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
(湖南開放大學,長沙 410004)
2015年國家針對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目前各地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都是政府動員型,但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外,遷出地農村還存在一些非建檔立卡戶由于環境和條件上的同質性,同樣有搬遷需要和搬遷意愿,可以在自愿的基礎上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步搬遷。但這類自愿移民農戶在搬遷政策優惠上與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除在安置點基礎設施上可以共建共享外,同步搬遷的非建檔立卡貧困戶必須自籌資金進行安置房建設,這就給同步搬遷戶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從而降低同步搬遷戶的搬遷意愿和行動。考慮到“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區貧困治理的復雜性,更好地推進非建檔立卡戶同步搬遷,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非建檔立卡戶陷入貧困,推動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學者對自愿移民搬遷模式的研究發現,生計資本的增減變化是移民搬遷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1]。農戶基于外界環境變化和自身成本收益變化做出相應的搬遷決策[2]。特別是在生態脆弱性與貧困脆弱性較高的環境下[3],自愿移民與許多非自愿移民被動的“等”“靠”“要”不同,他們更愿意主動適應搬遷帶來的變化,適時調整搬遷策略[4]。因此,要更好地理解和推進自愿移民搬遷,需要就移民農戶的動態決策機制進行研究[5,6]。演化博弈方法為農戶搬遷決策機制的動態分析提供了比較合適的工具。演化博弈理論從有限理性的假設出發,研究群體參與者的模仿、學習、競爭行為,已廣泛應用到城市征地拆遷移民[7]、農地征收搬遷[8]、生態移民搬遷[9]、水電移民[10]、非法境外移民[11]等各類型移民搬遷領域的行為演化和制度變遷研究中。在同步搬遷過程中,由于非建檔立卡戶在影響同步搬遷意愿的因素(如住房條件、經濟狀況、家庭結構等)上存在巨大的差異,造成絕大多數農戶觀望、少部分農戶積極等策略的情況發生。同時,同步搬遷的推進對地方政府策略分布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方面,推進同步搬遷需要地方政府同步配套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就業培訓、后續產業發展等,但由于國家僅對建檔立卡戶搬遷的各項投入進行了財政資金覆蓋,未承擔非建檔立卡戶同步搬遷的各項支出,這無疑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門鼓勵非建檔立卡戶同步搬遷,同步搬遷有助于生態環境改善和當地貧困、失業人口的減少以及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并且非建檔立卡戶同步搬遷對建檔立卡戶的搬遷還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對于有限理性的農戶而言,自己支付建房成本的同步搬遷戶都愿意搬遷,能夠堅定無需自己支付建房成本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搬遷決心,加快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進度,有利于地方政府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搬遷“政治任務”,并提高當地政府的扶貧政績。尤其是中央提出的“貧困縣不摘帽、地方主官不提拔”的情況下,使同步搬遷開展情況較好的地方政府官員比其他地方官員在政績競爭上擁有優勢。所以,同步搬遷中,無論是非建檔立卡戶群體,還是地方政府官員,其行為方式均符合演化博弈基本分析范式。因此,本研究在易地扶貧搬遷背景下,建立了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地方政府、非建檔立卡戶博弈策略的演化機理和影響因素,對兩者合作關系的可能性與穩定性進行解釋,以獲得同步搬遷持續發展的帕累托最優的占優策略,并提出地方政府給予同步搬遷戶合理的激勵機制,以促進同步搬遷。
根據演化博弈模型要求,本研究設定以下假設條件。
1)同步搬遷戶是指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區的農村非建檔立卡戶,由于自然環境和發展條件的同質性,這些地域的非建檔立卡戶也有搬遷意愿,目前國家政策與各地做法均鼓勵支持同步搬遷。
2)同步搬遷戶具備有限理性。有限理性使農戶決策受到心理、遷移風險影響和制度因素制約,并大多只能采取模仿、學習等簡單直觀的方法來進行決策。多數研究表明,中國農戶在實際選擇中除自身判斷之外,還較易受周圍人群意見干擾,從眾心理比較明顯,且在效用受到損失后存在向榜樣學習的行為,這類人群短期效用偏好也比較明顯。
3)非建檔立卡戶是否進行同步搬遷的策略博弈集合為{不搬遷,搬遷},其中,不搬遷表示非建檔立卡戶留在原居住地不搬遷,搬遷表示非建檔立卡戶與建檔立卡戶一起搬遷到安置點。地方政府應對同步搬遷的策略博弈集合為{積極,消極},其中,積極表示地方政府積極施策,包括提供部分建房補貼,給予就業培訓、務工機會等幫扶,同時為了提升當地產業發展潛力及移民生活便利也會提供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等,消極表示地方政府消極應對,不提供任何服務和投入,任由非建檔立卡戶自主搬遷。
4)同步搬遷的策略選擇博弈符合捕鹿模型,即博弈雙方采取合作策略時收益最大化。
5)非建檔立卡戶選擇不搬遷時,留在原居住地獲得總收益(R0),需支付基本生活成本(C0);非建檔立卡戶選擇搬遷時,在遷入地所得總收益(R1),需支付的成本除了基本生活成本(C0)外,還需支付安置房建設成本、原住房實物資產損失成本等搬遷成本和到新地方生活的心理適應成本等,合計為C1。
6)地方政府積極應對時支付成本(CG),由此帶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福利(F),該福利包括同步搬遷可以帶來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貧困、失業人口減少以及地方政府政績競爭領先優勢等;地方政府消極應對時,如果非建檔立卡戶選擇搬遷,則政府獲得額外收益(H),如果選擇不搬遷,則政府需額外支付治理成本(Z),該成本源于原居住地發生因自然災害突發、生態環境惡化、生存境況變遷所導致的生存風險或致貧風險時,地方政府要進行抗擊自然災害、治理生態環境、進行強制搬遷、加大扶貧投入等行為。
7)同步搬遷戶存在2種可能報酬,一是地方政府積極應對,非建檔立卡戶選擇搬遷,除原有收益以外,可獲得超額收益(Y),該收益包括獲得就業培訓、務工機會等額外增加的務工收入,采用新農業生產方式額外獲得的農業經營收入,以及到新地方生活工作所拓展的社會資本等;二是地方政府消極應對,非建檔立卡戶選擇不搬遷僅獲得原有收益。
8)假設非建檔立卡戶搬遷概率為p,不搬遷概率為(1-p),且0≤p≤1;地方政府積極應對概率為q,消極應對概率為(1-q),且0≤q≤1。
根據上述假設,構建同步搬遷演化博弈矩陣(表1)。

表1 同步搬遷演化博弈支付矩陣
地方政府積極策略期望收益EJG為:


復制動態方程為:

令dEdt=0,即q(1-q)(pF-CG-pH-pZ+Z)=0,
則q=0,q=1,p=(CG-Z)(F-H-Z)
非建檔立卡戶搬遷策略期望收益(EYY)為:

非建檔立卡戶不搬遷策略期望收益(ENY)為:


復制動態方程為:

令dEdt=0,即p(1-p)(qY+R1-C1-R0)=0,
則p=0,p=1,q=(R0+C1-R1)Y
由上述分析可得,該演化系統有5個局部均衡點,分別是O(0,0)、A(1,0)、B(0,1)、C(1,1)、D(p*,q*)點,其中,

根據特征根Detj和特征根Trj的正負符號判斷,整個演化系統有5個局部均衡點(表2)。地方政府消極應對、非建檔立卡戶不搬遷策略的O(0,0)點,地方政府積極應對、非建檔立卡戶搬遷策略的C(1,1)點為演化穩定策略點(ESS),A(1,0)和B(0,1)為不穩定點,D(p*,q*)點為鞍點。

表2 演化博弈穩定性策略
圖1為博弈雙方策略選擇動態演化過程。由鞍點D(p*,q*)和A、B兩點連線,將相位圖劃分成2個區域。在DACB區域,系統將收斂于C點{積極,搬遷}的合作策略;在DAOB區域,系統將收斂于O點{消極,不搬遷}的不合作策略。單次博弈中,如博弈雙方有一方選擇不合作,那么他將獲得更大收益。多次重復博弈中,原先選擇合作一方為了謀取更大利益也將選擇不合作,因此博弈雙方最終都將采取不合作,系統將收斂于O(0,0)。

圖1 同步搬遷戶和地方政府效用動態演化
根據演化博弈結果與相圖分析,地方政府路徑選擇受到積極應對所需支付成本(CG)、社會福利(F)、超額收益(Y)以及消極應對帶來治理成本(Z)、消極應對且非建檔立卡戶搬遷帶來額外收益(H)5個外生變量影響。非建檔立卡戶路徑選擇受到留在原居住地發展所得總收益(R0)、搬遷新居住地發展所得總收益(R1)、搬遷成本和心理適應成本(C1)3個外生變量影響。
地方政府策略選擇影響因素分析。①當地方政府積極應對所需支付成本(CG)提高,則p*上升,q*不變,鞍點D(p*,q*)向右方移動,DAOB區域增大,系統傾向于收斂至O(0,0)點,地方政府將傾向于消極策略。②當地方政府積極應對所帶來的社會福利(F)提高,則p*下降,q*不變,鞍點D(p*,q*)向左方移動,DACB區域增大,系統傾向于收斂至C(1,1)點,地方政府將傾向于積極策略;③當政府采取積極應對所帶來超額收益(Y)提高,則q*下降,p*不變,鞍點D(p*,q*)向下方移動,DACB區域增大,系統傾向于收斂至C(1,1)點,地方政府將傾向于積極策略;④當地方政府消極應對帶來治理成本(Z)提高,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和政府官員政績競爭綜合考慮,將重視脫貧搬遷投入力度,傾向于積極策略。⑤當地方政府消極應對且非建檔立卡戶搬遷帶來額外收益(H)提高時,p*上升,q*不變,鞍點D(p*,q*)向右方移動,DAOB區域增大,系統傾向于收斂至O(0,0)點,地方政府將傾向于消極策略。
非建檔立卡戶策略選擇影響因素分析。①非建檔立卡戶留在原居住地發展所得總收益(R0)提高,則q*上升,p*不變,鞍點D(p*,q*)向上方移動,DAOB區域增大,系統傾向于收斂至O(0,0)點,非建檔立卡戶傾向于不搬遷策略;②非建檔立卡戶搬遷到新居住地發展所得總收益(R1)提高,則q*下降,p*不變,鞍點D(p*,q*)向下方移動,DACB區域增大,系統傾向于收斂至C(1,1)點,非建檔立卡戶傾向于搬遷策略;③非建檔立卡戶搬遷成本和心理適應成本(C1)提高,則q*上升,p*不變,鞍點D(p*,q*)向上方移動,DAOB區域增大,系統傾向于收斂至O(0,0)點,非建檔立卡戶傾向于不搬遷策略。
事實上,上述外生變量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由于新居住地發展獲得的收益高于留在原居住地發展獲得的收益,非建檔立卡戶通過觀察、學習、模仿周圍的先行搬遷戶情況,選擇搬遷策略;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采取消極應對同步搬遷,考慮到遷出地自然環境和發展條件具有同質性,后期可能存在因為自然災害突發、生態環境惡化、生存境況變遷所導致的生存發展風險或致貧風險,地方政府要進行抗擊自然災害、治理生態環境、進行強制搬遷、加大扶貧投入等行為,導致治理成本急速上升,要求政府必須積極應對扶貧搬遷問題,從而導致同步搬遷成本下降,規模上升;但超過財力承擔范圍后,地方政府在權衡成本與收益后,為降低各項投入轉而實行消極應對,同步搬遷成本再次上升,同步搬遷雙方博弈陷入周而復始的無盡循環。
本研究對同步搬遷過程中地方政府和非建檔立卡戶的關系進行演化博弈分析,著眼于挖掘外生變量變動對博弈雙方采取合作策略的影響,并由此促使地方政府避免陷入非建檔立卡戶搬遷的路徑依賴。當搬遷實物資產損失較小,且政府給予建房補貼提高時,農戶選擇同步搬遷動力增強;當農戶搬遷后能夠通過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獲得包括勞務收入在內的新增收益預期越大時,農戶選擇同步搬遷動力增強;當地方政府在財政負擔可承受情況下,同步搬遷帶來的當地生態環境改善、貧困及失業人口下降以及政績競爭領先優勢越明顯,地方政府推動同步搬遷動力增強,愿意分擔同步搬遷成本比例越大。
因此,國家要加大同步搬遷力度,一是在確保易地扶貧搬遷資金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在地方財力允許的范圍內,地方政府應提高同步搬遷建房補貼標準,彌補同步搬遷戶部分建房成本,降低其資金壓力。二是制定宅基地、農地流轉、田地林地確權等配套改革措施,提高相關征收補償標準,減少同步搬遷戶的實物搬遷成本。三是地方政府要做好遷入地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社保制度完善等工作,并提供更多農業技能、就業技能培訓以及合適務工機會,增強移民同步搬遷后適應新生產生活方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