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國際交流的中心,不僅孕育了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先后出現了像“千年古都”西安、洛陽等一大批至今仍然生機勃勃的大都市和城市群,而且在教育科技領域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誕生了改變人類歷史的“四大發明”和浩如煙海并流傳至今的中華傳統典籍。經過數千年的實踐和發展,古代中國的治理理念,即“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在三千多年前的《尚書》中得以明確和總結。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大范圍建城運動始于春秋戰國時期,之后歷朝歷代都有大規模損毀和建設,而明朝初期所形成的將全國所有城市納入一個完整、有機的統一體中,并且將之與國家的軍鎮邊防等事務統籌考慮的城市分布理念也一直影響至今。當前,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與載體,對于加快實現區域協調、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的城市建設與分布是對既有土地的合理分割和實用化與空間化布置的產物,不僅表現出農業為主的古代中國特色,更體現了儒家所追求的從小康到大同的社會理想。在古代傳統的城市群布局上,在具有重要政治、經濟與戰略地位的鎖鑰城市之間,還存在一個175公里的距離相關性,而且一直延伸到幾乎分布于全國各地的重要城市之間。這不僅是一個宏大而復雜的人居環境分布系統,更是一個理性而睿智的城市與城市群分布理念。千百年來,黃河流域的城市按照“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依山傍水而筑,城市群之間相互拱衛,這種獨特的區位特點使得城市與城市群的發展對于水資源的依賴十分突出。當前,推動黃河流域城市與城市群的發展要根據城市群內外部及其各個城市的定位,“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黃河水資源。對此,需按照空間均衡原則,建立健全城市群及其之間包括城市群內部各個城市的黃河水資源管控體系。在把黃河流域水資源合理利用作為剛性約束的前提下,在統籌協調的基礎上,實現保護優先、系統治理、綜合預防、協同管控、區域統籌。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強流域與區域的統籌治理相結合,堅持城市群之間協同發展,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節水農業、節水產業,減少耗水工業,推廣應用節水技術,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加快推動用水方式的節約集約化,充分體現城市發展、城市群內外部協同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和諧統一。
要從中央層面進行頂層設計,通過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積極發揮政府作用,對不同城市群及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定位分析,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加強各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之間的合作,尤其是要形成產業鏈、供應鏈及其配套。要加強城市群之間以及城市群內部各城市產業、市場和要素的整合,整合城市群內部各城市的發展規劃;尤其是跨行政區域的城市群,要積極探索各方互利共贏的新思路、新方法與新模式,放松行政規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束縛,讓城市群內不同城市之間依靠市場形成集中連片發展的局面。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要素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等資源互聯互通,促進城市之間聯動互補發展。要鞏固城市傳統產業優勢,積極穩定就業和民生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要強化優勢產業,積極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突破瓶頸制約。大力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促進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改善營商環境,創新產業形式、延伸產業鏈條,整合資源,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動補短板、強弱項,增強產業鏈的彈性和韌性,提升產業基礎的高級化、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鼓勵企業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提高靈活應變和協同能力;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和增長極,積極推動城市群內部及其之間形成點、線、面、網的產業集群、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分布的具有黃河流域特色的現代經濟體系。
城市群的發展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相連,“一帶一路”倡議使得深處內陸的城市群如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一下子走到了對外開放的前沿,并在國家大開放、大發展的戰略格局中具備了獨特地位。黃河流域城市群尤其是鄭洛西城市群不僅相互之間要體現出更高質量、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跨區域統籌協作,更要在主動對接大開放、大發展的國家戰略上更好發揮作用。從整個流域來看,黃河流域的城市群,承東接西,承南起北,在國家對外開放和發展戰略中的區位十分獨特與重要,尤其是目前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和保證產業鏈的自主可控的戰略實施中更加突出。要更好地發揮黃河流域城市群與周邊流域的城市群協作發展,使流域內的城市群與跨流域的城市群真正做到合作競爭、互利共贏,在國家和流域層面上帶動東中西部、促進南北地區的協調發展,真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尤其要加快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發揮“一帶一路”的物流通道的關鍵節點作用,在鞏固拓展與沿線國家經貿互利合作方面積極作為;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醫療衛生領域合作,扎實推進健康絲綢之路的建設,共同構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要積極參與和推動大數據、“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合作,發揮跨境電商、網上展覽、遠程招商、云視頻等新興經貿方式的作用,加快合作建設數字絲綢之路;與沿線國家深入開展文化、教育、科學、旅游、考古等領域的人文合作,促進民心相通;積極落實政策規則標準軟聯通建設,遵循市場原則,對接國際規則標準,促進軟聯通與硬聯通的結合,積極落實建設綠色的、數字的“一帶一路”,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發展新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加快城市群與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積極推動形成城市群內部以及城市群之間的城鄉互補、融合發展的新局面。當前,尤其要進一步加大對流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公共服務,如飲水、教育、醫療等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如公路、電網、水利等項目的建設,積極推動落實新增資金、項目、措施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加快實現黃河流域的鄉村振興戰略。
鄭洛西城市群包括再向西的寶雞、蘭州等中西部城市,曾經承接了三線建設的很多項目,在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及安全平衡的發展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鄭洛西等黃河城市群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應順勢而為,實現順勢而上。
1.積極發揮關鍵節點作用,有效跨越“循環累積因果論” 陷阱
像洛陽這樣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產業特色和獨特區位的城市,應在兩大中心城市之間發揮關鍵節點的紐帶作用,為整個黃河流域實現跨行政區域的統籌協調發展積極探路;著力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未來強勁發展奠定軟硬兩方面基礎,找準在“一帶一路”物流通道中的定位并主動發揮作用,而不是被邊緣化、被虹吸,避免出現“燈下黑”。
2.充分弘揚歷史文化優勢,加快吸引、儲備未來騰飛的人才
充分響應國家的重大政策調整,積極落實“房住不炒”,深入學習與借鑒重慶等城市的發展經驗,圍繞傳承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歷史、服務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吸引人才來洛陽安家落戶,為其創新創業提供具有洛陽特色的安居、托幼、托老、醫療及個稅優惠政策等競爭力強的營商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為洛陽再現繁華盛景打造最核心的競爭力。
3.緊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加快轉型升級打通產業鏈創新鏈
洛陽作為老工業基地,曾為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現在面臨轉型發展,洛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難處。方向是明確的,問題是如何轉、抓手是什么?歷史包袱如何轉化為發展機遇?“一刀切”雖然行政效率高,但是震動、陣痛都比較大,小步快走、穩中求進可能更為現實。具體而言,一方面,財政稅收要有基本保證,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化改造與升級要穩步推進;另一方面,要積極布局未來數字化產業,加快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解決數字技術產業化過程中的難點和斷點,補短板、鍛長板,確保產業鏈的安全穩定和自主可控,最終打通產業鏈和創新鏈。積極探索“碳中和”“碳達標”和碳交易的體制機制與實現路徑,在推動中西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中積極有為,奮勇爭先,把洛陽的產業與創新做實做強,做出洛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