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丁雷
近年來,南京市江北新區致力于構建新時代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創新教育的新樣態,把創新教育作為創新人才成長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環節,貫穿于基礎教育全學段、融入中小學全學科、滲透進教育教學全過程。
首先,打造跨學科教師隊伍。創新教育活動的實施往往需要依托多學科知識解決一個綜合性問題,教師團隊設計綜合性跨學科的教學活動需要具備多學科知識素養。因此,我們鼓勵各校建立專兼職融合的多學科創新教育教師隊伍,有條件的學??梢猿闪⒐潭ǖ目鐚W科教師團隊或部門,比如科藝中心、科藝信中心或Steam中心等。
其次,自主學習與專家培訓相融合。基于自我成長的教師發展理念,設置專家培訓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師成長模式。從高?;蚋咝缕髽I中遴選培訓講師,對教師開展技術應用、工程設計及創新方法培訓,結合平時的創新教育競賽活動表現,甄選出優秀的教師代表團隊,要求每位講師根據成長需求主攻一個主題模塊,并作為專家講師對創新教育基地校的其他教師進行培訓。通過分層培訓建立教師成長梯隊。第一層,面向基地校創新教育相關全體教師開展常態化普及型培訓,重點進行通識內容的培訓;第二層,選擇部分優秀教師開展專業專長培訓,根據個人興趣和項目專長進行專項培訓;第三層,選擇少量特別優秀教師開展高級研修培訓,目的是培養專家型創新教育名師。
最后,實施創新教育名師培養工程。在市級創新教育“星光導師”評比的基礎上,建立區級創新教育教師榮譽體系,開展區級創新教育“創新導師”評比,助力名教師成長。通過區級科創教育名師工作室活動,將有能力、有想法、肯做事的教師培養成名師,從工作室學員中選拔核心成員,并為其提供區級以上展示分享的機會,堅持能力優先,為青年教師成為創新教育名師提供更多條件。同時,逐步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引領功能的校級創新教育名師工作室,規范工作室周期年限,每個周期給予工作室規定的經費支持,系統培養區域優秀創新教育教師,提高區域創新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養。
在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學校的建設中,我們將學生創新教育空間分為創客空間、機器人工作室和人工智能實驗室3個層面。根據創新教育活動開展要求,將物理空間設置為交流分享區、結構搭建區、創作編程區、數字加工區等。在物理空間基礎上,搭建在線創新教育活動平臺,建立區域創新教育資源庫,實現物理空間和在線空間的融合。與學校創新教育空間相比,區域中心空間面積要達到300平方米以上,主要用于區域創新教育教師培訓和高質量學生創新教育項目活動,能夠承接規模更大、技術層次更高、運營機制更靈活的項目。學校的課程資源與空間設備有限,我們將區域共享的創新教育空間作為學生課程學習的延伸,給予學生更充足的創作空間。制定學校創新教育空間與區域創新教育空間、線上創新教育空間與線下創新教育空間的關聯策略,使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實踐創造在不同的空間得以承接和延續,使教與學內容在不同空間互通,保持學生項目學習和創作的連貫性。
自2016年開始,我們以“推動創客空間建設、開展創客教育活動”為主題,建設區級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學校30余家,積極組織中小學、幼兒園申報市級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學校,共有16所中小學成功立項基地校,包括機器人工作室5家、創客空間10家、數字藝術1家,于2019年立項并建成市級創新教育區域中心。立項3年后,6家基地校順利通過驗收?!靶滴枨啻骸睓C器人工作室注重多學科融合發展,與生物學科教師共同開展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學跨學科教學的研究,應用3D打印技術制作DNA結構模型,同時在機器人教育、創客教育方面有多個省市級課題引領。通過3年投入建設,目前已建成包含重型加工區、物料存儲區、組裝搭建區、集中授課區、成果展示區、創意研討區6個功能區的300平方米的機器人創新教育空間?!拔磥砉取睓C器人工作室2017年首次參加FTC金屬機器人競賽就有7名學生被國外知名工科院校錄取。通過4年FTC競賽經驗的積累,工作室成員梳理出基于競賽的校本課程,包含機械結構、編程、電子工程和邏輯思維等模塊。同時,結合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標準梳理了有機器人研究經歷的學生發展情況,計劃建立機器人工作室學生發展檔案,幫助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
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各中小學校以主題豐富多元的校園文化為課程建設資源,結合項目式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教育區本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在社團課、競賽活動、常態課堂等教學活動的基礎上,開發技術基礎課程、項目課程、特色課程。其中,技術基礎課程由區級科創教育工作室在教師培訓的基礎上,針對3D打印,發展基于硬件的創意編程、激光雕刻、機器人、虛擬現實等技術。項目課程旨在圍繞區域本土文化梳理區域典型創新教育活動主題,舉辦相關主題的區級活動或競賽,并組織教師編寫區級項目式主題課程,促進學校之間的交流共享,提升區域整體課程發展水平。特色課程是以學校校園特色文化為引領,建設基于地方文化資源的校本特色科創課程,以特色課程實施個性教育,以校本課程傳承優秀地方文化,推進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基于地方文化資源的校本特色課程建設,實現區域創新教育特色化,推動區域創新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逐步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評價手段。綜合素質評價指的是在每個學期的期末,學校組織一次針對全體在校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和能力評價測評任務,以創新教育競賽活動成果作為學生素養的加分項,可以幫助學生滿足綜合素質評價的報名條件。
第一,搭建區域師生創新教育活動平臺。線上區域創新教育活動平臺集學習、競賽、展示、交流功能于一體,健全平臺功能。通過活動平臺,規范管理科技創新賽事活動的組織、申報、評審,創新賽事活動的管理機制,拓展區域師生展示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先進經驗的區域性科創教育交流空間。
第二,打造區域創新教育活動特色品牌。創新教育競賽活動成果在高校綜合素質評價招生、高中科技特長生招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打造區校一體化競賽體系,競賽活動可以從教學實踐活動開始準備,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競賽主題的研究,競賽主題與教學實踐主題相融合,通過社團、興趣課等途徑選拔參加校級比賽的選手,學校再推薦優秀選手參加區級比賽,區級競賽活動也要發揮選拔優秀學生的作用。在開展各級各類創新教育活動的基礎上,深入推進學科教育與科創教育的融合,開設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三模、陶藝、木工等科創教育課程;定期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童芯杯”創客節、中小學生機器人競賽等活動,不斷創新區域活動新方式,形成區域活動特色品牌,提高學生參與區域創新教育實踐的積極性。
與相關部門聯合,將一批優秀的高校、科創企業、科研院所等掛牌為區域科創教育實踐基地,利用基地豐富的課程、有較強實踐意義的項目定期開展創客教育,整合社會各類資源聯合培養基礎教育學校創新人才。比如2021年,我們充分發揮區域高新企業資源優勢,攜手南京南智先進光電集成技術研究院等10家機構共同簽約掛牌“江北新區中小學生科技研學實踐基地”,涵蓋集成電路、智能制造、衛星導航、生命基因和生態環保等5大領域。研學基地為中小學生預約開放“解開芯片里的‘秘密’”“用電鏡顯微‘原子’”“3D打印無人機”“長江上的‘生態眼’”等高質量的科技公益研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