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鉞
(北鎮市考古和文物保護服務中心,遼寧 錦州 121300)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鐵馬金戈的契丹王朝如同驚鴻一瞥,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由契丹族建立起來的遼王朝共有九代帝王五座皇陵,每座皇陵都專門設置一座奉陵邑,這種形制在中國歷史上十分罕見。目前,經過考古發掘,能夠確定具體地理位置的遼代奉陵邑有祖州、懷州和慶州三座城址,位于醫巫閭山附近的顯州和乾州的具體地理位置一直存在爭議。盡管在《遼史·地理志》中,對顯州和乾州兩座奉陵邑都有介紹,但是訛誤甚多,從文字描述上很難判斷具體方位。本文從史料分析入手,經過實地勘察和出土物證,對遼代奉陵邑顯州和乾州的地理位置進行全新推斷,為進一步研究遼代地理提供參考依據。
提及契丹皇陵,不得不提到醫巫閭山。在契丹王朝的祖、懷、顯、乾、慶五大皇陵中,顯、乾兩座皇陵都設在醫巫閭山地區,除了三位遼代皇帝葬于醫巫閭山皇陵區外,還有數十名皇族人物也棲神醫巫閭山之中。
草原民族的契丹皇陵大多分布在內蒙古地區,為何顯陵和乾陵設在醫巫閭山地區?這與遼太子耶律倍有直接關系。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酷愛讀書,不喜射獵,他在做皇太子期間,就因喜歡醫巫閭山秀麗風景而在這里修建了行宮,并在醫巫閭山絕頂建起了氣勢恢宏的讀書堂,題名望海。他多次派人到中原地區購置各種珍希圖書數萬卷,藏于望海堂。后來,耶律倍為躲避遼太宗耶律德光的猜忌投奔后唐,幾年后在政變中被后唐末帝李從珂殺害。耶律倍的兒子遼世宗耶律阮繼位后,親護其父的靈駕北歸,因耶律倍喜愛醫巫閭山的壯美奇秀,就將他葬于醫巫閭山,陵寢名為顯陵。并在醫巫閭山附近,設置了奉陵邑顯州,還從東京遷來三百戶渤海人作為守陵戶。遼世宗耶律阮死后,也祔葬在顯陵。
在遼王朝的九個皇帝中,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機是耶律倍的父親,太宗皇帝耶律德光是耶律倍的弟弟、穆宗皇帝耶律璟是耶律倍的侄兒,除此以外,都是耶律倍的直系子孫。正因為他的子孫成為遼代的皇帝,才使醫巫閭山成為遼代的皇陵區,并在這里開啟了修陵建殿、置州設縣、移民建設等一系列工程。
遼代有三位皇帝長眠于醫巫閭山,他們是:世宗耶律阮、景宗耶律賢、天祚帝耶律延禧。其中世宗皇帝祔葬于耶律倍的顯陵,景宗皇帝陵為乾陵。天祚帝為亡國皇帝,死時無陵號。此外,據《遼史》和《契丹國志》等史料記載,葬于醫巫閭山的還有世宗懷節皇后蕭氏、世宗妃甄氏、景宗睿智皇后蕭綽等十多個皇族人物。正是因為耶律倍一系在皇權斗爭中取得了勝利,才會有醫巫閭山的顯、乾二陵,也才會在四處陵區中成為相當重要的一處。
提及顯、乾二陵,離不開兩座皇陵的奉陵邑顯、乾二州。奉陵邑是遼代特有的一種城郭。城內主要建筑物為停放皇帝的梓宮和祭奠用的大殿、享堂以及膳房。另建有奉陵州官的署宅及雜役居所,還有為皇帝駕臨、進行祭祀、禁衛部隊服務的各種作坊。駐守的節度使和一般的奉陵官吏居于次要角隅,守陵戶則居住在外郭及城外關廂地帶。在奉陵邑,凡有國家大事,諸如征戰、冊封皇位繼承人及外交大事等,皇帝都要來此告宗廟、拜皇陵,然后做出決定。因此,奉陵邑在遼代處于第二政治中心,具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
顯州是遼世宗為奉護顯陵而設?!哆|史·地理志》載:“顯州,奉先軍,上,節度。本渤海顯德府地,世宗置,以奉顯陵。”①耶律阿保機的長子人皇王耶律倍投后唐遇害后,于大同元年遷葬在這里。顯州位于醫巫閭山東南,朝廷遷東京三百余戶作為守陵戶。
乾州城是遼圣宗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為奉護他父親遼景宗耶律賢的乾陵所設。《遼史·地理志》載:“乾州,廣德軍,上,節度,本漢無慮縣地,圣宗統和三年置,以奉景宗乾陵?!雹?/p>
關于顯州和乾州的具體位置,目前尚有許多爭議。《全遼志》考顯州在廣寧城(今北鎮市)北一百里,乾州在廣寧城西五里許。李慎儒所著《遼史地理志考》認為顯州城在今廣寧城西南三里。③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所著《中國歷史地圖集》定遼顯州城在北鎮西南五里北鎮廟附近,乾州城在今北鎮城西南十二里觀音洞附近。④遼金史專家馮永謙認為顯州在目前的北鎮城鼓樓北側,乾州在北鎮廟東南。諸多說法,觀點各不相同。
宋朝許亢宗《奉使行程錄》載:自劉家莊一百里至顯州……契丹兀欲葬于此山,離州七里,別建乾州,以奉陵寢。⑤《武經總要·北蕃地理》載:乾州,醫巫閭山南,虜主景宗陵寢在焉,東至顯州八里。⑥由此可證,顯州與乾州間距離僅有幾里之遙,不是很遠。
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賈敬顏先生也贊同譚其驤的說法,認為遼之乾州及其附郭奉陵縣與金初之閭陽縣,約在今北鎮城西南之觀音洞附近。
《宋會要輯稿·蕃夷》載:“大中祥符三年七月,雄州言,契丹國主以其母喪殯顯州。日三時沃奠,葬于州北二十五里。《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七十三載:契丹主葬其母于顯州北二十里?!雹邇善醯ぶ骶鶠檫|圣宗。圣宗母親即蕭太后。根據史料推斷,蕭太后與景宗的乾陵應該位于顯州城北二十五里或二十里。
古籍中的記載一方面因反復轉抄和刊印難免有紕漏,另一方面醫巫閭山地區不屬于中原內陸,路途遙遠,交通相對不便,所以有的中原人對這邊的地理環境不熟悉也很正常。專家們因無文字性出土物證,只能各抒己見,靠所掌握的歷史資料進行推測。遼代顯、乾二州的位置究竟在哪,種種猜測撲朔迷離。
根據上述資料梳理,關于遼代顯州城的具體方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譚其驤和賈敬顏等專家推斷的北鎮廟東南,另一種說法是以馮永謙為代表的專家推斷的北鎮城鼓樓北。
要想考證一座古城的具體坐標,不僅要依據當時的史料記載,還要考察這座城池的歷史沿革。據《金史·地理志》載:“廣寧府,散下,鎮寧軍節度使。本遼顯州奉先軍,漢望平縣地,天輔七年升為府,因軍名置節度?!雹嘤纱丝梢?,金代廣寧府的前身就是遼代的顯州,這也是目前公認一致的結論。那么,金代廣寧府究竟在北鎮廟東南還是北鎮城鼓樓以北地帶?
在北鎮廟院內,有幾塊殘碑碎塊,是2021 年10 月,北鎮市東門外河道施工建設,工人們在清理河沙時發現的,石碑屬于早年破壞,已破碎成多塊,有的已經缺失,很難拼接完整。經考證,該石碑為金代泰和八年修建河橋的敘事碑,大約36 行9 列320 余字。其中有一句話至關重要:“是河位于府東要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條河位于府城東側重要地段。金代泰和年間的府當然指的就是廣寧府,由此可知,遼代顯州也是金代廣寧府就是現在的北鎮城,就位于北鎮城鼓樓以北。
關于乾州城的具體方位,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以馮永謙等專家考證的位于北鎮廟東南側;另一種說法是以譚其驤和賈敬顏等專家推斷的位于北鎮市廣寧街道觀音洞村附近。
據金代王寂《遼東行部志》載:閭陽,遼時乾州也,承天太后葬景宗于先塋之東南,建城曰乾州,取其陵在西北隅故以名焉。本朝以其縣去廣寧府五里,降州為縣,去歲(大定二十九年)又以縣非驛路,移西南六十里舊南川寨為縣治。⑨這里可以看出兩條信息,一是乾州城距離廣寧府距離為五里;二是乾州城不在驛路旁,驛路不經過乾州。
如果北鎮廟東南側城址為乾州城,考證古代交通道路,包括民國年間北鎮地圖,北鎮廟前一直是驛路。前文提到的《許亢宗行程錄》中所載,自劉家莊一百里至顯州,為何沒有經過乾州?在《遼史拾遺補》中,宋使張櫟《圓經地理驛程》描述:惕隱寨至軍官寨四十里,軍官寨至顯州五十里,顯州至沙河五十里。⑩種種不同史料的記述,都跨過了同為奉陵邑的乾州。乾州南遷是金大定二十九年才從顯州附近搬到南面六十里的南川寨(今北鎮市閭陽鎮)。上述使節記錄之時都是在大定二十九年以前。
《金史·地理志》載:廣寧府,本顯州奉先軍。舊有奉玄縣,天會八年改為鐘秀縣。?《全遼文》壽昌三年“賈師訓墓志”記載:賈師訓‘授奉玄縣令,改錦州永樂令’。?據此,《遼史·地理志》中的奉先縣應為奉玄縣。另據《北寧市文物志》記載:清光緒壬辰年修北鎮廟,工人于廟前掘土,得石額一方,上刻有“鐘秀城”三字。?《明史·地理志》也載:廣寧衛西南有鐘秀城。?由此可見,這里只是遼代奉玄縣、金代的鐘秀縣舊址。
如果北鎮廟東南遺址是專家們推斷的顯州,按照史料記載路程推測,乾州就應該位于專家們推測的北鎮市廣寧街道觀音洞村附近,而那里距離遼陵很遠,根本無法承擔奉陵邑職責,更何況觀音洞村一帶不僅沒發現任何城址,甚至連遼金時期的生活遺址都沒有發現。由此確認,遼代奉玄縣也就是金代改稱的鐘秀城就位于現北鎮廟東南側,但不是遼代顯州,更不是遼代乾州所在地。
在北鎮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富屯街道陸屯村東南150 米的山坡耕地中有個大型遼金遺址,東西長600 米,南北寬350 米,分布面積十余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0.5—0.8 米。遺址地表散布豐富的遼代典型特征的溝紋磚、布紋瓦、筒瓦、琉璃瓦及白釉碗底殘片、黑釉罐殘片、灰陶盆口沿等殘片。在前些年的施工建設中,還發現有很多城墻磚等城址特征。這里西據北鎮廟約300 米,東至北鎮城約3000 米,筆者推斷,這里應該就是遼代乾州城所在地。
無獨有偶,在南宋制圖家黃裳所繪制的《墜理圖》中,也明確標出了顯州與乾州兩座城池,這兩座城池特別靠近,乾州城位于顯州城西側偏北位置,與筆者推斷的位置完全吻合。因此,遼代乾州城遺址就位于北鎮廟東北約300 米處。
契丹族的興起,在我國北方和東北地區,推動了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發展。顯州和乾州城的設立,改變了契丹社會經濟單一的結構,使一部分契丹人的游牧、狩獵走向半定居或定居狀態,有利于醫巫閭山地區社會多種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本地區的實力,同時也使契丹人開闊了眼界,促進了與其他各民族溝通交往。在經濟活動中,通過與漢民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交流往來,豐富了漠北大地契丹、漢等各族人民的經濟生活。
契丹王朝因顯陵而設置顯州之時,根據城市建設與陵寢保護的需要,開始在這一地區設置州縣,大量移民到醫巫閭山地區。契丹統治者還將許多漢俘安置在顯、乾二州,與耕牧和戍守在醫巫閭山地區的契丹人及契丹兵士,都是向東北各族群眾傳播先進事物的使者。移民過來的主要是漢族人,渤海人。此后的歲月中,中原漢民或自愿遷徙到此地,或因成為戰俘被掠至此地,不斷增加了漢民族人口的數量,也把漢民族先進的文化傳統、道德觀念、宗教信仰、生產技術帶到了這里。與此同時,契丹族人進入這一地區的人數亦應有很大數量的增加,草原地區的游牧文化與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相遇相逢,契丹族在顯、乾二州的屯田、農業生產對東北各族也起著推動農業生產的示范作用,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遼代顯、乾二州下轄四州七縣,為了繁榮新設立的州縣,遼朝大力進行了州縣城的修建工程。除了建城本身以外,還要建設各種官衙民居、佛寺禪堂,建皇帝巡幸的宮殿、建從事商業活動的店鋪、市肆、作坊等。遼圣宗皇帝巡幸,就有“至顯州,謁凝神殿”“幸乾州,觀新宮”?等記載。醫巫閭山做為遼代皇陵區,不僅有皇帝陵,還有后妃大臣、皇族貴戚的陪葬墓。這些墓葬除了規模巨大的地宮建設外,還涉及到用來祭祀、供奉、朝拜的地上建筑群體,如“影殿”“玉殿”“凝神殿”“安元圣母殿”等,工程量非常大。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修建如此之多的華麗建筑,既需要科學的設計與施工,又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支撐,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大規模的開發,既滿足了大遼王朝統治者在當時的需要,又為醫巫閭山地區的后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顯州城曾設有甲坊進行軍事裝備的生產,織錦進行紡織品的生產。手工業生產應是城市生產活動的主要內容。因此,遼朝時期的顯、乾二州作為生產城市,在為遼帝巡幸提供物質保障、為軍事行動提供軍需用品,為商品流通提供優質產品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奉陵邑的顯、乾二州,交通便利,商業活動十分活躍。特別是傍海路東北陸路交通主干道開通后,更為商業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北鎮城區北部即遼代顯州遺址,近年多次出土大量宋朝錢幣,這也是當時商業活動的有力佐證。中原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商貿活動與物資流通,不僅活躍了一方經濟,而且也是文化交流與融匯的過程,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注釋:
①②脫脫,等.遼史·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6:463,465.
③?譚其驤.遼史·地理志匯編[M].安徽:安徽教育,2001:99,99.
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8:199.
⑤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M].吉林:吉林大學,1994:152.
⑥⑦⑨賈敬顏.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記行十三種疏證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268,268,268.
⑧??陳慶惠,潘新國.二十五史百衲本[M].浙江:浙江古籍,1998:189,190,360.
⑩徐蜀.宋遼金元正史訂補文獻匯編[M].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90.
?周洪山、趙杰.北寧市文物志[M].遼寧:遼寧民族,1996:52.
?陳述.遼史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