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國
小組合作學習是初中生物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欲望,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模式助力“學困生”學習,幫助樹立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質量。
一、合理分組學習,提高參與積極性
教師必須對全班分組進行仔細的研究設計,學習小組可由四名成員組成,根據組內異質性、組間同質性的原則,除了考慮學生人數、性別、成績、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個性特點等因素,最好在每一組中有一個較為活躍、關心和鼓勵他人的學生,這有利于帶動組內學困生的積極參與,增強合作意識。學習小組成員要有梯度性,小組合作雖然可以有效地反映學生的主體性,但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由于人員配置的不合理,也容易導致學困生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例如,一些教師把學困生分配給學習能力較好的小組,由于學困生的思維速度無法與這些學生相匹配,這些學生往往成了學習“邊緣人”,這不利于學困生的發展。為解決這個問題,要求教師做好人員梯度分配的準備。例如,一組四人,教師可以分配一個學習能力好的學生、一個活躍的學生、一個學困生、一個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命名為A、B、C、D,其中C為學困生)。這樣做,可以使小組更加緊密,也可以保證學生之間的合作狀態。教師要時刻關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困生的參與情況,分析原因,及時調整。
二、明確任務職責,加強學習主動性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每個成員都要承擔小組學習任務的一部分責任,如收集信息、整理記錄、動手操作、討論發言等。學困生必須在小組中承擔一定的任務,從收集信息等簡單的任務開始,這樣他們才能在小組合作中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重要性。然后,不斷改變其在小組中的學習任務和角色,從而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此外,小組合作學習為學困生創造了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他們積極參與學習的愿望會越來越強。合作學習是很強調團隊性的,只有每個團隊成員都積極參與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結果。為了更好地將學困生融入團隊,有效學習,教師要鼓勵每個成員履行各自的職責。如,設立組長、監督員、匯報員、用品管理員等崗位職務,這些崗位職務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讓學生輪流擔任。對于組內學困生,給予他們適當的位置,可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促進他們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獲得學習的信心。
三、營造寬松環境,樹立學習自信心
學困生更渴望得到平等和尊重,希望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而合作學習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和情感氛圍。小組合作學習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作為積極的教育資源,在合作課堂教學中,他們可以互相學習。在小組學習中,學困生不僅有機會參與討論和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且在遇到困難時也有望得到組內學生的幫助,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學困生在小組中的發言和表現,尋找他們的亮點,及時鼓勵和表揚他們,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意識到“我能做到”“`我不比別人差”,在這樣的環境下,學困生敢于學習,樂于學習,主動學習,不斷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從而不斷提高學習積極性。
四、培養合作技能,提高學習能力
有了良好的習慣,才能提高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作學習給了每個學困生參與學習的機會。為了完成任務,他們會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通過交流和討論,培養合作技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 仔細傾聽。小組合作過程中,學困生要學會專心聽講,不打斷別人的發言,記住別人發言的重點,模仿復述別人的發言,判斷一些簡單的問題。
2. 積極討論。在合作過程中,學困生要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參與小組的合作討論。由于學困生基礎較差,經常不敢發言,不想發言,所以,每次討論都要給學困生提供參與討論的機會,無論是對是錯,都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讓他們敢于討論,學會討論。
3. 發展聽說能力。聽說能力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通過合作學習,學困生要掌握聽說能力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聽說習慣。實踐證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有效地培養學困生的聽說習慣,逐步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
五、特別關注學困生,分層設計導學案
課前準備導學案,目的是讓學困生做好預習準備,第二天積極參加小組合作學習。在導學案中有學法指導,讓學困生按照學法指導,簡化問題,同時,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在導學案上標明由學困生展示。課前,閱讀導學案,如果發現學困生解決一個問題很好,可以畫一張笑臉,寫上“棒、非常棒、點贊、寫得好、很好、喜歡”等評語,并在課堂上找到合適的機會給他們展示。這樣的分層作業有利于促進學困生的學習。
注:本文系廣東省重點科研平臺和項目立項“教師教育‘U-G-S模式理論研究與實踐突破”(課題號:2019WTSCX110)、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教育一般項目立項“‘U-G-S合作下,山區初中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行動研究”(課題號:2020YQJK27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