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嬌
(重慶師范大學附屬城口實驗中學校 重慶 405900)
地理作為高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學生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而且對學生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日常學習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的激發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中地理的教學實踐也面臨新的要求。傳統的單一“灌輸式”教學已經不再適應當前地理教學的要求,而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已經進入大眾的視野,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地將課堂與學生實踐相結合,進而加深學生對于知識層面的認識[1]。
實踐活動教學是指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安排中,圍繞課堂內的學生開展具有特殊的教育性、創造性和良好的實踐性的教育活動,目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同時幫助他們去開發自身的思維,培養他們主動思考、樂于實踐的精神。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所體現的探索心和創造力,就是他們對于活動教學的整體反饋。而這種正確的反饋也促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提升了個人素質,對他們的全面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這也是實踐活動教學對于傳統教學而言的特殊意義。開展特色的地理實踐活動教學,則是將地理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能作為教學內容,再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將地理知識中傳統意義上的難點和抽象的知識點以活動的形式展開講解。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精確的目標設計、課程安排,學生能夠在好奇心和個人意識的影響下,主動地參與到課程中來,進而培養他們大膽創新、主動探索的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2]。這一過程也能幫助學生掌握好相關的地理知識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素養以及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同時,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轉變思想,將傳統的以教師為課堂中心逐步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最終形成一種以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地理活動教學在形式上也具有特點,表現為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由于地理活動教學開展的場所和條件不同,其不僅可以是傳統的課內活動安排,同時也可以設置于課外。而課堂內的活動多是對于資料的分析和圖例的識別,以及學生的繪圖等。但是,課外的活動則偏向于自主觀測、地點參觀、訪問考察等形式。根據以上活動內容的不同,也可以將地理學科的主要思想分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部分。這兩者之間也是相互促進、互相包含的。所以,對于日常的地理活動開展,教師要發揮好它們的優勢,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3]。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在高中階段教學中,教師愈加關注學生的綜合性發展。但不少地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以及成績考評制度的影響,仍舊將地理看作“副科”。教師在思想上不重視地理教學,常忽視地理教學的創新和發展,導致地理課堂教學仍舊沿用傳統的說教模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除此以外,地理學科具有文理交叉的特點,有較高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需要學生運用更加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理論知識,進而進行實踐運用。然而,縱觀一線地理課堂,盡管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但是依舊忽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生在自主學習地理知識時,仍舊運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重記憶、輕理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倍功半,打擊了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對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重新審視地理學科,關注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輔助學生優化學習策略。
地理學科內容包羅萬象,學生在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時,需要把握知識間的連貫性,全面有序地思考和分析。但是,在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忽視引導學生理解地理概念,仍舊以知識教育為單一目標,且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在單一教學目標引導下,地理教師忽視對學生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知識面較窄,且思維較為淺顯,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的落實,促使教師重視優化教學目標,關注學生日益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進而構建綜合性課堂,促進學生的多維度發展。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有效地轉變了地理學習中學生過度依賴教師鞭策和引導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吸收知識并實踐運用。以往,學生被動地學習地理知識,學習效率低下,且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首先,以教師為中心的地理課堂壓縮了學生自主實踐的空間,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更多是被動跟隨教師學習,缺乏地理學習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其次,學生在枯燥的地理課堂中容易昏昏欲睡,導致課堂學習中知識要點記憶不全,課余缺乏補救意識,往往寄希望于教師帶領自己進行系統性的復習,缺乏自主思考和批判性學習的意識。最后,地理學科內容與生活現象息息相關,需要學生發揮主動性,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抽象知識。但是,部分學生往往只有三分鐘熱度,在解析抽象知識出錯時往往會選擇放棄,難以提升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由此可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合理調整,既要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又要開發學生的綜合潛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實現自身的綜合發展。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規律方面,同時,日常都是在自我意識的引導下,結合自身的認知展開活動。所以,要增強地理實踐活動的吸引力。教師要做的是將地理實踐活動與實際的課堂內容進行深度融合,同時兼顧與學生實際的聯系。從意識上,要明確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以及補充,對于學生的教育意義有著重要的開拓作用。而學生日后在地理學科上的發展和進步也是與實踐活動的開展相聯系的。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它具備良好的實用性和挑戰性。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要遵循這一原則,設計時主動地將實踐與課本知識相聯系,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差異,根據學生的能力聯系課本知識以及活動安排去進行實踐活動的規劃,充分地保證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能夠得到激發,從而推動活動的有效開展以及效率的提高。另外,教師在必要時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吸收相應的知識點,而且還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學生在地理學習上擁有信心。
學生是在不斷發展的,并且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倘若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僅依賴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不但會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造成時空條件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對學生的思考與探究產生消極影響。這對學生地理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念、區域認知能力以及地理實踐力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發展,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要加強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延伸,并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延伸、拓展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這一課時,教師除了在課堂中向學生滲透與普及人類面臨的主要的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與酸雨等之外,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的形式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成因、治理與預防方法展開實踐探究,以此來更好地鞏固與強化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的運用也會更加靈活與多元,進而實現地理實踐力的進一步發展。
教育要以人為本,結合學生特點來說,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所以,在整個教學安排中,都要充分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作用,地理實踐活動也不能違背這一準則。在實踐活動的安排中,教師要圍繞學生的特點展開活動的設計,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得到發揮。與此同時,地理作為一門涉獵廣泛、內容抽象、知識豐富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時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除了考慮到學生參與的程度和可操作性,還需要考慮到整個活動的趣味性和可探究性。教師要從多個方面提升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的完成度,在活動開展時多鼓勵學生去進行自我為主的活動探究,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和知識學習,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肯定活動舉辦的價值,進而才能夠對于整個地理學科的知識產生豐富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教師不僅要重視創新教學方式,而且還要帶領學生進行知識整合,進而使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對問題進行全方位解析。在以往教學中,教師常用習題練習的方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解析問題,催動學生聯合新舊知識,形成更加完善的地理概念。但是,習題練習的方式過于枯燥和單調,過量地進行書面練習往往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學生往往運用新習得的知識對問題進行解析,忽略了較為模糊的知識,難以有效地感知知識間的聯系。鑒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已有知識為固定點,吸納和同化新概念,把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腦海中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框架。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進行學科知識融合,通過構建融合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既讓學生感知學科之間的聯系,又幫助學生把握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對地理概念形成更加全面的認知。以“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為例,教師在講解地理知識時,可以適當推動各學科融合,促使學生憑借已有知識,快速解析和理解新知,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又促使學生在融合課堂中感知學科之間的聯系,提升知識探究積極性。例如,在解析正午太陽高度時,教師可以突破以往概念教學的方式,從數學學科中已知桿長與影長求太陽高度角的計算題型著手,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已知和熟悉的知識,理解正午太陽高度這一抽象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不同學科知識,構建融合課堂,促使學生調動已有認識,同化新概念,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抽象地理知識。這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時效性,又能促使學生對地理抽象概念形成更全面的認知。
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只能滿足孩子們的部分學習需求,無法滿足關于戶外實踐探索的需求,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豐富教學形式,進一步提高地理實踐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最為有效的教學途徑與方法是組織與開展地理實踐教學活動。這不僅能夠有效地改善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中所存在的教學內容淺薄、陳舊之類的問題,而且還有助于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與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地理教學過程中,就要結合地理教學的內容與特點,設計不同類型的地理實踐教學活動,更好地滿足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在教學“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的影響”一課時,教師就可結合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組織學生進行地理實驗類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相關的教學模型進行實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交通運輸對聚落形態,對商業網點密度、位置以及興衰的影響,并在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率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在教學“人口的變化”一課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考察類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收集與整理近五年來本地區與城市的人口變化數據,并結合當地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分析導致人口出現變化的原因。這不僅能夠有效地豐富與充實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而且學生也能夠在此過程中更好地了解與掌握本地區的發展情況,在鍛煉其地理實踐力的同時養成良好的人地協調觀。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不但有助于提升與強化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以及地理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同樣具有極為現實的促進作用。因此,新時期,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加強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重要性,與時俱進地更新與轉變自身的教學思維與方式,以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發展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為教學重點,開發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豐富與充實學生的地理學習體驗感與成就感,確保學生通過多樣化的高中地理教學方式,實現地理實踐力與地理綜合素質的發展,促使學生通過高中地理教學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