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殘疾人教育條例》、教育部《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均提出促進普特教育融合的要求。近年來,普通中小學校的特殊兒童比例逐年增加,與普通兒童混合在同一空間,但要真正做到融合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區域多渠道、多層面助力普校教師,為其“打傘、減負、守底、賦能”,激發普校教師的內生需求,改善融合教育質量,提升特殊兒童的學校適應性。
普校教師面對融合教育通常存在以下困惑:①缺乏融合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學生障礙類別繁雜,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而普校教師了解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和方法的途徑有限,也缺少與特殊兒童交往的生活經驗,常感覺力不從心。②普通學校的規章制度、教學秩序、學習要求以及師生交往等環境因素特點,對特殊兒童的學校適應能力有較高要求,大部分特殊兒童會出現適應不良情況,需要特殊照顧。但學校班額較大,教師缺少足夠的時間和精力。③特殊兒童的行為問題,給其他同學和家長帶來困擾,給學校的常規管理帶來安全隱患,讓教師感覺安全責任壓力大,有畏難情緒。
特殊兒童進入普校隨班就讀的初衷就是適應普通孩子的社會生活,其學校適應狀態直接影響著他們學習和生活的質量和水平,更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和發育,關系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只有普校教師開展融合教育的意識和能力都有所提高,才能真正讓特殊學生從“混合”走向“融合”。
一、完善區域融合教育工作支持系統,為普校教師“打傘”
1. 行政搭臺,專業支持
自2016年起,珠海市香洲區教育局陸續引進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資源教師進入普通中小學。2018年12月成立區特殊教育中心教研組,配備了一名特教教研員,統籌布局,帶領資源教師合理規劃,踏實執行相關工作部署,創造性地開展全區隨班就讀教師的培訓工作。配備10名資源教師,專職于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工作,立足自身學校,同時輻射片區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及其家長、教師給予專業支持,有效促進區域“普特共融”。伴隨著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區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區級特殊教育發展聯席制度等一系列專業機構與制度建設的逐步引領參與,普校教師們有了方向,有了專業支撐。
2. 下撥經費,經濟支持
《廣東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中提出:對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學生,按每生每年不低于6000元的標準撥付經費。公用經費省、市、縣分擔比例和撥付方式與現行普通學校相同。自2016年起,香洲區對在幼兒園就讀的殘疾幼兒和6周歲以下自閉癥兒童給予相應補貼,并對香洲區戶籍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發放一次性補助。經費支持與家校自籌相結合,可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影子老師”,或為個別化課程采購輔具和教玩具。同時,還為全區資源教師下發了特殊教育教師津貼。
3. 籌建資源教室,環境支持
資源教室是在普通學校建立的集課程、教材、專業圖書以及學具、教具、康復器材和輔助技術于一體的專用教室,是普通學校融合教育順利施行的專業資源保障。目前已為有五名以上殘疾學生的學校建設了資源教室,每年訂閱特殊教育相關教材和學生活動材料,特殊教育和心理學科資源共享,切實滿足特殊學生的潛能開發及缺陷補償的教育需要。特殊兒童可以在資源教室里上小組課和個訓課,為提升其學校適應性提供環境支持。
二、構建三級聯動工作機制,為普校教師“減負”
特殊學生在組建三級聯動實踐共同體,加強“香洲區特教指導中心——香洲片區巡回指導資源教師——普通中小學校資源團隊”的三級力量整合與增值。
1. 建立區域融合教育聯動機制,讓教師不再孤軍奮戰
普通教師無法解決特殊學生的問題時,可以上報學校德育主管領導,同時聯系片區巡回指導資源教師。資源教師入校為學生建立檔案,了解特殊學生具體情況,指導班級教師調整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實施支持策略。片區資源教師無法解決時,則上報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由其成員共同開展個案個別化教育研討活動。在隨班就讀工作的推進過程中,香洲區特殊教育教研組制定了《香洲區特殊教育教研組分片巡回指導安排表》,明確每所學校的巡回指導教師,以訂單式巡回指導提供服務。
2. 明確學校工作流程,讓教師不再茫然
建立工作流程,讓普校教師有規可循,縮短特殊兒童的適應過程。第一步:由隨班就讀教師收集隨班就讀學生的基本情況,并按要求進行初步評估。第二步:由資源教師、巡回指導教師、隨班就讀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召開個案綜合分析會,分析診斷隨班就讀學生的發展水平和特殊教育需要。第三步:各校在綜合分析研判會的基礎上,制訂出針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目標及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第四步:學校根據情況,由資源教師、心理教師或隨班就讀班主任實施個別化教育課程,如人際溝通、注意力訓練、感統訓練等。
三、建立檔案,家校醫合作,為普校教師“守底”
1.“碼”書“碼”信,一人一案
為隨時掌握全區隨班就讀學生的情況,我區建立了“香洲區特殊兒童學校適應性檔案系統”,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動態化管理。班主任輸入學生信息及表現,資源教師收集、整理巡回指導片區信息,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管理全區隨班就讀學生檔案信息,做到特殊學生一人一檔、一人一案,關注每一位特殊學生的成長動態。每位教師在接手新的班級時,會第一時間得到特殊學生的行為模式、優勢、禁忌、能力水平、家庭狀況、父母期望、醫院診斷等信息,有效幫助教師做好評估、安置、轉銜等工作。
2.“群”策“群”力,家校醫合作
“香洲區融合教育支持群”為幫助隨班就讀學生家長提高融合意識,家校攜手共同育人而建。家長可在此咨詢片區資源教師,了解特殊需要學生相關知識、家庭教育相關理論,促進提高特殊學生在校適應性;家長還可以預約片區資源教師進校觀察了解孩子的在校狀況,與學校教師共同制定個別化教育目標,增強家長參與感和責任感。頻繁出現情緒難以自控、自傷、傷人現象的特殊兒童,則由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與相關醫院心理科醫生溝通,尋求家校醫合作。
四、開展各類培訓活動,為普校教師“賦能”
1. 分層次開展普校教師融合教育理論培訓
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隨班就讀工作開展有效性的關鍵因素,我們通過分層次教師培訓,提高教師隊伍融合教育專業化水平。第一梯隊是區特殊教育中心組成員,由教研員和專職資源教師組成。第二梯隊是校級融合教育骨干,由學校的德育副校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275名非特殊教育專業的持證上崗的隨班就讀教師組成。第三梯隊是校級融合教育團隊,由各校德育管理干部和隨班就讀教師組成。
每年,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會組織各層次專業培訓:中心組每周一次,以提高理論儲備和積累個案經驗為目標;校級融合教育骨干每學期一次,以提升相關人員統籌各方資源,構建學校個別化教育體系和課程的能力為目標;校級融合教育團隊每年一次,以提升其融合教育理念以及創造接納與理解的環境為目標。
2. 項目驅動,提升普校教師融合教育實踐能力
舉辦融合教育故事分享會,“融合有愛·教育無礙”。在線征集融合教育故事視頻,選出特等獎獲得者于“世界自閉癥日”做現場分享。老師用心講述融合教育中的溫暖故事,隨班就讀學生穿插精彩表演,帶領大家走進融合教育的世界。分享會不僅加強了校際溝通,傳遞了溫情故事,還對接納包容的良好氛圍做了真誠的呼喚。香洲區廣生小學教師許麗那說:“融合教育是平等而雙向的,它用教育的手段,教會一個人和一群人,或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在一起時彼此接納、相學相長、相互扶持、共生共存。”
編制《融合教育教師支持》手冊,“手中有書·心中有底”。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組織編制手冊,面向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放,全面普及融合教育對象的特征及融合教育策略。概括地介紹了其定義、特質、班級管理策略、教學策略及相關資源,其中包括視力障礙、聽力障礙、溝通障礙、肢體障礙、智力障礙、情緒與行為障礙、自閉癥、阿斯伯格綜合征、多重障礙、學習障礙、資賦優異。手冊還匯集了融合教育的有關文件及常見問題解答,已經成為一線教師進行融合教育的案頭工具書。
五、初步成效
融合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方法策略逐步豐富。通過資源手冊、各層次培訓,及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的宣講,融合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學校管理者和隨班就讀教師們心態已普遍轉為安心接納、真心關愛、悉心教導。通過案例分析、故事宣講,教師們也逐漸掌握了更多的方法和策略。
已形成區域融合教育的工作機制。確立了特殊兒童進普校后的七步驟:隨班就讀教師搜集資料;特殊兒童個案分析會;建立檔案;確立學期目標;制定IEP;實施個性化教育課程;資源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定期評估調整,有效提高學生適應性。必要時還有專業醫生的支持和幫助,普校老師工作起來有幫手,更有價值感。
普校特殊兒童的學校適應水平不斷提升。通過三年努力,隨班就讀學生逐年遞增,很多家長愿意將孩子送到普校接受教育,他們得到多方支持和幫助,適應性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