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長虹
內需與外需取決于人口規模和結構、收入水平和結構以及貿易的便利程度。經過20世紀80年代以來深入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世界各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定位和分工格局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和向外資的開放為戰略和政策導向,利用農業國數量巨大且供給充足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優勢和東部沿海的地緣優勢,中國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進而發展成為以制造業和服務業參與國際分工的經濟大國。與美國、德國、日本、英國、韓國等創新型國家和以能源、礦產及農產品出口為主導的資源型國家相比,中國在全球化的國際產業分工中恰恰處在產業鏈的中間位置,所以在中美貿易沖突、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化進入更加復雜和動蕩的新國際環境下,中國提出在新發展階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不僅對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具有重大意義,也將對重大區域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協同實施下的區域發展格局的塑造產生深遠的影響。
黃河流域與東南沿海和長江經濟帶相比,參與國際大循環的能力和水平不足。但是近年來,隨著內陸地區擴大開放,黃河流域利用外資的水平不斷提升,對外貿易的增長很快,同時參與國內經濟大循環的產業基礎較好,特別是資源型經濟、勞動密集型經濟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相對發達,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則嚴重滯后。在全國產業分工格局中(見表1),黃河流域以資源開采和加工為基礎的傳統采掘和制造業在全國的地位和優勢非常明顯;而在以電子信息、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面,黃河流域北方八省(區)與處于南方的四川相比,差距也非常明顯。

表1 黃河流域九省(區)工業行業在全國的專業化水平

續表
除了四川之外的黃河流域八省(區)的工業規模和長三角四省(市)基本相當,可以進行很好的比較(見表2)。根據2018年經濟普查數據,工業從業人數占全國的比重,黃河流域八省(區)是21.21%,長三角四省(市)是19.44%;從營業收入來看,黃河流域是20.95%,長三角是21.50%。可以看出,就業總體規模二者不相上下,但黃河流域人均生產效率明顯要比長三角低。從產業構成來看,黃河流域八省(區)在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煤炭開采,有色金屬采掘及冶煉,石油、煤炭加工,農副產品加工與食品制造等產業發展方面在全國具有重要的地位,煤炭開采和洗選、有色金屬礦采選的營業收入更占全國的50%以上,但先進制造業發展存在明顯短板。

表2 黃河流域八省(區)與長三角四省(市)工業行業占全國的比重 單位:%

續表
黃河流域由于缺乏類似長江的黃金水道,各省(區)之間的經濟聯系特別是中間產品投入聯系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利用2015年各省(區、市)之間的投入產出表計算各省(區、市)之間的主要聯系,發現河南和江蘇、廣東、浙江聯系很緊密,恰恰和最臨近的山東聯系并不緊密(見圖1)。這體現出黃河流域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國內經濟循環過程中,如何增強各個省(區)包括中心城市之間的聯系是非常重要的。在黃河流域八省(區)內部,河南、山東、陜西、內蒙古之間的聯系相對比較緊密(見圖2)。

圖1 我國各省(區)之間中間產品投入產出聯系

圖2 黃河流域八省(區)之間中間產品投入產出聯系
黃河流域在暢通國內國際大循環中的地位獨特,作用非常突出。現在進入海陸文明統籌的新全球化時代,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度對接RECP和中歐投資協定,黃河流域會有更大的作為。黃河流域貫通東西,有利于暢通國際大循環;聯結南北,有利于暢通國內大循環。特別是黃河流域在“平衡南北方、協同東中西”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樞紐地位,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能源革命、陸海統籌發展和輻射大西北、貫通中亞、聯結歐盟方面,其區位和交通紐帶的作用非常突出。
根據方創琳主編的《中國城市群地圖集》對全國城市群有關指標的統計,目前黃河流域形成了山東半島、中原、關中平原3個區域級城市群和蘭西、晉中、呼包鄂榆、寧夏沿黃4個引導培育地區級城市群的發展格局。黃河流域城市群面積占全國城市群的29.1%,2016年底總人口2.51億人,占全國城市群的24.15%;城鎮人口1.21億人,占全國城市群的21.20%;GDP 14.51萬億元,占全國城市群的21.45%;實際利用外資418.89億美元,占全國城市群的15.64%;糧食總產量1.34億噸,占全國城市群的28.11%;財政總收入1.31萬億元,占全國的16.49%。總體上看,黃河流域形成了一批以省會城市和港口城市為代表的中心城市,并初步形成了3個區域性城市群和4個地方性城市群,但無論是中心城市,還是以其為核心所形成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在全國發展格局中還都比較弱,特別是開放水平和財政能力,成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最顯著的短板。
從省份來看,黃河流域中下游魯豫陜三省在全國具有重要的地位,2018年三省常住人口合計占全國的16.85%,GDP占16.54%,糧食產量、工業增加值、實際利用外資額占全國20%左右,但財政收入只占全國的7.96%,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9.26%(見表3)。這意味著黃河流域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增長質量比較低,財政收入的來源有限。從變化趨勢看,山東、河南和陜西的情況各不相同,GDP占全國的比重陜西在穩步增長,但山東下降很明顯(見圖3)。

表3 2018年魯豫陜三省經濟發展指標占全國的比重 單位:%



圖3 2000~2018年魯豫陜三省經濟發展指標占全國的比重及其變化
從黃河流域北方八省(區)來看,2018年魯豫陜三省經濟發展指標占黃河流域八省(區)的比重,人口、GDP、糧食等指標都在70%以上,工業增加值、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等在80%以上,進出口指標在90%以上(見表4)。這三個省份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支撐和引領整個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表4 2018年魯豫陜三省經濟發展指標占黃河流域八省(區)的比重 單位:%
從三省的變化趨勢看,河南的發展態勢相對較好,財政收入占比在持續增長,而山東、陜西的占比近年在下降(見圖4)。河南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地位非常重要,工業追趕山東的速度也非常快(見圖4和圖5)。在進出口指標上河南與山東相比還有差距,但是近些年增長非常快(見圖4)。



圖4 2000~2018年魯豫陜三省經濟發展指標占黃河流域八省(區)的比重及其變化

圖5 2000~2018年魯豫陜糧食產量占全國和黃河流域八省(區)的比重及其變化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計算。
總體來講,黃河流域工業調整在加速,但是調整成效可以說有喜有憂。污染密集型產業如煤炭、紡織、造紙業的占比在減少,但是各個中心城市優勢產業的發展還是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例如,青島在文體用品方面表現突出,但是過去有優勢的電子、電氣產業的比例則銳減;濟南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在21世紀前10年表現非常優異,但在“十二五”時期下降卻非常明顯,沒有像西安那樣鞏固其發展優勢;鄭州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占比仍然比較高,但是煤炭去產能成效非常突出,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成為舉足輕重的主導產業;洛陽石油加工業的地位銳減,但資源深加工和機械工業優勢較為明顯;西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地位大幅提升,但醫藥制造業的地位下降明顯(見表5)。

表5 2000~2015年黃河流域主要中心城市工業結構變化 單位:%

續表
從工業結構來看,各城市優勢產業的地位更加突出。如表6所示,青島、濟南、鄭州、洛陽和西安營業收入占比超過10%集中在2~3個行業,但青島、濟南優勢產業集中度還不高,而鄭州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占比達31.04%。但從專業化分工水平來看,青島、西安在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區位商分別達到4.87、6.77,鄭州電子信息的區位商達到3.20。特別是深圳的工業結構,其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占比達到56.62%,區位商達到5.83。這意味著中心城市在參與全球分工和國內大分工的過程中,呈現出優勢專業化產業進一步集聚的態勢。

表6 2018年黃河流域主要中心城市工業結構及其與深圳和全國的對比 單位:%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需要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引領,城市群的發展主要是網絡一體化,都市圈要從實體地域的角度來進行規劃建設。在邁向空間一體化的時代,由于山東、河南、陜西在黃河流域的重要戰略地位,它們之間的一體化,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山東半島、中原、關中三大城市群一體化,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是重中之重。
從歷史和現實看,關中地區和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聯系比較緊密,構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良好的交通與科教支撐條件。但是河南和山東之間的聯系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在邁向流域空間一體化的時代,要構建具有國際影響的先進制造業走廊和黃河文化旅游帶,既需要強化“西安—洛陽—鄭州”高質量發展和科創走廊建設,也需要將其向東延伸至濟南和膠濟沿線。要構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離不開青島這個黃河流域的經濟出海口,也離不開山東、河南兩個人口和經濟大省的密切合作。
要以黃河中下游魯豫陜五大中心城市為核心,持續推進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著力培育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強化其融入國家和全球價值鏈的能力,持續提升其在全球生產網絡和全球城市網絡中的能級。從營業收入看,青島和鄭州的工業規模均超過1萬億元,濟南、洛陽、西安基本在6000億~8000億元,這些城市需繼續加強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和深圳相比,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
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需要平衡好行業專業化和多樣性的關系,以制度和技術創新突破優勢行業專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后所面臨的天花板,著力培育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將拓展產業鏈同改善營商環境并重,進一步提升優勢產業的專業化水平,全面提升產業集群參與國內和國際雙循環的能力。同時,要立足黃河流域的特色優勢,著力圍繞農產品、礦產品的精深加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鏈、價值鏈以及產業化多樣化水平。最后,要強化黃河流域工業結構調整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環境容量的約束,這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要通過硬約束來倒逼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