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麗
(大慶市登峰學校 黑龍江大慶 163000)
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深度學習主要是幫助學生們正確地認識自己,讓他們在生活以及學習之中去發現日常中的英語知識,并且進行深度的思考,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初中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適當引導,讓學生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然后根據自身的個性,開展個性化的教育,讓學生們在不斷思考以及改進之中優化自身。同時,教師還需要對當前應試化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滿足現代化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促進學生們思維、能力、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深度學習在英語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受到關注,其概念界定逐步明確。綜合分析相關專家、學者在初中英語深度學習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成果可知,學界普遍認為初中英語深度學習是深度學習的學科化,它要求學生以學科核心內容為載體開展學習活動,并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核心知識、把握內容本質、明確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構建英語認知體系、學會英語方法。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加各項學習活動,教師發揮引導作用,輔助學生完成學生任務。基于深度學習構建初中英語課堂時,教師需合理地布置學習任務、科學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新舊知識間的矛盾,將學生探索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充分激發出來。為了給學生提供思維發展空間,教師應有效啟發引導學生,并實現高效的教學留白。學生應在英語深度學習中保持深度參與、主動參與狀態,基于已有知識積累與經驗積累努力接受新知,將自己的認知經驗和能力轉化為學習的生長點,通過不斷地理解、應用、批判以及反思,對相關英語知識進行內化與遷移、深度加工,繼而提升英語知識學習的實踐感和體驗感[1]。
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想要實現初中英語的深度學習,那么就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形式進行創新,為學生們拓寬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渠道。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還需要與英語科學特點、學生學情、學生心理等內容進行結合,充分借助多樣化的教學工具,以及教學方法,來完善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們透過表面的英語知識來了解其背后隱含的實際意義。
深度學習與雙減政策實際要求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英語學習價值觀。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水平,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這意味著學生們在教學活動之中占有更多的主動權,擺脫了傳統被動式學習的狀態。在學生自我發展的過程中,他們能夠逐漸找到自身的缺點,并不斷地進行改正,最終發現英語知識的內容,認識到英語學科的價值,這對于學生們的終身英語學習奠定了基礎。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教師與學生們的互動相對較少,學生們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知識的狀態,因此,整個英語教學課堂氛圍存在著一種死氣沉沉的感覺。但是,在深度學習以及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加強與學生們的互動,時刻了解學生們的學習狀態,改變學生們不良的學習狀態,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求解以及思考,實現師生、生生思維上的碰撞,重新煥發英語課堂的活力與生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2]。
不少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教師講得興高采烈,學生聽得索然無味,甚至神游天外。此類現象在初中英語課堂上尤為常見,令很多教師頭痛不已。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從主客觀兩個層面追溯原因。從主觀層面來看,多數初中生并不希望教師在課堂上單純地講授英語知識,對灌輸式教學較為抵觸,一旦教師忽視學生主體地位與學習體驗,過度采用灌輸式教學他們難免產生消極情緒,難以進度深度學習。從客觀層面來看,現階段,初中英語知識相對復雜、抽象,且具有很強的體系性,一旦學生未能掌握某個知識點,就影響對后續知識的學習,及其對前后知識點的綜合性應用,因此,初中英語本身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深度學習的缺乏。因此,教師在基于深度學習構建初中英語課堂時,既要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促使他們始終發揮主體作用,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也要重視知識的連續性,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完善知識結構。
深度學習主要是借助理解、探究、掌握、應用知識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與高階思維。作為初中英語教師,要在深度理解英語教材的基礎上,對知識背后所蘊含的英語方法和英語思想進行挖掘,從而能夠在具體學習內容或者知識中聚焦關鍵能力與高階思維。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需要在制定教學目標之前分析學情,在完成教學目標設計之后,開始設計導學案、布置預習任務、選擇教學方法。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應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服務于學生對關鍵知識的學習。此外,教師還需在課前做好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以便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探討英語問題、探究英語知識。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還要注重英語思想方法滲透與知識教授過程的有機融合,避免將學生拖入“低效率題海戰術”之中;要明確在探究新知中滲透、在復習導入中回顧、在解題練習中貫通、在小結中概括的教學實施原則。在布置課前預習任務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對目標知識點進行定位與預判,促使其清晰預習目標,為其開展學習反思活動做好鋪墊[3]。
(1)告知學生學習目標
在正式開始授課之前,教師應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幫助他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方向,為接下來的深度學習活動做好思想準備。一般而言,教師需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明確自己應該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如何應用等問題,促使學生明確本節課所涉及的重點內容,從而促使其有目的地、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能夠在教師啟發下深入探究、獨立思考。
(2)回顧先期知識
英語知識學習是一個連續過程,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探究新英語知識符合學生學習規律,因此,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引導他們做好知識做鋪墊。也就是說,學習是一個持續性發展的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時,應引導他們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一方面,教師要明確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系,在學生的生長點上建立新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已有知識經驗作為內容載體開展深度學習,逐步掌握目標知識點、英語思想、英語方法。在新知識導入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先期知識,有助于學生深化知識經驗,實現對知識的二次消化理解。在學生回顧先期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結,并對知識經驗中所蘊含的英語思想與方法進行探究,清晰它們的由來與應用,逐步實現深度學習效果。
(3)創設情境導入問題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重視新知識導入模式的創新設計,在這一環節激發學生分析問題、探究英語方法的欲望和興趣,引導他們構建積極的學習狀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興趣,促使他們在解題、總結英語方法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思維活躍、主動學習,借由深度學習、高效學習幫助學生擺脫“題海戰術”。
科學有效的課后總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對所掌握的英語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與總結,進而為學生構建起系統的知識架構提供堅實的保障。因此,深度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教師對課后總結環節進行精心安排,將所教授過的英語知識進行整體的梳理,并且鼓勵學生展開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回憶與反思,思考自己在哪些環節存在不足之處,然后再向同學或者是教師進行請教,以此來全面提升深度學習實效性[4]。
以往的初中英語教師在構建有效課堂時,通常會從教學手段的選用上入手,借助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質量。然而,教師需要認識到教材作為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關鍵,同時也是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根基。教師只有加強對教材的宏觀把握,才能夠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時做到有的放矢,科學合理地選用最佳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對于初中英語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而言,更是如此。初中英語教師必須要對教材進行精準把握與解讀,注重對教材本質的挖掘,才能夠有序地開展授課工作。首先,初中英語教師需要對教材的特點做到全面把握,如教材各個單元的主題是什么,這些單元主題之間存在哪些聯系,在整個教材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等。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進而為推動學生對英語知識展開深度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初中英語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探究任務進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活動,促使學生能夠對各單元知識建立起完整的架構,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最后,初中英語教師還需要提升自身對學生實際學情的掌握程度,了解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應該掌握的知識內容以及需要具備的能力等。比如,在unit8這一單元中,教師要對教學任務做到整體把握,要求學生對不同服飾、鞋子的名稱進行學習,并且了解這些服裝的質地、材料以及顏色等。教師要從整體入手對教材中的關鍵點做到精準把握,并以此為指導對單元主題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逐步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
深度學習本質上就是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進而自主構建知識框架的過程。初中英語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時,需要從整體入手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并且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與創新,讓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對英語知識進行學習與探究。比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切實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所需要掌握的英語單詞、短句以及語法等知識進行和諧統一,以此來幫助學生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開展scarf教學時,如果沿用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需要向學生進行該單詞音、形、義等知識的灌輸,學生則是進行強行記憶,這對于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設計,在課前導入環節,為學生展示一個包裝袋,告訴學生Yesterday,I wentshopping.Guess what I bought.學生會猜出多種可能,當學生猜出是scarf時,然后,教師拿出來,Yes,it is a scarf.Do youknow what its material?然后,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感覺一下是什么材質的圍巾,引導學生說出It is made of silk/cotton/…然后,教師再把圍巾圍在脖子上,問學生Does it match my coat?教師通過對該情境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提高scarf的學習的直觀性,也由此而拓展了圍巾的質地、與衣服的搭配等,而這都是這個單元的重點。可見,教師只有立足單元整體、設計整體活動,開放課堂模式,才能順利開展深度學習[5]。
傳統的英語教學,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嚴重,課堂文化氛圍缺失,英語教學局限于教室、固定在教室里,教學評價也以知識掌握多少、是否牢固的應試教育的層面。學生缺乏語言實踐的機會,是造成“啞巴英語”的主要原因。為此,在深度學習背景下,教師應加大語言訓練力度,提高語言能力。這也是深度學習的主要目的。注重語言實踐能力的提高,是深度學習的宗旨,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說英語、用英語成為習慣,如教師采用問題教學,通過問和答,增加語言實踐量,也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問題意識;開展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如教學Shopping后,鼓勵學生走進商場,運用課堂所學進行購物等,在“做”中發展語言能力。
通過對上述內容的總結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想要在雙減背景下,開展初中英語深度教學對策,那么,在教學階段,教師需要將學生們的學情以及實際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對課堂導入、問題設置、教學模式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行優化以及創新,引導學生們正確認識英語的本質,構建完整的英語知識體系,并且讓學生們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舉一反三能力,以及英語邏輯思維,進而促進其終身英語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