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哲
(湖北理工學院 湖北黃石 435003)
多模態識讀能力(multuliteracy)是“新倫敦小組”的11名西方語言學家于199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新倫敦首先提出的,該小組同時指出多模態識讀不僅有傳統的讀寫識讀能力,還現代信息網絡時代的技術識讀(technology literacy)和信息識讀(information literacy)等多種能力。還指出新媒介的超文本時代,從語言、視覺,聽覺、空間五個方面進行意義的構建模態,以更好地理解多媒介的傳遞的信息[1]。
Williamson(2005)解讀了“多模態”相關術語,強調多模態識讀能力是指學習者具備能在閱讀多種媒體和模態后能逐漸形成新信息的能力。我們國內學者對multiliteracy一詞的理解和翻譯是不統一的:胡壯麟(2007)將其譯為“多模態識讀能力”或者“多元識讀能力”;朱永生(2008)、張德祿(2014)譯為“多元讀寫能力”;韋琴紅(2009)、張義軍(2011)等人則譯為“多模態識讀能力”。這些術語翻譯都強調了在識讀過程中通過分析融合各種多模態信息符號系統,對新媒體承載的信息進行選擇、解釋、對比、理解及批判的能力。為了保持全文前后一致和敘述方便,本文使用“多模態識讀能力”的翻譯[2]。
“新倫敦小組”建議,學校課堂教育需改變現有的語篇,側重于對多元文化的多模態語篇的設計,以此培養學生多元的讀寫能力[3]。國外學者對多模態識讀領域的關注較早,很多學者對多模態識讀能力的理論框架、應用、培養模式、差異和因素等問題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分析。Kress(1996)對多模態識讀能力的理論進行較為深入的闡述,并指出社會、經濟、交流、技術四大因素相互作用產生了新的讀寫能力[4]。Jewitt 和 Kress(2003)用一系列實例分析了在多模態環境下如何培養多模態識讀能力。Healy(2004)提出多模態識讀的四步課堂教學模型,并基于此教學模式,教師在訓練學生閱讀多模態信息過程中增強他們對多模態的敏銳性及識讀能力。此外,Kress 等(2004)了探究了課堂上多種模態的互動和相互作用。Lemke(2009)分析了科技語篇、超文本的多模態特征,并提出了自己對新媒體時代的讀寫教育的新觀點。
作者通過CNKI檢索發現,目前我國關于多模態識讀能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模態理論層面的探討和教學中多模態能力培養方面的實證研究[5]。
我國關于多模態識讀能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模式的探析,多模態的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多模態識讀能力在英語教育教學中的啟示以及在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探討幾大方面[6]。
胡壯麟(2007)較早引進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指出了多模態識讀是由文化識讀和技術識讀組成,并從社會符號學中的多模態化的具體問題入手,如計算機符號學、多模態符號設計、話語參與者與環境相互作用等,探討了如何在建構語篇中實現連貫以及多模態識讀能力。朱永生(2007)也較早關注了多模態識讀能力的含義,并梳理了國外關于提高多模態識讀能力的有效策略的相關研究。李冬梅(2008)認為,我國英語教學主要關注重視英語文字的輸入,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及讀寫多模態信息能力的培養,英語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多模態意識,使學生能夠融入并適應多樣化的社會發展趨勢。張德祿(2009)引用多模態話語理論深入研究了外語教學中的相關問題。葛俊麗和羅曉燕(2010)從不同視角闡述和評價了多模態識讀教學法,并討論了這一新的識讀教學法對英語教學的啟示意義。韋琴紅(2010)結合超文本化教學和多模態識讀兩個方面,探討培養大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的模式。王惠萍(2010)突出了英語閱讀教學中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并結合多模態語篇資源討論學生如何培養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6]。楊渝和丁年青(2011)研究了多模態教學法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作用。徐立紅(2012)參照新倫敦小組多模態識讀培養方式,分析多模態識讀能力的多維性,探討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模式[7]。張德祿和丁肇芬(2013)應用多模態體裁理論和多模態讀寫能力理論,根據教學法及教學步驟對教學模態選擇的制約,設計出多模態讀寫能力培養模式框架。錢秀金(2013)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多模態讀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并就多模態未來研究方向給予建議。劉學斌(2015)借助于多模態識讀能力理論對現代教學模式進行分析[8]。李茜和戴瑞(2019)應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分析在教學中有效運用多模態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提高學生的識讀能力。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初高中英語教師側重于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多模態能力培養(孟婷2018;林麗娟 2020;高于;蘇偉偉2021)[9]。
作者以多模態識讀能力為關鍵詞在CNKI進行檢索發現,關于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方面的實證研究多集中在近些年。通過多模態語篇分析、話語分析、看圖作文寫作及閱讀教學過程中研究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的培養等問題[10],例如:張征(2011,2013)在其研究中,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通過定性及定量研究方法,通過課堂實證研究了解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的現狀,探討在多模態PPT演示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學習變化情況,嘗試建構多模態話語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多模態識讀能力的培養方式。張義君(2011)通過定量研究對北京某高校英語專業高低年級學生的多模態識讀能力的運用情況進行考察,研究發現雖然高年級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的運用能力好于低年級學生,但高、低年級學生在多模態識讀批評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文章討論并分析了如何幫助學生對文本超文本的批判性識讀并增強其多模態識讀意識和能力。張義君(2012)通過建構多模態識讀能力的理論框架,并提出如何利用此框架培養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11]。宋慶偉(2013)以多模態話語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某高校非英語專業大一實驗班和控制班分別進行多元立體話的授課方式和傳統講解的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通過比對多模態讀寫能力教學和傳統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效果,提出大學英語教學要重視起多模態讀寫能力的培養問題,必須自覺轉變傳統的大學英語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12]。張德祿和劉睿(2014)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來檢驗其提出的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模式的應用價值。劉?。?015)基于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多模態識讀能力教學模式,并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來評估這一模式的應用價值。張燕(2018)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進行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來檢測多模態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對于通過各種感官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提高學習效率的實用意義。蔣海燕(2019)探討了基于學生的學習風格的多元化開展的多模態識讀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多模態識讀能力,并且通過課例形式展示了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特點開展多模態識讀教學。孫玉鳳、林大津和孫清玲(2020)通過教學實踐中融合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在外語語言學習和意義建構過程中,發現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提高學習者多模態信息獲取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增強他們外語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13]。除此之外,一些學者也就多模態識讀是否適合國內學生的外語學習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例如,朱靜(2016)側重于PPT的呈現和設計分析。李麗娜(2016)鄭鑫(2017)探究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培養中學生的多模態識讀能力張歡雨(2016)吳丹(2018)許燕芳(2018)側重于探討基于多模態識讀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師模式探究[14]。
綜觀以上可以看出,我國對于多模態理論雖引進的較晚,但不可否認,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多模態識讀能力,也產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探析和實證研究。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學生的多模態讀寫能力較為薄弱,教師應加強學生多模態讀寫能力的培養。胡壯麟(2007),朱永生(2008)指出:不僅重視學生的讀寫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多模態識讀能力。相信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會重視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的培養[15]。
科技的飛速發展及網絡多媒體的更換,傳統讀寫方式已經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越來越關注培養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胡壯麟(2007)認為多模態教學法改革了傳統的以語言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可以識讀語篇信息,也為學生提供一個解釋符號和圖像并利用網絡等技術工具進行高效學習和與社會團體互動的環境[16]。
筆者認為應該從學校的評、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三個方面來提升大學生的多模態識讀能力,達到數字化時代下培養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標。
現代教育技術為課堂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英語授課工具也呈現多樣化,我們可以利用PPT、音視頻、網絡或者語言實驗室等進行授課。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升個人現代教育水平和能力。教師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的熟練掌握有利于課堂上的資源整合,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多樣的模態文本,多模態信息,這樣在提升學生能力的同時,教師也在新的教學模式下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氛圍,為有效的師生交流和學生提升自己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17]。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行動上真正重視起多模態讀寫能力的理念,一方面不斷提升個人的現在教育水平和多模態讀寫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合理有效的理論框架和多模態教具加大學生在讀寫方面的訓練。
近年來,隨著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英語的教學也呈現出新的形態和形式。線上線下混合授課成為常態。但目前大部分大學英語課堂中還沒有完全摒棄傳統填鴨式教學,而且很多大學英語課堂以四六級考試為導向,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不停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教學注重單一的只是課本講解模式。如果英語語言教學只關注文字讀寫而忽視其它模態,這樣不僅不能很好地提升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也沒有利用好信息技術與各種教學平臺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帶來的機遇。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教與學之間應該是多模態的有效互動[18]。教師除了有意識地利用自己的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外;還應充分利用在線課程,教材配套的網絡資源,以及多媒體手段進行多模態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有多模態的意識,還可以通過任務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潛能,并能夠讓學生學會運用網絡資源或者互聯網技術進行收集整理信息,讓大學英語教學更加直觀、生動。同時,這種多模態文化意識也有利于學生透過語言了解多元文化。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培養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克服只關注語言文字本身的語意講解模式的缺點和不足,注重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個性化、協作化以及超文本化,并逐步增強其對非文字模態的敏感性和多模態識讀意識。
毋庸置疑,在英語教學中,無論是放在首位的側重讀寫還是近些年也重視的聽說能力培養,都離不開大量的實踐操練。正如張德祿(2009)認為外語教學的不但是知識的灌輸,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知識、技能和整體素質的綜合。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除了文字模態以外,還有各種身體語言,聲音模態,網絡資源等多模態資源。教師可進行小組活動,例如,以新未來大學英語教材為例,學生除了可以進行單元主題相關的聽力對話進行練習、語篇進行配樂朗誦外,還有小組劇本表演,也有跟單元主題相關的項目實踐。而這一系列的課上課下實踐都有助于培養學生在綜合使用語言、圖像、動作、顏色、音樂等書面語篇之外的形式資源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來了解本單元主題文化的同時,又可引導學生對文本、語境、文化等進行反思[19]。所以,大學英語教師應改變傳統只注重課本文字的講解,重視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育資源,例如大學生自主學習網站,以及課堂教學過程中PPT等多媒體手段結合進行多模態復合式教學,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符號識讀、文本識讀、語境識讀和批判性的識讀能力。
除了教師教學層面。學校也應該改革傳統的教學評估模式,單一的應試試卷不能全面的評估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評估應注重過程化,加大形成性評價的比重,并重視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每個階段。例如除了重視教師教學中通過文字、聲音、視頻及多媒體工具進行多模態教學之外,還應該關注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課堂參與情況,網絡學習情況,小組展示等可以體現學生多模態學習方式的多元化評估模式[20]。而從學生層面,一方面學生應該基于自我學習模式進行反思,轉變傳統的單一模態學習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來獲取多模態信息,例如,電子報刊,學習網站,網絡仿真學習環境,MOOC等網絡課程進行多模態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學生應該重視學習產出,結合課堂課下的小組活動或者實踐來檢測自身是否能夠將所學多模態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21]。總之,教師教學,學校評估及學生的多模態自主學習三者充分結合才能有效的構建多模態讀寫的英語教學,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也才能提升學生多模態識讀能力。
時代發展的需要,英語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語言能力的培養,更應重視學生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思辨能力缺乏,多模態識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也將是學生逐漸學會進行思辨的過程,并有助于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不同文化識讀比較能力。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結合當下教育教學的新目標和新特點,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及協同多種教學工具來培養學習者的多模態識讀能力,改善其識讀態度并豐富其識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