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娜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語文課堂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將思維訓練滲透到聽、說、讀、寫環節中。因此,我嘗試立足課堂,積極引導,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思維培養,讓語文課堂成為思維的樂園。
讀而有思,激發思維的主動性
為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我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讀悟結合,口腦并用。對寫景類課文,我會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對故事類課文,我會引導學生邊讀邊講述。
《走月亮》一文的開頭是這樣的: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來了,從洱海那邊升起來了。
“是在洱海里淘洗過嗎?月盤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多美的畫面啊!但學生的朗讀聲雖響亮,卻是一副“無情無義”的樣子。于是,我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并想象畫面。片刻后,學生開始舉手交流:“我仿佛看到了玉盤一樣的月亮掛在天空。”“我看到皎潔的月光把大地上的一切都照亮了。”……我知道,此時學生已進入課文描繪的情境中,便語重心長地說:“讀這樣的課文,我們就要一邊讀一邊想象,讀出文字的畫面感,如身臨其境,這樣才有味道!”
引導質疑,鍛煉思維的敏銳性
我常精心設疑,引導學生積極質疑,使學生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鍛煉學生思維的敏銳性。以《蝙蝠和雷達》一課為例,學生自由讀課文后,我引導大家提問:“從整體上你會怎樣設疑?請你設計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這篇課文。”學生思考后紛紛提出問題:“蝙蝠是一種動物,它怎么和雷達聯系起來了?”……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都予以鼓勵和贊賞,并將有價值的問題展示出來,師生共同釋疑,這大大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由淺入深,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使學生獲得對事物深刻的認識,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層含義,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教學李清照《夏日絕句》一詩,當學生讀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時,我問:“詩人為什么至今仍懷念項羽?”多數學生只能從字面意思上回答:“項羽打了敗仗,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英勇無畏,是個英雄,所以詩人懷念他。”……我適時講解詩作的歷史背景,學生很快領悟到詩人懷念項羽、贊美項羽無畏的精神,其實是有感于時事,借項羽抒發自己的滿腔愛國之情,諷刺當時的南宋統治者缺乏骨氣、軟弱無能、茍且偷生。學生對此詩的理解更深入,不只停留在對英雄的無限欽佩上,更上升到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層面。
探究交流,增強思維的批判性
我經常在課堂上適時拋出問題,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再組織學生小組交流,最后班內反饋。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仔細傾聽他人的發言,并在心里對他們的發言進行比較和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培養批判性思維。在帶領學生學習《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時,我引導學生討論“五粒豌豆誰活得更有價值”,許多學生表達了自己的不同見解,其中幾個學生互不認同,當場爭論起來。我便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仔細閱讀并思考,而后在班里進行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一番針鋒相對、唇槍舌劍,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生也達成共識:最后一粒豌豆在長滿青苔的窗縫間頑強生長,給生病的小女孩帶去無限樂趣和信心,活得更有價值。
拓展延伸,促進思維的靈活性
教師精心設計拓展延伸問題,不但能構建廣闊而開放的語文課堂,而且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教學《盤古開天地》一課時,當讀到盤古的身體化作大地上的萬物這一部分,我引導學生大膽發揮想象,說一說除了文中寫到的,盤古其他的身體部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盤古的牙齒化作了堅硬的大石頭。”“盤古的鼻孔化作了巨大的山洞。”……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想象中得到了鍛煉。此外,課堂中引領學生的思維由教材延伸向課外,由書本延伸向生活實踐,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一切有待教師的用心思考與巧妙引領。
課堂教學中,知識傳授與思維訓練并重,我們才能培養出知識與能力兼具的人才。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要找準教材中恰當的切入點,抓住一切良機,采取多樣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讓他們在寬松、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中不斷探尋。只有這樣,語文才能真正成為提升素養、增強能力、開啟智慧的學科。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