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干明
(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第一小學 江西景德鎮 333400)
現如今,在中小學階段全面開展勞動教育是必要的。為了提高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水平,教師應根據中小學學生學習特點,全面融入立德樹人理念,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根本,全面地進行課程設計,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積極性,促使學生養成良好勞動習慣,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自古以來,勞動均是推動人類發展的重要渠道。但受到以往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中小學勞動教育并未受到學校、家庭甚至是社會的廣泛重視。因此,勞動教育處于相對邊緣的地位,也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學生。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育工作需更為細致和用心,側重強調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勞動教育是提高學生勞力和智力水平的有效渠道。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相關的勞動知識,同時還可提高自身的勞動與實踐技能,形成更為理想的學習習慣和勞動態度。可以說,從個人衛生到環境保護,生活中各處的勞動鍛煉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還可讓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自主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讓其形成主動探索的意識,并在持續探索和積累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碰撞和提高,不斷優化思維的創新性,主動參與實踐活動[1]。
當前,我國社會的經濟水平持續提高,中小學需針對處于發展階段的學生開展自立意識和能力方面的培養,不但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高度相關,同時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的發展。從生活角度來講,勞動教育可輔助學生形成獨立的生活習慣,如自主打掃和整理房間,提高個人衛生水平,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等,這樣能夠促使學生逐漸形成更高水平的獨立能力。從學習方面來講,勞動教育能夠推動學生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和技巧,拓寬視野,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今天的學生承載著明天的希望,擔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然而,家長對孩子的寵愛之風日益盛行。“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學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們農村也屢見不鮮。如此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警覺。而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講,自立可作為學生步入社會,實現個人成長的必要渠道。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學生可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意識到自己未來需通過實踐創造財富,為自己、為家庭和為國家負責,因此可形成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最終成為具有良好心理品質,能夠為祖國和社會的經濟發展不懈努力的新青年[2]。
人類的發展與勞動高度相關,勞動不但能夠調節人的身心健康,同時還可促進情感交流,形成更為和諧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建立可在青少年心理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學生在學校相互合作,共同參與勞動,能夠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同時也可通過密切溝通與合作讓學生掌握與人相處、交流表達的技巧,建立和諧的溝通與協作關系,在班級內營造友愛的氛圍。此外,通過開展勞動,學生也能夠體會到父母生活和工作的辛勞,從而主動關心和體諒父母,承擔必要的家庭責任,形成更為和諧的家庭關系。最后,中小學生所需承擔的學習和升學壓力較大,提高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頻率,能夠運動其身體,使學生放松身心,舒緩壓力,形成更為積極的情緒狀態,以飽滿的熱情再次投入到學習當中。
當前,部分中小學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認識不夠深刻和正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將勞動教育的目標限定為輔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因此勞動課程也稱為勞動技術課,單純強調學生掌握操作技能。只要開展勞動課程,就帶領學生到實踐基地干活。第二,將勞動課程的目標與勞動目標混淆。通過可見的物質成果衡量勞動教育的效果。因此,各學校均想辦法開辟基地實施種植和養殖等活動,并以產量作為衡量勞動教育的標準[3]。
勞動教育課程與勞動技術課程存在差異。第一,勞動教育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自身的勞動素養,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勞動技術課程的目標是輔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可見,勞動教育課程的目標比技術課程更為宏大。第二,勞動教育課程也與勞動不同,教育性可作為勞動教育課程的本質。勞動課程的目標首先在于教育人,而勞動目標僅是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以勞動產出作為衡量的依據。顯然,勞動教育課程更傾向于突出對學生的教育和教化功能,勞動只是以產出作為目標,二者概念不同。從根本上講,強調教育性的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形成更高水平的勞動素養,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品德、智力、體力和審美等能力的提升。總體來講,勞動教育課程的目標為立德樹人。
目前,部分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課程形式相對單一,僅將課程目標設置為勞動教育,圍繞課表中制定的課程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普遍反映出校內外實踐活動設置不足、對學科知識與勞動教育融合度不高等問題。部分學校在實施新型勞動教育課程期間,其組織形式的創新性和靈活性不足,仍然認為勞動教育僅通過勞動技能課程便可完成,因此課程內容與實踐銜接性不足,對學生勞動價值觀念的培養效果欠佳,導致勞動教育課程的覆蓋面和完成效果均不夠理想。
若想改變上述課程組織方面的問題,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則需打破原本單一的課程組織形式,形成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等特征的課程體系,全面融合學科的專業內容,突出勞動實踐的綜合性特征,如通過挖掘小學語文、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的內涵作為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的補充,提高勞動課程的完善程度。除了將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程,對學生提供教育和引導外,學校還可利用不同的實踐渠道,將實驗、職業體驗、社會服務等多種形式納入勞動教育活動中,形成校內外結合、課內外融合的綜合性勞動教育形式。勞動教育課程的形式由以往的單一走向多元,更能夠迎合新時期勞動教育的要求,也可作為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念,促進其知識與技能同步發展的重要渠道[4]。
(1)對勞動項目和形式進行設計
中小學在開展勞動教育課程時,需依據指導綱要的要求以及具體的教學情況,形成初步的勞動教育課程清單以及針對不同學段的教育要求,同時要結合學生的勞動能力水平,依據學年教育目標設計相應的勞動項目展示方法,構建感知、設計和展示的系統勞動教育模式。指導綱要中對勞動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參與家居清潔、制作家常餐等。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完成家居清潔、收納整理、制作家常餐時,可鼓勵學生依據自身的生活實際進行個性化設計。如“營養早餐我來做”課程中,學生可自主選擇早餐的形式及制作方法。如上傳制作的照片或視頻,并開展成果匯報展示。
在開展社會公益勞動時,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實踐地點、路線和行動方案等。教師還可鼓勵家長參與,如邀請縫紉技術較高的家長帶領學生開展手工培訓,也可讓學生到父母單位體驗等。這樣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產生更高的興趣,同時也可讓家長和學生均感到勞動的價值,形成自豪感。學生參與作業設計過程時會更加積極,同時也利于學生認真地完成勞動項目,從而提高勞動教育質量。
(2)對勞動目標和作業進行設計
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需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勞動目標和作業的設計工作,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確掌握實踐的內容和方法,轉變以往參與實踐的淡薄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在開展實踐活動期間,教師須帶領學生精心設置活動內容,具體規劃實現目標和過程。教師需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將確定活動目標的權力交還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潛能,發揮思維能力,提高實踐活動的自由度和靈活性。
如在組織植樹活動時,部分學生可將“體驗種植活動”作為目標,部分學生將“長期種植、種好樹”作為目標,而部分學生則將“深度了解種植規律”作為活動目標。教師需結合基礎目標鼓勵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設計,并認真聆聽學生的意愿,鼓勵其大膽和快樂地進行交流。學生所設置的目標可能與教師的設想有所背離,參差不齊,但這些均能夠體現出學生的真實心理需求,也是學生渴望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的成果。
教師需對實踐作業環節格外重視。該環節不但可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效果進行檢驗,同時也可有效促進學生參與日常勞動的積極性。勞動作業能夠檢驗學生參與勞動的自覺性,需要學生主動完成。如讓學生學會采購物品等,同時學生還可發揮自身的創意檢驗學習的效果。如可通過作文或圖片、照片等形式展現勞動成果,也可請家長提供評價意見。
研究中小學勞動教育當中的主體不但包括專家、學者、教師、家長和學生,同時還包括院校、企事業單位等社會研究體系。需持續深化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協同性,不但促進研究主體的相互協作,同時也要強調教育多元主體的深度合作。第一,要在行政力量的促使下形成“自上而下”的協作模式。上述協作更凸顯行政部門的主導性,立足于更高的層面實施規劃設計,逐步形成“大勞動教育”的體系。同時依據專家意見,在課程建設當中融入決策意志。因此,需構建以專家為核心,行政部門、學校、家庭等社會主體廣泛參與的研究團隊,避免中小學的勞動教育過于行政化和表面化,明顯脫離實際。第二,需推動形成學校內“自下而上”的協作模式。學校不但要與高校團隊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努力尋求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依據當前的課程結構、師資、學科特征等條件,設計更為靈活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在教育內容的引導下掌握更為豐富和靈活的知識與技能。第三,要形成雙主體之間的“平行推進”模式。平行推進并不是對其他參與主體的忽視,而是強調由以往的絕對主體向主體的多元化轉變。通過發揮雙主體的驅動作用鼓勵更多的主體參與到勞動教育實踐中。院校在參與中小學勞動教育改革期間,需深度探索不同的協作方式,加大合作的力度,由以往的資源供給向頂層規劃轉變,從協同課程實施轉變為深入課程建設。此外,雙主體的跨界協作也要積極獲得行政部門和社會、家庭等多方支持,帶動不同主體深入參與到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的建設事業中。通過有效地開展深度協作,實現了有效的教育互動,利于加強家校合作水平,也能夠通過課程的有效建設,不斷保證教學質量,為學生綜合水平提高提供有效保證。
為推動中小學勞動教育質量的深化提高,需以完善的制度體系作為根本保障,從不同的角度提高制度體系的完善性,側重師資團隊的建設,同時形成更為完善與可行的評價體系。教師團隊是開展教育活動的主體,學校也可作為教育活動的首要資源,因此需為勞動教育活動的實施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側重完善勞動教育保障制度,提高師資數量和教師的職業技能水平,促使勞動教育獲得更高的人力資源支持,以此保證勞動教育質量的提升。中小學需進一步在勞動教育方面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習的內部動力,形成更為科學和完善的評價體系,對教師具有的勞動素質和能力實施考核,同時側重提升后期教育措施的落實效果。對完善管理機制角度給予必要的重視,實現科學管理。學校可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聘請專家等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學校應將可行性的管理制度作為工作參考,充分發揮教育目標的指導作用,形成健全的教育體系,側重以創新性作為指導原則,將生產、生活和服務有機融合,突出勞動教育的系統性和時代性等特點,形成合理的教育內容體系,充分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作功能,通過不同主體發揮合作能力,形成全面的教育網絡[5]。
總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要根據中小學教學活動開展實際,不斷創新課程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為學生生活水平以及綜合能力提高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