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隨班就讀是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重要途徑,要讓每一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都能平等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普特融合”將成為特殊兒童教育的一種趨勢,不僅在義務教育階段,學前教育亦是如此。淡化特殊兒童的特殊,把他們當成普通兒童去看待,讓他們同等接受教育。
學前特殊教育的發展,不僅關乎學前特殊幼兒的權利,也關乎教育的公平。由廣州市番禺區培智學校幼兒部領銜的特殊幼兒園“生·動”課程,是廣東省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范項目中僅有的兩個特殊幼兒園課程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通過教育與康復整合的新模式,針對各種障礙類別的特殊幼兒設計完整、系統的課程方案,助力特需娃娃成長。
探索新形式教康課程
在我國,特殊幼兒課程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國家層面的學前特殊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或課程建設指導文件。目前僅有針對聾兒的《聾兒早期康復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其余障礙類別兒童的學前教育主要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依據。少數特殊教育學校的附屬幼兒園根據特殊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個人發展需求,構建相應的校本康復課程。
番禺區培智學校于2014年開設幼兒部,目前有3個班、11名教師和24名幼兒。在這里,幼兒的學習障礙有多種不同的類型,例如智力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遲緩、精神發育遲緩、動作發育遲緩等。每個幼兒都有針對性的個別化教育計劃,“一生一案”個別化教育檔案。幼兒部根據幼兒自身的學習起點、學習能力和學習進度,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結合功能性課程,以游戲的形式,專門開設教育康復課,最大程度降低障礙對幼兒的影響,為他們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朱陽于2014年起擔任培智學校幼兒部主任,負責特殊幼兒感統訓練、聽障幼兒語言康復訓練、知覺動作康復訓練等教學工作。在她的帶領下,幼兒部的教師積極探索“特殊幼兒自主游戲活動”,課題成果獲得廣州教育學會2020年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
2020年,特殊幼兒園“生·動”課程成功申報廣東省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范項目。作為項目主持人,朱陽坦言:“第一次主持這樣的項目,當初申報時差點就放棄了。因為我們是區屬特校里的幼兒部,規模小、人員少,缺乏專家和專業人才資源,而且,基于教康整合的課程新模式,沒有路徑和模式可參考,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
該項目緊密結合普通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學習與發展,堅持秉承“促進特殊幼兒全面發展”的理念,構建以提高特殊幼兒生活質量為方向,以培養特殊幼兒基礎能力為重點,整合教育和康復的課程。
為了更好地探索教康整合的新模式課程,該項目聘請了康復科醫生為項目指導專家,整合科研單位和高校指導專家,形成了跨教育和醫學的專家團隊。他們是: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與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長邱舉標、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系主任諶小猛、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兒童康復科原主任方素珍。高校指導單位為廣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系和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系。
該項目屬于應用型課程,可以直接應用于特殊幼兒園(康復中心)、融合幼兒園的特殊幼兒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無論是特殊幼兒園還是融合幼兒園的特需幼兒都能通過此課程,將課程目標和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嵌入一日生活、集體教學活動或由幼兒發起的活動中,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該項目實踐團隊由10家單位組成,其中3家為特殊幼兒園(部),7家為融合幼兒園。特殊幼兒園(部)中,番禺區殘疾人康復中心為殘疾人聯合會下屬機構,佛山市啟聰學校學前部為跨地域實踐課程代表。融合幼兒園中有鎮街中心公辦幼兒園(番禺區大龍街中心幼兒園、番禺區鐘村街中心幼兒園、番禺區沙頭街中心幼兒園),也有民辦幼兒園(番禺區南村鎮嘉洲幼兒園、番禺區陽陽實驗幼兒園),還有普惠性幼兒園(番禺區洛浦街東鄉幼兒園、番禺區大龍街新水坑幼兒園)。
構建雙核心課程體系
項目立項后,經過前期準備,于2021年3月21日正式開題。
特殊幼兒園“生·動”課程創設尊重、關愛的環境,充分發揮教育和康復的交互作用,為每個特殊幼兒提供改善功能障礙的機會,使每個特殊幼兒以個性化的方式成長。課程旨在培養特殊幼兒習得適應生活的常識和基本技能,使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生活品質得到有效提升,功能障礙得到恰當改善,身心獲得全面、協調發展。
朱陽介紹,特殊幼兒園“生·動”課程為雙核心課程,分別是生活教育課程和康復訓練活動課程。其中,“生”課程屬于教育課程,圍繞特殊幼兒的日常生活,提升特殊幼兒的生活適應能力,分為“舒”“禮”“慧”三個領域。“動”課程屬于康復課程,旨在發展特殊幼兒粗大動作、精細動作、感知、認知、語言、人際互動等方面的基礎能力,包括感知覺動作訓練活動、社交溝通訓練活動、情緒行為訓練活動三個領域。
目前該項目已經順利完成了課程體系的構建。生活教育課程目標來源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廣東省幼兒園一日活動指引(試行)》兩份重要指引文件,緊密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個別化教育目標等因素,預設了“我”“學校和家庭”“社會和國家”等八個主題活動。通過各年級做同一個主題的方式,讓各年級的教師能夠融會貫通課程目標,便于教師靈活地根據學生的個別化教育目標來調整主題目標,通過一日活動達成預設的目標。
康復訓練課程為選擇性康復課程,根據不同特殊幼兒的需求選擇課程,例如聽障幼兒可以選擇社交溝通訓練活動,腦癱幼兒可以選擇動作訓練活動,多重障礙幼兒可以選擇多個訓練活動。康復訓練課程可以以個別訓練或小組訓練的形式抽離式實施,也可以由教育康復教師在班級集體活動中支持、輔助幼兒達成活動目標。
該項目的指導專家和課程審議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建設計劃思路清晰,建設目標與內容明確,擬定了比較詳細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研究方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課程審議專家特別指出,該項目是基于《指南》和《指引》的特殊幼兒園課程,并且能在特殊幼兒園和融合幼兒園中實施課程,讓特殊幼兒更好地融入普通環境,讓“特殊”變得不特殊了。
隨著課程的開發,項目組計劃打造科學、系統、適宜的特殊幼兒“生·動”課程資源。一方面,編寫《特殊幼兒“生·動”課程綱要》,配套相應的教師版、家長版的《指導手冊》以及微課程視頻等資源。另一方面,依據特殊幼兒的發展需要,合理規劃項目組參與單位的功能場室及其他環境的建設。此外,還將構建基于教康整合的特殊幼兒“生·動”課程評價體系。
實施個別化教育方案
目前,課程項目已經進入實施階段。課程實驗班共計11個班,課程實施個案共51人。
作為領銜園,培智學校幼兒部不僅要做好統籌管理、示范引領,還協助參與單位制定特殊需要幼兒個別化教育計劃,根據本園、本班情況實施課程。為了讓項目組的教師們更好地實施課程,領銜園邀請項目指導專家開展了18場專題培訓、2次課程審議。目前,教師們已經通過ASQ和AEPSⅢ(試用版)評量工具對個案進行教育評估,結合課程制定了個別化教育計劃。
有了計劃,如何實施呢?培智學校幼兒部研討了特殊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將課程目標與生活活動緊密結合,落實在一日活動中,錄制了晨圈活動、戶外活動、午餐活動、盥洗活動、點心時間、區角活動共6個課程案例。此外,每月開展1~2次集中培訓,還開展線上集體備課教研。教師利用課后的時間,分為小班教研組、中班教研組、大班教研組和康復訓練教研組,就目標選擇、教學方法策略、教學評估、環境營造等方面進行集體教研。
2021年11月18日至19日,項目組舉辦了四場同課異構活動,讓不同參與單位的教師,以同一主題在自己的園所上一節活動課,邀請項目指導專家團點評指導,同時進行教師互評,提升課程實施的教學質量。
項目參與單位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番禺區殘疾人康復中心選取3個日托班作為課程項目實驗班,包括2個孤獨癥兒童班、1個智力殘疾兒童班,還選派了3名種子教師參與項目,一個教師負責一個實驗班。“隨著項目推進,我們在課程設置、檔案資料、評估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調整,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逐漸向普通兒童教育靠攏。”番禺區殘疾人康復中心業務負責人郭永玲認為,“項目促進了殘聯系統康復機構與教育系統特殊學校的合作聯動,也為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康復教師與普通教師的融合提供了平臺和機會,結合個別化康復教育計劃方案,有效地幫助特殊兒童更好地走向社會。”
2017年,南村鎮嘉洲幼兒園接收了第一個特殊幼兒,嘗試讓家長進園跟崗。如今,該園共有16個特殊幼兒,分布在11個班。園長何銀珍深有感觸:“加入項目組后,從原來的經驗轉化為專業,教師更愿意去研究,遇到問題可以去請教。原來主要關注家園共育,現在課程實施變得更規范、更專業。”
2020年9月,大龍街中心幼兒園特教資源室正式投入使用,統籌接收大龍街片區范圍內持有輕、中度殘疾人證的適齡幼兒,配備1名特教班專職教師。經過一個學期的探索和實踐,該園被評為番禺區融合教育示范單位。“作為一所中心幼兒園,我們也想起帶頭示范的作用,希望更多幼兒園能理解家長、接納更多的特殊孩子。”園長李向麗介紹,“目前全園有6名特殊幼兒。以前我們做得更多的是安全保障,教育孩子要包容、接納和幫助,有了課程項目的專業引領,讓教師看到方向,開始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孩子進行分析,制訂個別化的教育計劃。”
“各項目實踐園都有一些實踐經驗和創新模式,我們就是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反思,評價課程、調整課程。”讓朱陽欣慰的是,項目參與單位之間還創新了合作模式,“我們把大龍街中心幼兒園一個小班的孩子,送到培智學校幼兒部接受康復教育,一年后順利回到原來的幼兒園班級里,融合情況非常好。”
取得階段性項目成果
特殊幼兒成長的背后,是特教人傾注的無數心血。現在,有了特殊幼兒園“生·動”課程項目,讓那些仍然選擇堅守的特教人,不再感到專業上的孤單,他們可以抱團取暖、攜手共進。
朱陽介紹,參與項目組的大部分幼兒園的特殊幼兒每學期均有較顯著的發展,特別在生活自理和學習常規方面進步尤為明顯。這些幼兒就讀一年級時,普遍表現出較穩定的情緒、較規范的行為,能較快適應一年級的學習生活,綜合素質比其他未接受正規幼兒教育的學生要好。
而且,家長對特殊幼兒的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效果普遍感到滿意,也能積極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教康整合的理念和實操技能均得到較大的提升。“我們經常收到家長的感謝信。”朱陽說。
同時,參與項目組的大部分幼兒園擁有自己的專業發展團隊,例如心理咨詢師、動作訓練教師、溝通訓練教師、情緒與行為康復教師等。各康復訓練教師和幼兒教育教師進行跨專業整合,共同成長為既有教育能力又有康復技能的復合型教師。
項目啟動至今,取得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果。
首先,基本構建起一支理念相同的種子教師團隊。通過多次培訓,項目組參與單位互動良好,教師們都能暢所欲言,線上線下積極溝通,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圍。目前,實施課程的特殊教師和融合教師相對固定,人數約為47人。教師們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對特殊幼兒和特殊幼兒園課程都有了較統一的認識和較深刻的理解。
其次,基本搭建出課程管理平臺。項目組借鑒集團化管理的模式,構建了特殊幼兒園“生·動”課程管理平臺,目前已經開發了教師模塊、學生模塊、培訓資源模塊,教康整合課程初現雛形。之后,將利用平臺開展網絡教研及資源庫的建設與利用。
第三,項目借助廣東省陳海苑名師工作室平臺發布項目活動信息,此平臺受到較多全省乃至全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多家特殊學校及融合幼兒園紛紛發函表達開展相互交流的意愿。
由于目前國內沒有優秀的教康整合課程成果范例參考,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比如課程架構、內容、評價的設計,教具、學具、輔具的開發,以及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等還有待加強。毋庸置疑,該課程項目在教康整合的指導下,走出了一條積極探索適合于特殊幼兒園和融合幼兒園的教育康復課程建設之路,不僅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也為省內甚至國內特殊幼兒園和融合幼兒園教育康復課程建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