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
在黨中央的大力推動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正扎實有序地貫徹實施。中央對鄭洛西地區寄予重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建設“鄭(州)洛(陽)西(安)高質量發展合作帶”。這是基于全流域統籌作出的重要決策。鄭洛西在黃河流域的地位舉足輕重,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能夠為落實戰略核心要求形成強力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對于幅員廣闊但“體弱多病”的黃河流域來說,無論是做好生態保護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如何搞好統籌謀劃、一體聯動,促進治理效果和發展效益不斷提升……都需要有率先探索,有科學引導。在這方面,鄭洛西地區特色明顯:一方面,保護與發展矛盾尖銳,全流域面臨的共性問題眾多,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另一方面,自古以來地緣人緣相親,當前經濟地位突出,且近些年國家戰略使命疊加,具有良好的探索條件。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將有力促進和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第二,能夠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堅實的支撐和樞紐。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應對國內外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所作出的具有長遠性質的戰略選擇。鄭洛西地區經濟體量較大、市場潛力充足,既是沿海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向內地轉移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西部地區融入“一帶一路”的開放門戶,還是中西部地區最具活力的創新高地之一。以都市圈協同為重點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可以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封鎖,推動生產要素在“城市”“省城”“區塊”等不同區域空間、尺度間循環流轉;可以促進供給與需求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匹配對接,實現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高效暢通;可以強化地區間協同聯動,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因此,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不僅能為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本身也能成為重要的戰略樞紐。
第三,能夠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和動能。近年來,北方地區產業轉變、動能轉換、綠色轉型力度明顯加大,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我國經濟走勢分化狀態由“東西差距”逐漸演變為以黃河流域為界的“南北差距”。鄭洛西地區地處中西部板塊、南北地區交匯區域,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有利于助力縮小南北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方面,作為新的合作平臺,可以通過優化分工進一步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強化中西部地區和北方一些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另一方面,作為新的戰略動能,可以協同其他國家區域戰略一道發力,促進區域間優勢互補,推動北方發展緩慢地區加快扭轉被動局面。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也充滿著困難和挑戰。有特殊的區情約束:合作帶地跨豫、陜、晉三省,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生態環境普遍脆弱,水資源自然稟賦較差,水沙關系不協調。有長期的體制困擾:生態環境管理、水資源調節、流域治理等存在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狀態,高效協同發展的機制尚未建立。還有既存的利益鉗制:受行政區劃、政績考核等的影響,一些地方習慣于從自身立場和需要考慮問題,開放合作、一體聯動面臨各種形式的阻礙。我們應當認清形勢,正視困難,優化舉措,力克挑戰。
按照《規劃綱要》的部署,從實際出發,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應重視和把握如下一些原則和要求。
第一,守住生態基底。鄭洛西地區分布有多個生態涵養區和自然保護區,還擁有秦嶺山脈、伏牛山、太行山等多處生態綠核,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合作帶建設應切實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開展其他一些工作的基礎和底線。應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對照最高標準,維護區域間水、氣、土環境,控制產業準入門檻,推進農業面源、工業點源污染治理。同時,協同配合,探索建立體現流域特色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第二,注重因地制宜。產業協同是實現鄭洛西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切實把握生態底線的前提下,產業發展應充分考慮區域特點,做好協調平衡,不超越條件“一窩蜂”地追求高精尖產業,不忽視比較優勢盲目培育新經濟、新動能。從實際出發,因區施策,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經濟增長極。與此同時,結合鄭州都市圈、洛陽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的資源稟賦,加強戰略協同、創新協同,推進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共同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協力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
第三,堅持互利共贏。合作是合作帶建設的題中之義,合作聯動也是鄭洛西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互利共贏才能使合作之路走得實,走得遠。合作帶建設各方應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利益出發,自覺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應強化規劃對接、制度協同,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應建立健全重大事項、工程項目共商共建機制,促進跨區域產業園區創辦、戰略平臺設置、創新經驗集成和規劃標準互認,不斷深化合作內容,拓展合作空間。
第四,做好文化傳承。文化是鄭洛西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底蘊和共同長板。合作帶地處華夏文化的起源之地,屬于黃河流域文化的核心地帶,擁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秦始皇陵、龍門石窟、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嵩山少林寺、大明宮遺址、未央宮遺址等眾多歷史文化資源。合作帶應在保護好文化遺產資源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通過強化區域資源整合與協作,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強大吸引力的黃河區域文化旅游帶,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第五,保持循序漸進。合作帶作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者和示范者,應努力開拓進取,積極創造經驗,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但推動高質量發展涉及方方面面,面臨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難以疾步速成、一蹴而就。在路徑選擇上應遵從規律要求,分清輕重緩急,視難易狀況穩步推進。應科學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堅持清單化、項目化、時限化和滾動式管理,建立強有力的跟蹤督促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力求積小勝為大勝,不斷鞏固和發展建設成果。
目前,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尚處于前期謀劃階段,有大量的問題需要深入探索研究。“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是研討區域經濟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學術平臺,集中了一大批國內重量級經濟學家和區域問題專家,大家十分關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這是論壇就這一戰略的貫徹實施與有關地方或機構合作舉辦的第三次會議。我們積極響應要求參與舉辦本次會議,目的就在于推動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相關問題的研究走向深入和清晰,以為前期規劃和扎實推進提供智力支持,把最具價值、最體現專業素養的見解與觀點奉獻出來,為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