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背景下,高校英語的教學不斷創新改革,在專業課程設置、課程教材選擇、教師教學方法上都出現了多元性、創新性的改變。本文著眼于教學過程中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方面,分別分析其在當下高校英語教學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和產生的問題,并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進一步提升高校英語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英語教學;高校英語教師;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杜昊軒,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師范學院教育學院。
高校英語教學,不同于初高中英語教學,其更加強調英語語言的專業性和應用性。雖然英語在全國各地中、高考中占有較大比重,英語學科教學在初高中階段仍然停留在基礎語音知識和語法知識的普及層面。而高校英語教學一方面提升了同學英語語言使用的專業性,還加強了同學將英語語言與不同專業結合的應用性。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背景下,高校英語的教學迎來了全新的挑戰。對于英語專業的教學,如何利用全球化帶來的知識紅利夯實英語學科基礎,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在國內外就業市場上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這些問題都是高校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下高校英語的教學在諸多方面做出了良性的改革,但在教學模式中仍然存在著部分問題,亟需改變。
一、教學客觀因素的優缺點分析
1. 課程設置。高等教育向來要追求學生教育的社會化,為社會提供所需的專業型人才,但同時高等教育也應兼顧教育的個性化,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選擇權。一名英語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在專業必修課上不斷打磨自身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還需要選擇一定數量的專業選修課,方可積攢學分達到畢業的要求。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必修+選修的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統一,從而達成了全面發展的總方針。
總體來說,現階段的高校英語教學在課程設置上達到了上述要求。在低年級階段,所開設的課程更加針對英語語言學習者的五大基本技能;而到了本科的高年級階段,課程在之前的基礎上著重對聽說讀寫譯的某一分支開展研究,例如,英美文學鑒賞、跨文化交際、英漢筆譯、英語語言學研究。這些課程當下在教材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已經十分成熟,網絡也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很利于英語專業的學生的學習和鞏固。
但是,這些課程都可歸結于顯性課程,本質上都屬于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如今的高校英語教學中顯性課程依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顯性課程中,學生在教師的輔導幫助下在課堂進程中進行英語學習,對學生的英語能力有顯而易見的提升作用。高校英語課程的另一重要環節便是隱性課程,其引導學生如何充分利于課后時間提升自身英語能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隱性課程便是個人修行的角色。充分發揮隱形課程的作用,能大幅提升學生自身學習能力,讓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
隱性課程的宗旨是不斷強調學習的必要性和多樣性,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值得我們學習。從這個角度出發,高校英語教學可從視覺上開展隱形課程,將教室的物件都張貼于相應的英語注解卡片,在圖書館、食堂等地借以英語語言文化裝飾,從而使學生盡可能地沉浸在英語學習的環境中,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接受隱性課程的熏陶。
2. 教材選擇。高校英語課程的種類不斷豐富,教師需要找到適配教材輔助教學。由于文化差異,目前我國對于外語教材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所不足,高校傾向于使用國外教材或者由國外主編編纂的針對我國高校教學所使用的教材。這樣就導致了教材編者設定的學習目標與實際教學目標產生了較大的沖突與矛盾。因此,當下高校英語教學在選用教材時,往往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想要利用高水平教材保證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英語水平;一方面,教材所需的課時數量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教材原本設定的教學目標也僅僅勉強部分實現。課時少,內容多,教材一半的內容都無法講授。而剩余的教材內容只能留給學生在課后自行探索,其學習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根據Cunningsworth的教材評價原則及方法,他認為,教材要同時滿足課程目標、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反映語言使用的社會需求,并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習過程提供幫助與支持,成為語言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基于此項原則,當下高校英語教材選擇大致有以下問題:(1)教材的難度與容量不當。教師在選擇英語教材時,應將教材難度與學生的英語水平相聯系,將教材容量與學生學習能力相掛鉤。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在英語聽力課程中使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聽力入門(Step by Step)》這一教材。不少同學反映該教材中的聽力材料難度過大、生詞的數量繁多,在課堂上很難對當堂課所講授的內容進行消化。英語教材一定程度上是學生學習外語的榜樣,應該具有引導性和模仿性。學生在教師和教材的引導下,不斷向教材靠攏,最終超越教材,開始下一階段的學習過程。內容過于艱澀的教材,不利于學生聽說背誦,也不利于學生在語言應用模仿上的積累與進步。
(2)教材的時代性與趣味性脫節。部分高校選擇直接套用國外傳統教材,雖然這些教材經歷版次的更新,其中的思想內核是否符合當代主流思想和價值觀仍需討論。初次之外,學生也反映部分教材中的文章內容與如今實際生活有很大差距,課文的內容漂浮在生活之上。這讓同學,乃至教師,與教材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距離感,不利于師生和教材產生共鳴,課堂內容很難得到升華。除此之外,英語教材大多集中展示了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長時間單一地接觸某一國家,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因此,選擇的教材要充分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同時兼顧全球化的視野,盡可能地讓學生對各大洲及其主要國家都有基本的認識。
(3)中華文化亟需融入。我國的英語教學與英美兩國的英語教學有很大差異,一方面,我國高校英語教學要充分提升學生英語水平,使其能在未來全球化浪潮下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另一方面,高校英語教學應同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實現顯性課堂教育和隱性人文教育相統一。英語教材應適當融入本國特色文化,避免本土文化的缺失。《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2020版)》指出,高校使用的英語教材要堅守我國文化的話語權,在向學生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充分體現中國大國的特色文化和特色風格。教材的育人理念在英語教材中不僅僅體現在英語能力的提高,更應體現在師生的文化自信,讓師生更自豪地講述中國故事。
二、教學主觀因素的優缺點分析
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英語在學科教學上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輸入和輸出。對于初高中的英語課堂教學而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更具有革新性。到了本科階段,大部分學生已經基本具備英語流暢的表達能力。因此,翻轉課堂的新模式應運而生,打破了傳統教師主導課堂進程的教學結構。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師生的角色,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僅僅扮演了指引的角色。這意味著一堂出色的英語課不僅僅需要教師對課堂進行規劃和引導,同時,學生在課堂中的重要地位也需要同學們利用下課之余精心查閱資料,為自己的課堂展示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綜合來講,這種創新性的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的探索求知的積極性,也做到了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有機統一,對培養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有重要意義。
盡管如此,由于種種限制,理論上科學有效的翻轉課堂并沒有積極地開展,其中現實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課程與教學方法存在沖突。翻轉課堂有利于提升學生英語的綜合應用水平,但這種教學模式也需要建立在合適的課程。設置合理的課程與翻轉課堂適配,方能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但是,實際上部分高校在英語課程設置過于極端,課程對于學生的提升過于局限單一。有的課程簡單地聚焦在英語的語法知識學習,這使得學生過分地關注在考試考查的核心考點,從而讓原本強調素質教育的大學課堂逐漸轉向應試教育。有限的課程內容也讓翻轉課堂失去了意義,很難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質的提升。
2.高校學生學習方法單一。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因此學生需要在課余時間充分搜索文獻、圖片、視頻等資料。然而,部分學生適應了初高中英語課堂中的填壓灌溉式教學方法,無法及時接受學生自身在課堂上的角色轉化,造成了學生提供的資料與講解無法使課堂內容飽和的局面。同時,學生搜索的資料在研究價值上也良莠不齊,很難支撐起當堂課的知識架構。鑒于學生過于被動的學習方法以及不成熟的查閱資料的能力,導致教師為了追求實際教學效果更傾向回歸傳統的教學模式。
3.教師自身經驗不足。對于這種創新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發揮引導的角色上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設定教學計劃時,教師應在課前詳細分配師生的課后任務,錯開雙方準備的內容,盡可能避免信息的交叉和重疊。其次,在翻轉課堂進行中,教師應充分給與學生討論的自由。而部分教師過分看重課堂紀律,使得學生之間的課堂小組討論難以有效開展,課堂討論的內容也變得局限單一。最后,教師對于學生在翻轉課堂中的表現評價有時較為偏頗。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學生表現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表現上,學生在課余時間所付出的努力也值得教師關注和鼓勵。偏頗的教學評價挫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翻轉課堂新模式的推廣和應用。
三、教師思辨能力
正如前文所闡述,高校英語教育不再單單涉及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教會學生利用英語學會思維,學會表達極其關鍵。教育部在2015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外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指出思辨能力是大學生幾大核心能力之一,并且教師對于學生在思辨能力上的指導與提升也被納入考核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學會自我反思、學會批判性思考、學會獨立、不受他人干擾思考,這些都是思辨能力的集中體現。在高校的英語課堂上,在閱讀豐富的素材文獻時,師生無可避免地會面對來自全球各地的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了完全不同,甚至完全沖突的價值觀內核。如何在相互交融碰撞的價值觀中加以辨析,取精華去糟粕,這都需要師生擁有出色的思辨能力。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分析問題,打破灌輸填壓的思維教學定勢;教師在課后時光應不斷培養自身全球化視野,在為學生解答時盡可能地全方位分析問題。教師只有樹立起榜樣,方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拒絕不假思索盲目接受他人觀點。
而當下,高校英語教師的思辨教學能力不容樂觀。由于我國思辨教育發展落后,大部分英語教師在其學生時代接受教育時,思辨能力并沒有得到良好的訓練。幾十年前的高校英語教學以語言基本技能聯系為主,通過大量的背誦和模仿來提升語言綜合能力。這讓當下部分高校英語教師,依然過分強調英語基礎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們思辨能力的開發。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英語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的核心,推動思辨教學的發展。教材的選擇、課堂環節的設計、期末考核的內容,這些環節都可以成為教師思辨教學改革的試驗田,一步步做起,最終實現思辨與教學的無縫銜接與完美融合。
四、結語
英語學科教學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這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需要每一位老師的改正,需要每一位學生的反饋。隨著國內外名校的交流合作,高校的英語教學會邁向新的階梯,迎來新一輪的蛻變。但無論經過如何的改變,英語在我國始終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讓學生自信地向世界使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或許才能實現高校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張虹,李會欽,何曉燕.高校英語教材使用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外語教學,2021(4):64-69.
[2]張虹,李會欽,何曉燕.我國高校本科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調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1(1):65-75,147.
[3]王楠.談高校英語隱性課程與英語學習效能關系[J].海外英語, 2021(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