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英
如今,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21年7月以來,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廳相繼就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出臺一系列相關文件,這更凸顯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必修課,作為心理健康教師,我們該如何做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圍繞學校以“創新”為核心的辦學理念,構建以“溫潤育心”為特色的心理課堂,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積極效果。下面,筆者就溫潤“心課堂”的打造,談談自己的看法。
做好一個前提——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一種教育能力,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是構建溫潤“心課堂”的前提。教師要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走近學生,讓彼此成為互助的伙伴。
精心準備第一課。開學第一課,是建立師生關系重要的環節,也是決定學生是否能夠喜歡上心理課的關鍵。所以學期的第一課需要教師提前了解學生,認真準備活動內容,讓學生在驚喜和期待中度過。比如可以通過“大風吹”“大西瓜小西瓜”等游戲消除陌生感,通過“名人采訪”“摸盲盒”等輕松的活動快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課前自由1分鐘。在心理課堂上,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享受課前一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在這1分鐘里,學生可以在教室做任何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這短短的1分鐘與眾不同的“放縱”,可以讓教師迅速贏得學生信任。
溝通巧用同理心。同理心是溝通中理解、尊重與接納的第一要素。教師只有提高共情能力,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正視自己,真實地領悟情緒感受,從而提高自我分析、感悟、認知和成長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搭建和諧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效果。比如《突破自我》一課活動三“我能行”這個環節,面對教師發出的討論:面對你曾經說過而沒有做到的“我能行”,現在是否能做到?大多數學生一般會回答:“能!”這時教師可以做出“你是什么時候發現自己具備這方面的能力的?有什么故事跟大家分享嗎?”的回應,深入共情,避免口號式回答。
抓住一個關鍵——重視活動體驗分享
心育課堂不應以學生掌握系統的心理知識為目的,而應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的主觀感受和體驗來獲得心靈的成長。再精彩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悟和直接體驗。因此,在心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設計富有啟發意義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獲得心理體驗和感悟,并通過多方位、深層次的分享,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產生情感的流動與碰撞,激活學生心動力,從而實現其心理成長。
筆者指導的2021年省優質課小學六年級《面對困難我不怕》一課中,從熱身活動、活動課堂,一直到心理拓展,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創設和主題相關、能讓學生親身經歷的互動和體驗活動,促使他們領悟、反思,引導學生分享。如熱身活動選取難度較大的“金雞獨立捉泥鰍”,讓學生初步體驗有困難不可怕,需要我們勇敢面對。課堂上的分組討論、生生互動、心理拓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體驗和感悟,促進他們的心理成長。
探索一個途徑——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心理健康教材,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讓心理健康課堂成為有溫度的課堂。
依托教材,抓好常規“心課堂”。心育常規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和主要陣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常規“心課堂”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教學、做好育人工作的具體依據。心育教師要依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抓好常規“心課堂”。比如在執教三年級《情緒晴雨表》一課時,筆者依據教材內容,設置“熱身活動—故事樂園—活動課堂—課堂升華—心理拓展”五個環節,既保留教材里的部分活動,又根據學生實際對活動內容進行改進,帶領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深刻體驗情緒的流動。學生在活動體驗中認識情緒、體驗情緒、表達情緒。
學科滲透,發展融合“心課堂”。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學科及學校活動有著天然聯系,各個學科和學校活動都有心育元素。教師要發掘各學科和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積極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融合的探索。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滲透社會科學類課程(如語文、道德與法治等)、自然科學類課程(如數學、科學等)、藝術體育類課程(如音樂、美術、體育等),以及學校各項活動(如心理健康周、體育節、讀書節等活動)中的心育元素,發展成融合“心課堂”。比如筆者在執教六年級《笑迎挫折》一課時,在活動直播環節融入了《秋天的懷念》一課的心育元素,并讓學生展開想象,說一說“如果你是作者,在母親生前你會怎么做呢?”學生在分組討論、全班交流中得出遇到挫折時,一定不要氣餒,不能喪失生活的信心,從而得出正確對待挫折的結論。
延伸拓展,打造社團“心課堂”。心理社團活動作為一種備受學生喜愛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應用到心育課堂教學中,既是一種教學內容與資源的創新,也是一種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創新。開發社團課程,能有效幫助學生悅納自我、學會交往、分享快樂、收獲友誼,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社團課程針對實際需要可以設置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從內容上可以從認識自我、調節情緒、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幾方面開發,從形式上可以從“心理劇社團”“悅讀童書社團”“沙盤游戲社團”等方面設定。
教育是心與心的碰撞,只有心靈才能觸動心靈,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更應如此。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引領,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激發學生的潛能,用心創設活動情境,從情感、認知、行為等方面,步步深入,層層落實,從而在和諧的課堂上完成高質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體驗中分享成長的快樂,喚醒前進的內動力。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積極心理學背景下小學心理社團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1YB1176)
(作者系中小學高級教師,中原名師培育對象,新鄉市心理健康兼職教研員,新鄉市新區小學科研處主任,曾獲省優質課一等獎)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