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寧 廖鵬飛 郭凌云 陳維斌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江西宜春 336000
血管運動性鼻炎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有關,若不及時治療,易導致患者出現鼻癢、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嚴重干擾患者的日常生活。藥物雖是目前臨床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的首選方案,但相關研究顯示,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顯著,需進行手術治療,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1]。下鼻甲消融術及鼻中隔矯正術是既往臨床常見術式,其雖起到不錯的效果,但由于未完整切斷鼻部的副交感神經,使得其對鼻黏膜高反應癥狀的改善效果不明顯[2]。高選擇性翼管神經分支切斷術是翼管神經切斷術的一種改良方法,相關研究已證實,其在表態性鼻炎中有一定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高選擇性翼管神經分支切斷術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在宜春市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60 例血管運動性鼻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18~54 歲,平均(41.38±4.20)歲;病程1~10年,平均(7.24±1.43)年;體重指數19~25 kg/m2,平均(22.47±1.36)kg/m2。觀察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18~55歲,平均(41.42±4.37)歲;病程1~10年,平均(7.25±1.41)年;體重指數19~25 kg/m2,平均(22.45±1.37)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宜春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4]內中、重度運動性鼻炎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血清特異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檢測、皮膚點刺試驗結果為陰性,總IgE 不升高;③患者術前規范用藥時間≥3 個月。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②經鼻內鏡、副鼻竇CT 檢查顯示存在其他鼻部疾病者;③存在精神疾病者;④患者未要求進行手術治療;⑤存在血液系統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8 h 禁食、禁水,進入手術室后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全麻。對照組患者采用下鼻甲消融術及鼻中隔矯正術治療:鼻內鏡下在患者左鼻側做一切口,將兩側黏骨膜分離后,切斷軟骨下緣及后緣部分,而后采用鼻中隔撐開器右推患者軟骨; 之后精細分離并切除鼻中隔偏曲的骨性部分,上述操作完成后復位軟骨和黏膜,切除下鼻甲后端,最后進行止血包扎,結束手術。觀察組患者采用高選擇性翼管神經分支切斷術:鼻內鏡下,先以剝離子切除中鼻甲中、下部位1/3,之后沿篩骨嵴向后分離黏膜、軟骨膜上,并將篩骨嵴切除以充分顯露蝶腭孔前緣;之后定位并打開翼管,選擇性切斷鼻腔外側壁支、上鼻甲支、咽支、鼻中隔支,上述操作完成,進行包扎,結束手術。所有患者均在術后進行為期12 個月的隨訪。
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疼痛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癥狀、體征評分:術前(T0)、術后1 個月(T1)、3 個月(T2)、6 個月(T3)及12 個月(T4)時,依據有關參考文獻中標準評估兩組癥狀、體征情況,該記分規則中癥狀包括噴嚏、流涕、鼻塞、鼻癢4 個方面,體征包含1 個方面,每個方面由輕至重均以1~3分表示,總分為各方面得分相加,共計2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癥狀、體征情況越差[5]。②疼痛情況:T0、T1、T2、T3、T4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該評分法采用一根長10 cm 的移動標尺,上刻10 個刻度,兩端分標0~10分代表無痛至劇烈疼痛,總分10 分,分值越高則患者疼痛感越強烈。③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眼干、淚液減少、硬腭麻木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多個時點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經過變量轉換為正態分布后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評分的時間、組間、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T0時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 時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高于T2,T2時的癥狀、體征評分高于T3,T3時的癥狀、體征評分高于T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T1、T2、T3、T4時觀察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癥狀、體征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癥狀、體征評分的比較(分,±s)
注 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與同組T0 時點比較,bP<0.05;與同組T1 時點比較,cP<0.05;與同組T2 時點比較,dP<0.05;與同組T3 時點比較,eP<0.05
觀察組對照組F 組間,P 組間F 時點,P 時點F 交互,P 交互30 30 13.12±1.24 13.09±1.22 10.43±0.42ab 11.65±0.45b 9.27±0.51abc 9.78±0.48bc 173.619,<0.001 1836.840,<0.001 11.125,0.001 8.45±0.38abcd 8.97±0.41bcd 6.21±0.71abcde 7.13±0.78bcde組別 例數 T0 T1 T2 T3 T4
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時間、組間、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T0時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0時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 高于T1,T1時兩組的VAS 評分高于T2,T2時兩組的VAS 評分高于T3,T3時兩組的VAS 評分高于T4時點,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T1、T2、T3、T4時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VA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VAS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與同組T0 時點比較,bP<0.05;與同組T1 時點比較,cP<0.05;與同組T2 時點比較,dP<0.05;與同組T3 時點比較,eP<0.05
觀察組對照組F 組間,P 組間F 時點,P 時點F 交互,P 交互30 30 7.12±1.23 7.08±1.31 5.31±0.32ab 5.79±0.30b 4.16±0.51abc 4.83±0.48bc 90.610,<0.001 1221.525,<0.001 2.691,0.032 3.23±0.38abcd 3.76±0.42bcd 1.38±1.25abcde 2.34±1.23bcde組別 例數 T0 T1 T2 T3 T4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手術作為臨床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常用的手段之一,在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不錯的效果,但由于目前臨床可供選擇的術式較多,且各有優缺點,以致臨床至今仍未尋到一種明確有效的術式。因而,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術式對改善患者預后的意義重大。
下鼻甲消融術和鼻中隔矯正術均是臨床常見的術式之一,其中下鼻甲消融術是通過切除下鼻甲黏膜下部分,改善患鼻腔通氣情況[7-8];而鼻中隔矯正術是針對鼻中隔偏曲的矯正手術,可避免鼻畸形,影響患者的面部美感[9]。而上述二者聯合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該術并未完整切斷鼻部的副交感神經,以致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顯著。翼管神經切斷術是一種切斷鼻部副交感神經的術式,其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的效果已得到臨床證實,相關研究也提示該術的并發癥較高,對患者也存在一定威脅[10-11]。高選擇性翼管神經分支切斷術是翼管神經切斷術的一種改良術式,其在血管運動性鼻炎患者中或有更好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癥狀、體征評分的時間、組間、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T0時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時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高于T2,T2時的癥狀、體征評分高于T3,T3時的癥狀、體征評分高于T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T1、T2、T3、T4時觀察組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時間、組間、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T0時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0時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高于T1,T1時兩組的VAS 評分高于T2,T2時兩組的VAS 評分高于T3,T3時兩組的VAS 評分高于T4時點,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T1、T2、T3、T4時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較于下鼻甲消融術及鼻中隔矯正術,高選擇性翼管神經分支切斷術在血管運動性鼻炎患者的效果較好,可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分析其原因在于,高選擇性翼管神經分支切斷術通過選擇性切斷翼管神經分支,對鼻部的副交感神經的支配作用進行阻斷,使鼻部血管處于收縮狀態,從而減輕了疼痛的傳導,并使得腺體的分泌量減少,進而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12-13]。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下鼻甲消融術及鼻中隔矯正術比較,高選擇性翼管神經分支切斷術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患者的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在于高選擇性翼管神經分支切斷術是在高清鼻內鏡下完成的,能完全暴露蝶腭孔及翼管的前口,精準徹底切斷翼管神經的鼻支及咽支,以及以蝶腭孔為圓心的周圍軟組織,從而極大地避免損傷周圍重要組織的損傷,進而降低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14-15]。
綜上所述,高選擇性翼管神經分支切斷術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改善癥狀、體征,緩解患者疼痛,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