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
第一,放在全球視角下。大河流域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適宜的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讓大河流域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成為四大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分別對應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國四大文明古國。而其中,只有依托黃河流域起源的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古老且從未中斷的文明。基于最新的全球夜間燈光數據、人口柵格數據、建成區數據等分析后可以發現,大河流域仍然是人類居住、企業生產的集聚地,人口和企業分布與河流位置高度耦合。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本質上是在生態保護背景下,建設一個大都市連綿帶。在世界上沿江、靠湖、近海沿線城市聚集都有聯點成線、集聚成帶的特征,除了沿江外,如北美五大湖地區是由底特律、芝加哥、匹茲堡、多倫多等城市構成的大都市連綿帶,以紐約為中心,從華盛頓到波士頓的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本質上也是一個大都市連綿帶。
具體從黃河流域夜間燈光數據分析來看,鄭州都市圈、洛陽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的夜間燈光集中連片程度較高,是黃河流域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從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來看,我們基于燈光、人口、建成區和企業分布的最新數據,發現鄭洛西是在生態保護的前提背景下,以黃河文化為紐帶,黃河流域是人口密度最大、經濟最活躍、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因此,立足于國際大河流域的全球視野,構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放在國家要求下。首先,實現鄭洛西高質量發展是國家戰略的要求。202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重點任務。其次,我們提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是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構建中國“鉆石”菱形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要求。從國家重大戰略規劃布局的層面看,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極有可能被打造成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五極”,對于完善中國經濟發展格局,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再其次,鄭洛西高質量發展也是縮小南北差距、實現中西平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最后,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鄭州、洛陽、西安,以及成都、重慶,已從改革開放前40年的內陸腹地,成為如今對海開放、對西陸地開放的共同前沿,在“海權”轉向“陸權海權”并重的時代,實現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對于拓展中國成為全球性超級大國所需的經濟縱深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放在歷史維度中。鄭州是軒轅故里,千年商都;洛陽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西安則歷十三朝興衰榮辱,育五千年華夏文明;開封、運城等諸多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特色。鄭洛西處于中原文化的核心區,關中文化和河洛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明的起源、商業的萌芽、古代科技藝術的巔峰無不發生在鄭洛西這條厚重的文化帶上。
第四,放在現實基礎上。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并非“無源之水”,鄭州都市圈、洛陽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黃河金三角四地聯動,打造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和高品質合作的示范區和引領區存在著無限可能。從鄭洛西城市發展來看,2020年,鄭州、西安、洛陽的地區生產總值占比分別為22.5%、18.79%和9.61%,處于前三位。從區域內常住人口、財政支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來看,三地也均排在前列。在眾多城市中,鄭州、西安、洛陽是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內三張最耀眼的名片。將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成渝發展軸、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G60科創走廊、皖江經濟帶、京津走廊、濟青發展軸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在這些經濟帶中,鄭洛西人口位于第一位,地區生產總值總量位于第五位,發展潛力巨大。
從合作發展上看,我們基于多種大數據構建了城市間合作的流量數據,發現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內的城市合作既有政府引導,更重要的是又有市場主導。從上市公司企業關聯數據可以看到,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的城市交流合作呈現出多節點、多線程的特點。鄭州、洛陽、西安在城市合作網絡中是重要節點、戰略樞紐。從高鐵網絡聯系上看,鄭州到西安單向高鐵班次可以達到每天109次,已經超過成都和重慶間的高鐵頻次。從微博相互關注度來看,三地在民間老百姓的關注流、粉絲流和好友流方面都是互動最為頻繁的。最后,我們再來看一個區域合作的案例,就是晉陜豫黃河金三角。黃河金三角包括臨汾、運城、渭南和三門峽四個城市,它們之間的合作是全國三省交會地合作啟動最早的區域。早在1986年,運城、渭南、三門峽便倡議設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形成了區域經濟協作的初步框架。2007年臨汾加入,并聯合成立了“晉陜豫黃河金三角試驗區”。2014年,國務院批復《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今天,黃河金三角發展區域合作也進入新的階段,步入“快車道”。
在這么一個大時空背景下,鄭洛西沿線合作是箭在弦上,為此,我進一步提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四軸八帶”的戰略框架。
首先,“四軸”。追求“四高”發展目標:打造鄭洛西沿線高質量發展軸、高品質生活軸、高水平開放軸、高效能治理軸。
第一,高質量發展軸。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質量和效益替代規模與增速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在生態保護前提下,經濟發展要從“有沒有”“有多少”轉向“好不好”“優不優”。因此,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第二,高品質生活軸。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教育、醫療、養老的高品質公共服務,讓區域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和期許,讓城市合作順應廣大人民的心聲和向往,充分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地位,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高水平開放軸。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循環,才能在擴大開放中獲得更有力的資源、技術、人才和資金支撐;加強國內經濟大循環,才能讓各類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動,形成更多新的區域增長極。因此,構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要力求對內與對外開放和諧統一,將其打造成為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銜接、中心節點,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做出更大貢獻。
第四,高效能治理軸。在一城之內,要做到精細化管理、數字化轉型,實現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全周期動態治理、全領域協同治理。而在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城市之間,更要注重區域協作、系統治理,要在規劃管理、土地管理、投資管理、要素流動、財稅分享、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構建區域合作體制和利益協同機制。
其次,“八帶”。一是生態帶,要把生態保護和修復放在首要位置,探索化“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鄭洛西新路徑;二是文化帶,河南、山西、陜西地緣相近,人民相親,山水相連,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聯合塑造區域文化名片,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勝地;三是宜居帶,要以“補齊短板”為目標,有序布局優質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構建高品質宜居帶,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科創帶,通過共建科創走廊,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經濟,引領未來發展;五是制造帶,推動產業協同、功能分工,緊緊扭住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共同打造鄭洛西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六是開放帶,對外要推動鄭洛西中歐班列聯動發展,對內要加強全方位開放合作,共筑內陸開放新高地;七是發展帶,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應當是支撐黃河流域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生動力源;八是合作帶,要構建交通、產業、生態、空間、功能、公共服務和政府合作“六位一體”的合作框架,共同拉長板、補短板。
在“四軸八帶”戰略框架的基礎上,我提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的“十把密鑰”,分別著眼于生態共治、交通互聯、文化共興、創新驅動、產業互補、數字賦能、服務提質、開放協同、規劃引領、機制保障十個方面。
第一,“生態共治”是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的第一要務。要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一方面,共同推動水資源保護利用,聯動實施黃河流域水生物資源保護和恢復工程;另一方面,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監測監管、應急處理等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跨區域生態項目共同投入機制,同時探索建立跨區域的生態治理市場化平臺,聯合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區。
第二,“交通互聯”應當是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的重要前提基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一個最大經驗,就是先著眼于交通一體化。因此,要建設鄭洛西多層次、立體化、跨區域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體系,謀劃鄭西第二高鐵通道等兼具“大動脈”和“毛細血管”的交通網絡連接。同時,推進都市圈內部通勤基礎設施和都市圈之間的城際鐵路網建設,形成便捷通達的交通網絡。此外,要合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機場群,完善鄭州、洛陽、西安國際空港建設,形成有分工、有協作,各具特色的航空經濟集聚區。
第三,“文化共興”是鄭洛西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榮使命的必然擔當。首先,要堅定黃河文化自信,合力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展示帶,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其次,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共同開發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共筑文化發展高地。最后,要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聯合開發黃河沿線、隋唐大運河、秦嶺、伏牛山等跨省旅游資源,建設一批世界聞名的高品質東方文化度假勝地。
第四,“創新驅動”是鄭洛西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應當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提升協作能力,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資源合理流動與開放共享。一是依托各類創新中心平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是實施鄭洛西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和創新資助計劃,支持鄭州、洛陽、西安、運城、渭南、寶雞等地共同推動設立鄭洛西產學研創新聯盟。三是共同引進一批國際國內高水平的研究型機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新型研發組織,集中攻關“卡脖子”技術,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四是以G30連霍高速為依托,構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帶G30科創走廊,構建“一廊、三核、多城”發展空間,實現新型區域合作。
第五,“產業互補”是鄭洛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點和突破口。鄭洛西各地應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貢獻長板,共補短板,攜手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可以借鑒上海臨港、蘇州工業園區合作開發管理模式,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此外,要發揮好要素交易市場的作用,不斷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建設國家級要素交易場所,在鄭州、西安等重點城市打造“百千萬”工程,即建設要素市場與交易平臺上百家、基金管理公司上千家、線上線下開發園區上萬家。另外,還可以學習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經驗,推動靈寶—潼關—芮城等省際毗鄰區開展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園區共建。
第六,“數字賦能”是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實現彎道超車、提升整體能級的關鍵法寶。一是要以數字經濟為引領,建設打造“數字鄭洛西”,推動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和智慧應用超前布局,協同發展。二是要共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強化公共數據交換共享,構建跨區域政務服務網絡。三是要加快培育數字化新業態,規劃建設鄭洛西大數據中心及分中心,推進數字要素的共建、共享、共研、共用。
第七,“服務提質”是鄭洛西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理念,提升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要推動鄭洛西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緊密合作,支持西京醫院等醫療機構在鄭洛西范圍內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建設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同時,要推進醫療保險互聯互通,穩妥做好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關系的跨區域轉移接續。另一方面,可以籌備成立鄭洛西高校智庫聯盟,鼓勵聯盟內的高校探索開展多層次合作。探索設立鄭洛西國際教育園區,實現從教育洼地向教育高地的轉變。同時,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基礎、產業特色與現實需求,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與當地產業發展有機融合。
第八,“開放協同”是鄭洛西打造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門戶樞紐的關鍵方面。對外,要充分發揮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歐班列為代表的各類平臺在國際開放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對內,要探索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以三門峽、運城、臨汾、渭南等地為主要區域,打造豫陜晉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第九,“規劃引領”是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各區域統一思想、統一步伐、統一擔當的重要先手棋。可以聯合成立“鄭洛西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共同研究制定《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規劃綱要》,同步出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此外,要將“正面清單”與“負面清單”相結合,提高政策制定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和執行協同性。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大數據等多元方式,聯合編制鄭洛西產業地圖、創新地圖、文化地圖等,把家底摸清楚,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步伐。
第十,“機制保障”是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真正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依托。一是要建立豫陜晉三省政府間定期會商合作機制,針對重大事項、重大工程、重大決策等聯合調研、了解訴求、達成一致。二是要逐步健全政策制定協同機制,在生態共建、污染共治、交通共聯、財稅分享、文化共保等方面建立省級政府間政策協商機制。三是要借助市場的力量,聯合民間智庫、社會團體、政府機構、企業代表各方力量,共同建立獨立法人的區域聯動體,負責基礎性開發、重大設施建設和功能塑造等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