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建華
管理有三重境界,分別是人治、法治、無為而治。雖然這三重境界中,人治是初級階段,無為而治是高級階段,但是最適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不同的情況應該選擇不同的管理,而且無為而治的管理基礎必須是法治。
如果說國家層面需要的是長期的依法治國,那么學校層面的管理顯然就是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的具體化,就是校本化制度管理。制度由社會認知的非正式約束、國家規定的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三個部分構成。制度既是底線思維,也是紅線思維,還是方向引領;制度既包含社會約束,也包含國家約束,還依靠實施機制約束。
基于這樣的認識,清遠市清新區第六小學(以下簡稱“清新六小”)在創建清遠市依法治校示范學校道路上勇于創新、積極作為,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校本特色的依法治校路徑。
一、以制度為綱,綱舉目張讓管理精準
管理一所學校,到底哪些是底線、哪里應該劃定紅線、以什么作為方向引領?學校先后多次組織全體教師討論,最終確定了“以辦學主張為方向引領、以師德為紅線、以國家法律法規為底線”的制度管理原則。
為此,學校以江蘇小學名校管理經驗為基礎,反復研學各級各類學校管理文化,提出了包括“六清”(清正清明清健清朗清新清遠)“六合”(合天合地合古合今合中合外)“六小”(社會小公民、社區小天使、家庭小幫手、班級小能人、學習小達人、生活小主人)“六成”(成人為主,奠基成才;成長為主、奠基成功;成全為主、奠基成就)在內的“清合教育”系列主張,并凝練成“一訓三風”,即校訓“成全他人,成就自己”;校風“六清致遠,六合生能”;教風“守清出新,促成出彩”;學風“學清成人,學合成才”。
確定管理文化的方向后,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各類教育政策、法規,充分調研后制定了《“清合六小”學校管理章程》以及系列配套管理制度。毋庸諱言,這些制度的大多數內容與其他學校大同小異,甚至是改頭換面而已,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價值差異不在于相同,而在于細微差異處。清新六小的差異重點有三。一是制度的出臺歷經多個過程的洗禮,經過了上上下下的反復斟酌研究。二是制度的內涵賦予了學校文化底色,彰顯了校本特色。三是建立了系列考核獎勵方案,給予了制度實施的平臺保障。所以,在制度層面,我們將國家意志、社會規則、學校指向進行了有效統一,讓學校管理走在了綱舉目張、方向精準的制度管理道路上。
二、以規范制點,由點及面讓管理精細
從微觀學分析說的角度上看,無論多么完美無缺的制度,遇到細節問題時都會陷入盲區。這就是精細的力量。所以,制度的關鍵是能否有效落地,而落地生效的關鍵是細節。我們常常會在制度的執行中遭遇尷尬,比如對于教師績效考核,管理者總是信心滿滿地考慮借助績效考核有效提升教師的工作責任感以及職業幸福感,然而不少教師希望的是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太理會績效考核所謂的刺激效應。諸如此類的問題,制度層面不能回答,但是又必須解決。于是,學校經過反復學習研究,發現制度管理與無為而治之間是制度執行的機制。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制度是機制的前提,機制是走向無為而治的基石,而機制的形成依靠的是規范。
所以,學校決定將制度管理推向規范管理。
首先,依據學校《管理章程》以及系列制度,研制學校層面的一級管理規范。首先是校長室起草了“清合六小”《教育管理規范》《教學管理規范》《后勤財務管理規范》《教師專業成長管理規范》四項工作規范草案。然后,將草案發布到中層以上行政管理群,組織大家反復討論修訂。最后,向全體教師征求修訂意見并試行。
其次,學校通過組織全體教師開展四項管理規范的“學、評、用”心得交流,進而推動科室層面的二級規范以及班級乃至個人層面的三級管理規范的制定與實施。一級規范出臺后,要求人人撰寫書面學習心得,并利用周一全體教師政治學習的時間抽簽演講、交流。通過交流,不僅讓全體教師深刻領會規范內涵,保障了執行到位;而且助推了各科室以及全體教師參與的二級、三級規范的制定。現在,“清合六小”《學科教學管理規范》《學生成長評價管理規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規范》《辦公室工作規范》《家長學校工作規范》等一系列二級、三級管理規范已經制定出草案,正在廣泛征求意見中。
第三,學校通過榜樣推介、展示、點贊等系列活動將文本規范轉化成生動具體的形象,讓學校規范管理走上快車道。管理規范的制定只是外在的成果,本質在于行為的轉化。有鑒于此,學校為清新區最美教師羅夢檸拍攝專題片并廣泛宣傳,讓全體教師找到身邊的執行規范的榜樣;為參加區教學競賽獲一等獎的教師舉辦面向全體教師的交流、展示活動,讓全體教師在他人的規范化的專業成長中得到啟發;舉辦讀書演講競賽、專題黨課活動、專項教學交流、個人成長規劃等活動,讓教師不斷增長正能量,不斷提升教育形象,從而讓規范管理走上自我成長。
三、以制度與規范并舉,綻放管理精彩
三級規范的制定,讓學校管理走向了精細。但,這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只有全體教師走向教育教學行為的精細才是最美的成果。在清新六小,讓人感動并傳誦的一個精彩的細節故事誕生了——在全校教學展示活動中,一位二年級的語文教師,面對臺下近百名聽課老師,能夠關注到一個坐立不安的孩子,并走近他與他交流,批準他上廁所。雖然這看似一個不起眼的細節,但其實就是學校管理規范正走向行為細節的縮影。這就是實施管理規范綻放的精彩。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公開發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釋放出一個信號——依法治校必須恪守底線規則。當然,無論是制度管理,還是規范管理,本質上都是法治。所以,依法治校不是在制度和規范之間取舍,而是二者合一,既充分發揮制度的保障和保底作用,又積極彰顯規范的引領和助推功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校的管理扎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