因變量,自變量包括常見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參與次數,以及組織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社會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開展頻率、網絡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自學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參與頻率以及主動性。數據表明,以上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并且參與黨史學習教育的主動性在最大程度上影響了黨史學習教育成效,這說明增強黨史學習教育參與主動性、提升活動舉辦頻次和學生參與頻次,可以有效地提升黨史學習教育育人成效。
四、對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建議
(一)以組織化活動為基礎,充分發揮集體作用
黨史學習教育是一項關系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工作,因此,黨的各級組織、各個部門都要高度重視,在抓好領導干部黨史學習教育的同時,精心組織實施黨史學習教育,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一是通過開展貼近當代大學生喜好的集體觀影等活動,加深對黨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增強知黨愛黨跟黨走的信念。二是通過大思政課程學習,充分發揮思政課政治信仰確立、德育資源供給方面的核心優勢,實現黨史學習教育資源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效結合。三是通過開展線下知識競賽等互動性強的活動,加深對黨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為黨史知識的運用打下基礎。
(二)以社會化活動為延伸,深入拓展教學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錄著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承載著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顯著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
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需要充分用好紅色資源,發揮好“紅色基因庫”作用,選擇有黨史教育意義的地方,開展主題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讓革命文物活起來,我們才能更好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黨史學習教育要樹立社會實踐的大視野,形成社會實踐的育人大格局。要開展實踐性的學習教育,把具有體驗式、互動性的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以網絡化活動為補充,創新開發教學手段
科學利用現代傳媒手段,緊扣黨史教育的正確性、思想性。一是黨史教育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用通俗易懂、生動新穎、符合年輕人話語體系的方式方法傳播黨史,切合大學生的認知習慣和思維能力,增強黨史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要依托網絡為黨史學習教育賦予新活力、擴大覆蓋面。根據青年網絡化生存的特點,把抽象的黨史學習教育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習教育內容更生動。
注:本文系廣東省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黨史學習教育專項)“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提升育人實效的實證研究”(編號:DSYJ017),“短視頻‘黨史學習育人長效機制研究 ——以粵港澳大灣區若干高校為例”(DSYJ015);2021年度廣東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課題“提升高校大學生黨史在線學習有效性策略探究與分析”(編號:2021GJ010);華南師范大學2021年度黨建創新立項項目“高校基層黨建活動提升育人實效的模式研究——基于主題黨日活動的實證檢驗”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