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強花
小學低年級的班級管理重點集中在對學生行為習慣方面的常規教育,但該年齡段學生自我行為調控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較弱,安全意識不強,課間休息容易出現意外,加上需要特殊照顧的特殊兒童,教師缺少足夠精力處理課間小事故。因此需要班主任探討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學低年級的班級管理策略。
筆者所帶的班級有一位行為多動癥學生和一位深度自閉癥學生。為了讓特殊學生享受和普通學生一同上學帶來的融合實效,并提升普通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班級全體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健康心理品質,筆者嘗試了以下管理策略。
一、研究學情,全員育人,多元合力,持續跟進
班主任要協同德育主任、資源教師、家長等多方人力和資源,形成合力,建立學生的成長檔案袋,研究學情,既研究這個年段學生的共性問題,又要研究特殊學生的個性問題,爭取二者都在融合教育中得到較好的解決。教師要系統梳理每階段學生輔導要點和典型問題的教育對策。
班主任平時要積極開展多種途徑的家校溝通,反饋特殊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狀況。當特殊學生的行為問題干擾了班級正常的教學秩序時,相關教師需面談家長,在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長背景后,商討并確定合適的教育策略,給家長提出相關建議,班主任建立特殊學生成長檔案袋,持續跟進并改善教育過程。
與特殊學生的家長溝通,班主任也要注意方法和分寸。在每周工作總結時,不點名批評特殊學生,個性問題私聊家長,顧及家長的感受。同時,也要注意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先表揚孩子幾個優點,再指出問題所在,這樣家長接納老師的建議會更順暢一些。對于敏感的家長,班主任可說出自己的希望和可供家長選用的教育途徑,而不是直接指出哪個地方做得不對。
以多動癥學生為例,面對其違紀和傷害身邊同學的行為,學校除了班主任直接跟進教育,也可給家長提出以下意見:①建議家長和子女共同直面并討論出現的問題,讓特殊兒童也要承擔不當行為帶來的后果,必要時輔以藥物康復治療。②父母雙方統一教育理念,拋開分歧,致力于教育好子女。③家長跟老師建立融洽關系,相互體諒,共同合作。④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并注重安全教育。⑤家長要融入所在班級的家長微信群,積極主動跟其他家長溝通,融洽關系,鼓勵特殊兒童課后多與班上同學交往。⑥如有需要,家長可以向學校以及所在社區的居委會社工尋求幫助。
二、德育為先,心育先行,獲得歸屬感,提升自我效能感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低年級學生容易出現同伴間的小矛盾,是由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世界的年段認知特點決定的。因此,教師可開展豐富多彩的班會課,在活動體驗中育人,改變學生的認知,規范學生的行為,獲得在班集體中的歸屬感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最終讓德育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
1. 增進了解,悅納包容,互助共進,改善關系
特殊學生的行為問題會干擾他們與普通同學的融洽相處,因此改善同伴關系是班主任在班級融合教育時首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可在每周一的主題班會課上開展圍圈和致謝形式的正面教育管理班會,設計“認識我的新朋友”“夸夸同學”“夸夸我自己”“我來幫幫你”等班會主題,增進學生間彼此的認同感、悅納感與互助意識。
此外,教師教會學生使用同伴能聽懂的善意提示語來提醒同伴改善個人行為。例如:“請你洗洗手!”——針對同伴出現不講衛生的行為;“請你漱漱口!”——針對同伴出現說話不文明的行為;“123木頭人”——針對同伴課間在走廊或教室內奔跑的行為。這樣的提示語充滿了溫情,既能顧全被提示學生的面子,也能引導他們自我內化,進而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
教師還可以安排不同層次學習能力的同學組成學習互助小組,小組內設置小老師,在課間幫扶指導組員的活動和學習。針對過于活潑的多動癥學生和過于封閉的自閉癥學生,讓同學邀請他們或教會他們做一些文明有趣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其他同學包容關愛特殊學生,特殊學生獲得參與游戲的機會,能幫助他們建立歸屬感、安全感。
教師調整座位也有講究,對于多動癥的學生,可以適當安排他坐到前面靠近教師的位置,讓授課老師可以更多地關注他。對于自閉癥的學生,可以安排一些熱情活潑、友愛互助的學生做他的同桌或前后座。
2. 因材施教,降低要求,創造機會,持續賦能
特殊學生的內心其實更需要關注呵護。這些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大多比較敏感:家長擔心周圍的人會給孩子貼標簽,孩子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或多或少會有自卑心理。他們的行為習慣和普通孩子來比,較難獲得外界的肯定和支持。因此,班主任要聯合家長,幫助孩子樹立學習和生活的自信心。
班主任要學會因材施教,適當降低對這些孩子的要求,減少他們學習的壓力。班主任多發現特殊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當面鼓勵,可以是口頭鼓勵或發放表揚信,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積累繼續進步的能量,及時向家長反饋,不斷給孩子賦能。平時,班主任還可以給他們寫鼓勵便條,讓學生將便條貼在醒目的地方,經常看、經常讀,會讓他們的內心不斷強大,不斷獲得被肯定的力量。
班主任也可以和特殊學生開展無壓力聊天減壓法,了解這些學生的心理需求,認同他們的感受并理解他們,再提供有效的改善建議和正面的期望。
還可以在做事中培養做人,班主任可特意安排特殊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事務,例如請多動癥的孩子幫忙擺桌椅、收拾抹布、擦黑板、整理圖書角等。誠懇地請他們幫忙,讓他們為班集體做貢獻,體現他們的價值。這樣,學生在內心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自己在班上是一個有用的學生。
3. 共商共議,建立公約,一視同仁,制度育人
特殊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時,家長最擔心他們會遭遇不公正的待遇。班主任作為班級文化的靈魂導師,有必要從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入手,營造公正有序的班級氛圍。遵循主導主體的教學原則,班主任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共同商討班級事務,建立班級公約并嚴格踐行班級公約,以解決班級管理中的共性問題,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獎罰分明、一視同仁。
校紀班規一脈相承,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引導學生熟悉校紀班規非常重要。我校有“校園十字訣”的要求:“十字訣,我牢記。正序禮,備練議,樂思問,有新意。好課堂,高質量,我參與,育素養。”
在學習了校紀之后,班主任可以先引導學生發現班級管理中出現的一些共性的、大方向的問題,討論建立班級公約。首先說一說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煩惱;接著,討論對策,訂立相應的公約;最后,讀公約、守公約。針對低年級學生記憶力好、愛朗讀的特點,班主任可引導學生創編簡潔的公約。本班在班會課綜合討論的基礎上,訂立了《午休公約》和三字謠形式的《借書公約》。
這些校紀班規張貼在教室內墻上醒目的位置,還要熟記于心,規范學生的言行。如果學生某方面違規了,就請他重新熟讀熟背,再來實際踐行。通過循環往復地實踐操練,可提升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團隊意識。
綜合運用以上策略,筆者所在班級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融合教育效果良好。特殊學生沒有被歧視被孤立,能獲得包容、肯定、歸屬和愛;普通學生關愛他人、包容他人、保護弱者的能力得到培養,他們有較強的同理心,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較強;家校溝通氛圍也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