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彬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第八小學 廣西北海 536100)
“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其是指將單一培訓延展至多元化、多主體加入的新式培訓。合作學習既可以是師生之間的合作,亦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合作。當然,后者的開展更廣泛,研究熱度也較高。小學體育課中,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具備較高的可行性,甚至因體育游戲的多變特性,使其能夠更好地與其他學科銜接。本文主要探討合作學習模式下,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形式,旨在以小學體育課為跳板,對外更好地推廣合作學習模式,為學生帶來更多有趣的體育課程。具體探討如下。
國內初等教育普遍采用班課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強調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相配合。以往在小學體育課上,多以教師為教學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僅作為體育學科相關理論的講授者,很少參與到師生合作學習中。一些教師甚至還會忽視師生合作學習環節的設計。因此,師生合作學習模式并未得到有效開展。
小學體育課主要采用讓學生做游戲的方式,培養其體育素養,因此,生生合作學習的機會較多。但一些鄉鎮學校,未能夠發掘生生合作學習模式的價值,如在體育游戲的設計環節,沒有根據學生之間的特質差異,個性化地組織生生合作學習,導致具體教學活動的開展仍舊存在不足。
在初等教育階段,學科之間的合作交流,一般集中于語文、數學、英語這類文化學科。這是因為從認識層面而言,一些文化課教師始終認為體育課的娛樂性質大過文化性質,無法滿足學科之間互相聯動、實現育人目標的基本訴求[1]。
合作學習模式下,不同教學資源能夠得到累積,不同教學主體能夠互相配合,使得教學場景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滿足不同個體的差異化學習需求,綜合提高課堂學習質量。
在小學體育課堂中,合作學習模式的提出,意味著更多角色的加入,教學活動得以多元化開展,最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小學體育課堂的高質量發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的趣味性。
新一輪課改強調,要糾正素質教育階段“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形式,擺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定位;在實際課堂中,以學生個體需求為主要服務對象,構建更加科學的素質教育。小學體育課堂構建以合作模式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恰是為了更好地調用教學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是響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這一教改目標的具體體現[2]。
在合作學習模式中,不論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抑或生生之間的配合、多學科之間的協作教育,均能夠起到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的教改目的,最終滿足實際的教學需要。
在合作學習模式中,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例如,在體育游戲中,學生的團結合作學習素養可以得到鍛煉等。
目前的小學體育課堂仍舊采用班課的學習模式,一來滿足體育游戲對人員數量的需要,二來緩解教育資源壓力。這種班課模式下,人員之間的合作搭配選擇性廣,教學更加靈活多變,能夠滿足不同主題下的體育教學需要,更有利于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3]。
小學體育課堂多以游戲為主要鍛煉形式。受體育活動的游戲性質影響,小學體育課堂自身附帶一定程度的合作屬性。將合作學習模式引入小學體育課堂,本身是一件具備一定契合度的教學創新工作[4]。
隨著現代教育觀念的不斷完善,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將成為必然發展趨勢。以體育學科為跳板,構建面向小學教育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為未來的教學改革打好基礎[5]。
從學校方面來說,要進一步健全合作學習制度,提高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站位。從制度層面來看,要幫助該教學模式更好地立足當下,推動合作學習模式成為未來學科之間教研活動開展的主要形式;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響應度,還要落實配套的考核制度[6]。
為了更好地以小學體育課為跳板,開展合作學習模式,校方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不斷地提高各學科教師,尤其是體育教師,開展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能力。關于培訓機制的建立,首先要確保其能夠周期性且常態化地開展,而不應將其作為“臨時工程”,打造臨時培訓機制。其次,關于培訓主體,要明確為一線基層教師。在培訓時,就要培養一線基層教師的合作學習認識。關于施教主體的確立,可以是外界權威專家,或上級學校在該領域的先進教學工作者。在培訓結束后,要對受培教師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其績效考評、職稱評定、人員晉升等參照標準相綁定,以此提高有關人員參加培訓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避免培訓工作流于形式[7]。
除了培訓以外,教師之間應主動分享合作學習的教育理念與經驗。學校方面應當構建“合作式教學”教研小組,加強該領域的教學研討工作。教研小組定期就教研成果與全校教師分享,推動合作學習模式的全面普及[8]。
隨著教研工作的逐漸深入開展,可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校際的主題教研活動。通過與其他學校教師圍繞合作學習模式,彼此之間互相分享教學心得體會,總結教學經驗,有利于校際間教研氛圍的進一步融洽,同時有利于更多先進教學經驗與觀點的涌進,幫助本校教職工求同存異,提升自身關于合作學習模式的學術見解。在校際教研活動中,各位老師還能夠借助此次機會,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這將有利于未來校際展開聯合教研行動,提高教研高度與廣度[9]。
形成學科之間的固定搭配十分重要,其能夠幫助合作學習模式更好地執行并推廣。當小學校園合作學習模式成為常態后,可探討其他學科搭配的可行性與具體執行方案,推動該教學模式開展。但在當前時期,由于合作學習模式的提出較晚,未能形成大量教學經驗。因此,可先根據既往的教學認知,嘗試固定的常見學科搭配。作為教改工作的“先行者”,總結合作學習模式的優秀經驗,有利于后續對該項教學改革工作的進一步完善[10]。本文撰寫視角是以小學體育課堂為例,構建與其他學科的合作學習模式,這里就具體做法進行探討。
(1)體育課堂與語文課堂的合作
體育教師需與語文教師在課前聯合備課,基于該學期教學大綱內容,探尋可合作的內容。兩位教師一同協商,思考合作方案,最后討論制定具體的授課流程,一同備課,共同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例如,體育老師可通過設計接力賽跑的方式,與語文學科的拼音學習配合,打造合作課堂。體育教師在課前進行分組,并隨機為每組學生發放提前打印好的印有字母的紙張(根據學習進度準備)。由學生自行分配字母,學生個體迅速判斷自己持有的字母在字母表中的先后順序,并依照這一順序決定接力賽跑順序。率先完成全程競跑要求的一組即為獲勝方。通過這種方式,將語文課堂中的教學知識點與體育游戲相結合,最終幫助學生既完成了體育鍛煉,同時也加深了對語文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2)體育課堂與數學課堂的合作
如上文所述,體育教師需在課前與數學教師做好同步備課工作,了解合作課堂的開展環節與流程,做好細節工作的優化,并一同參與實際教學工作。以數學加減法學習與體育游戲的結合為例,在10以內的加減法學習中,由體育教師聯合數學教師,隨機將班級學生兩兩分組。體育教師喊口令,如“5+3得?”,兩組同學聽到指令后,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有選擇地決定是否做出蛙跳動作。最終兩組中,蛙跳出列的總人數最接近指令組取勝。體育教師可擬定五局三勝、七局四勝等游戲規則,既鍛煉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力,同時也能夠很好地使學生強身健體,一舉兩得。
在合作教學模式中,教學工作者要將眼光放長遠,構建更加多元化的合作學習模式,如以學習素養為目標,構建合作學習課堂。同樣是以小學體育課程為例,教師可有選擇地根據學習素養要素,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例如,對小學生團隊合作學習素養的培養,就可以通過生生配合的方式,不依靠其他學科的介入,利用體育游戲,鍛煉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配合的能力,如組織接力賽、乒乓球雙打、羽毛球雙打等體育活動。若教師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通過師生互動合作的方式,利用體育游戲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在課前迅速講解幾點凌亂的體育游戲規則,由學生進行思考后,迅速自主成組,根據推理的體育游戲規則,直接演示游戲過程。最接近體育游戲規則者的一組判定為勝。在這種教師端發布任務、學生端自主思考且融入生生合作的學習模式下,充分調動學生對體育游戲規則的領悟能力,及團隊之間互相交流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同時更好地推動合作學習模式的發展[11-12]。
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學習質量和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具有積極意義。關于小學體育課開展合作學習模式的策略,首先要健全制度,其次要加強對一線教師的培訓,并鼓勵內部開展教研活動;在合作學習模式教學經驗積累不足的當下,建議學科之間彼此先嘗試固定搭配的方式總結經驗。教師也可基于學習素養的培養目標,打造全新的合作學習模式,推動該教學模式多元化開展。
小學體育課堂合作教學模式的開展,可以不必拘泥于戶外。學校可召集體育教師,進一步思考、構建適合室內且可與其他學科進行聯動的教學內容,以滿足雨天體育課堂合作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另外,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小學體育課堂合作教學模式的合作對象,不必拘泥于本校老師;可借助信息化平臺,無視地域問題,與其他地區的優秀教師進行“隔空”合作,更好地引進先進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