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波



音樂是一種令人愉悅的藝術。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如何激蕩起學生心中那美妙的樂音,讓每個孩子真正地走近音樂、熱愛音樂,感受幸福與快樂,是我們音樂教師的崇高使命。音樂代表的不僅僅是美育的提升,更是情感的升華、心靈的碰撞。我渴求讓音樂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一朵浪花,讓他們每個人都能感受生命中的幸福與快樂。
注重趣味引領,激發學習動力
讓音樂綻放它應有的光彩,讓學生快樂參與其中,是我不斷追求的理念和目標。音樂課堂上,學生只有興趣高昂,才能主動高效地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完成各項音樂活動,收獲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傳統音樂課堂學唱歌曲的方式是聽唱或模唱,這種教學方式會給學生帶來疲勞感,久而久之,最終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因此,在授課中,我積極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并引入教學中。例如,在學唱歌曲《do re mi》時,我會先導入相關電影片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緊接著講述電影中主人公瑪利亞和七個孩子之間發生的趣味故事,為下一步學習歌曲做好情景鋪設。這種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學唱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了解歌曲中的歌詞內容和旋律。
實踐證明,課堂教學效果與孩子們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有了興趣和參與度,才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提升學習效率。
調動多重感官,豐富情感體驗
音樂課堂的教學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這就需要音樂教師調動學生的眼、耳、腦、手、口等綜合感官,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他們進行快樂體驗。
進行節奏訓練時,我會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拍手,感知節拍的強弱規律。在聆聽音樂時,我會讓學生在聽唱的同時加入律動舞蹈,引導學生用身體語言來進行表現,使其理解歌曲傳達的情感。如在歌曲《閃爍的小星》中,為了讓一年級學生更好地體會音高概念,我帶領學生做身體律動練習,學生會根據音高變化,做出不同動作。音樂課堂中,多種感官的運用讓學生樂此不疲,對音樂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注重分層教學,貫徹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在學習音樂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策略,實施分層教學。教學中既要面向全體,又要考慮到各類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并要適時給予其幫助和指導,讓他們積極、自信地參與各種活動。
如在復習課上,我會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和反饋,對于音樂素質較強的學生,讓其給學生做示范演唱。這樣既發揮了榜樣示范作用,又能帶動其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度。而對于樂感較弱的學生,教師更要多加以關注,引導幫助他們有選擇性地進行學習,讓他們能夠將最簡單的音樂知識學會,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不斷給其“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使其循序漸進地提高音樂素養。
利用媒體資源,提升學習興趣
網絡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如何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整合教學,是音樂教師必備的音樂素質之一。網絡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拓寬了學生音樂學習的渠道,開闊了學生視野。生動形象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習內容變枯燥為形象。圖文視頻栩栩如生,更易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豐富了教學內容。
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如我在對學生聲音的合唱訓練中,運用多媒體,采用現場錄音回放方式,提高學生對聲音的直觀了解。在教師的指導和分析中,不斷修正聲音線條和圓潤音色,把抽象變形象,學生學得有趣,也就更加用心了。
關注學生發展,及時總結評價
教師在教學上需要不斷地反思總結,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在上音樂課時,我會針對每個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例如,采用語言鼓勵、肢體表達等鼓勵學生,給學生建立自信心,這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同時每一節音樂課后,我會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情感反應參與度,做好整理與回顧,對于好的教學方式,要及時總結教學心得,并和同學科教師取長補短,更好地開展音樂教學。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我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音樂的傳播者、快樂的傳遞者、幸福的創造者,讓音樂賜予學生神奇的力量,讓美妙的樂音在生命中流淌,蕩起心中最動聽的旋律。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