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清 郭自恒 藺 森
地名是人類文明足跡的標識,承載著特定地域的滄桑歷史和厚重文化,也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成長歷程。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城中村的改造快速推進,大量的老地名不斷消失,新地名層出不窮。如何與時俱進把地名檔案傳承下去、利用起來,是擺在地名檔案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在具體工作實踐中,筆者認為應著重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地名,是人類歷史征途上留下的足跡,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使用一次地名,就喚醒一次歷史變遷的文化記憶。地名文化遺產,既需要發掘傳承,更需要弘揚光大。地名檔案是河北省地名區劃檔案館的主體,根據地名檔案編纂《河北省志·地名志》,歷經21載,該書全面記述了河北省11個地級市、22個縣級市、114個縣、36個市轄區、233個街道辦事處、1968個鄉鎮的面積、人口、轄區等基本情況,以及其駐地名稱的由來含義,記載了河北省主要自然地理實體和名勝古跡的基本信息,可以說,它是了解河北省地名的歷史和現狀的百科全書。充分利用館藏20世紀80年代初全省第一次地名普查檔案,參考近年來的史志資料,編纂《河北政區聚落地名由來大典》,該書共收錄政區和聚落地名49942個,其中政區地名2652個,聚落地名47290個,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地名起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為發展建設中的河北城鄉地名的命名更名提供可資借鑒的史料和實例,有力地推動了全省地名標準化建設,是各級領導了解河北,專家學者研究河北必備的工具書,受到了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首席專家孫繼民副院長的充分肯定。
豐富完善地名檔案資料,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優越:一是從地名的來歷、含義及演變上充實。根據現存地名檔案資料記載,發現一些地名檔案資料的來歷、含義缺乏充分考證,如有的地名名稱來歷,沒有年代記載,僅記錄了“年代不詳”字樣,有的含義模糊,難以表述清楚, 這無疑對社會發展的需求起不到正確、可靠的信息作用。二是從區域內經濟發展和社會狀況上充實。隨著社會的變革,區域內各種發展狀況都在相應改變,如經濟、人口、土地的增長比例,工農業生產結構,文化教育及旅游景點,都有了新的變化,為此,應重新進行考證、核實。三是從城鄉建設變化狀況進行充實。近年來,城鄉建設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新城區、老城區的大型建筑物與日俱增,加之市區街道的拓展已形成巨大規模,這些變化已構成大批地名的產生,因此,必須重新補查、加以充實。
根據《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宣傳工作方案》要求,我們及時制定了《河北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宣傳工作方案》,按照“圍繞普查搞宣傳,搞好宣傳促普查”的總體要求,以“多渠道、接地氣、廣傳播”為目標,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廣泛開展宣傳。為確保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質量,采取“三查三審”的辦法,嚴把質量關,確保地名普查的全面性、準確性和時效性。 “三查”:主要由地名普查承接方即技術服務公司完成。“一查”,即由外業采集工作人員對地名普查作業情況進行自查。“二查”,即外業采集工作組長、技術單位經理對地名普查成果進行抽查。“三查”,即地名普查質量保障組對地名普查成果進行再次檢查。 “三審”:主要由地名普查委托方即村(居)、各鎮(區、街道)地名普查辦以及專家評審組完成。“一審”,即以村(居)作為地名普查基本單元開展地名普查一審,技術服務公司將收集到各類表格進行初查和修改后,將表格重新發回各村(居)進行審核。“二審”,即各鎮(區、街道)地名普查辦組織人員進行二審,主要將村(居)審核完成的表格進行整理,并打印、裝訂、蓋章、簽字,制作成地名普查成果初表,由各鎮(區、街道)地名普查辦以異地交換的方式進行二審確認。“三審”,即專家評審組進行三審。
地名普查結束后,扎實推進地名普查資料立卷歸檔工作,以檔案整理組織化、程序化、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質控化為目標,確保地名普查檔案的完整、規范、系統、安全和有效利用。一是審核材料求“慎”。嚴格按照《河北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檔案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要求,嚴格遵循歸檔范圍,對收集到的各類檔案資料,仔細歸檔分類。 二是收集材料求“全”。多方收集,力求檔案資料齊全。全面完整收集相關志書、文獻、專業書籍和普查過程資料檔案。收集整理專家修改過程資料3600余份;具有重要地名意義的手稿100余份;收集整理各類史料、志書和一普材料4000余份;打印、復印和掃描各類檔案資料1萬余份。三是整檔管理求“嚴”。在檔案整理過程中,嚴格遵守保密、崗位責任、交接等各項制度。對檔案材料嚴格執行出入庫簽字負責制度,逐份登記,出庫、入庫都要對每份材料核對清點,確保檔案資料出入庫安全和完整。四是整理成卷求“細”。在裝訂階段,以“團結協作、精益求精”的理念,力求做到認真鑒別、分類準確、編排有序、目錄清楚、裱糊得體、裝訂整齊,對檔案整理每一個環節的要求都作出明確規定,制定細致的標準。全程對地名普查檔案管理建設進行質量控制的監督、檢查、指導,確保歸檔質量。
為民政事業立傳,為民政業績放歌,近年來,地名區劃檔案資料館認真貫徹落實廳領導作出的“認真研究檔案館工作規范化、程序化、科學化、制度化問題,真正建設成為智能館、效率館、服務館、創新發展館”的重要批示精神,依托檔案、放眼全局、服務民生,不斷探索創新,利用地名檔案信息資源,編纂出版了二十多部有關地名方面的圖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建設的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及地名命名、更名變化較為頻繁,為持續推進河北的地名規范化建設,省地名區劃檔案資料館編輯出版了《河北政區沿革志》《河北政區聚落地名由來大典》《河北省沿革圖稿增補》《河北地名故事與傳說》《紅色地名故事》等書籍,以上都是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編研成果,旨在讓群眾更深入地了解本地地名的由來,了解河北深厚的歷史文化,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身份認同,讓群眾守護共同的記憶,延續城市的根和魂。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規范地名檔案管理是我國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地名管理條例》的修訂出臺,必將進一步提升地名管理的規范化程度,為今后加強城市地名檔案管理提供更多的法規依據,使地名檔案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強化地名文化保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讓更多的地名成為展示燕趙文化的瑰麗奇葩,更好地為河北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