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文玉珍(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上栗鎮第二中學)
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一定數量的自讀課文,自讀課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素材。教材收錄自讀課文的目的是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面,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讀課文時,常常因為找不到恰當的教學方法而陷入自讀課文教學的誤區,為此必須找到對策來解決這類問題。
自讀課文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目標、以學生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學生主體意識,讓學生自求自得,使教讀課所得知識、方法、能力有效遷移和拓展的課文體系。
自讀課以學生的自我閱讀和感悟為主,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需要在閱讀中主動去探求閱讀知識,同時,通過不斷地閱讀,去檢驗已有的閱讀知識,積累閱讀經驗,通過一系列的自讀練習,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也能在此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
部分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自讀課文的學習時,常常會因慣性思維而采用必修課文教學方法——教師教讀,將自讀課上成教讀課,上課流程和內容與教讀課無異。設置自讀課文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學自行感悟出文章內涵,得出屬于學生自己的理解,教師教讀的做法致使自讀課文失去了它的存在意義。
部分語文教師在對待自讀課文時,認為“自讀”就應該由學生自由閱讀,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由安排進度,卻沒有做到及時跟進閱讀進度。自讀課文雖說是“自讀”,但它跟課外閱讀的文章并不相同,它有著與教材主旨和素質教育要求相符合之處,也有著深刻的文章內涵與寫作意圖,需要學生去品鑒。所以自讀課文不能完全由學生自己安排,教師也需要及時跟進。
部分語文教師認為教學安排緊湊、教學任務重,為了趕教學進度和安排更多語文練習,就將自讀課文從課堂中去除,讓學生在課間時間、課余時間自主學習自讀課文。與報紙雜志文章不同,自讀課文不能使用零碎時間去閱讀,它需要在整塊的時間內去閱讀、感悟和挖掘文章的內涵,所以一篇自讀課文的閱讀學習至少需要一節課的時間。
部分教師安排學生自讀課文時不會提醒學生要注意課文的注釋,學生自己也會忽略注釋。因為教讀課文的教學習慣,教師在閱讀古文時會特別在意注釋,但在閱讀現代文時卻經常忽略。課文注釋的作用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且自讀課文的注釋相比于教讀課文,除了共同擁有的名詞解釋外,還多出了旁批和閱讀提示,在沒有老師教讀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自讀課文過程中結合注釋去閱讀文章,對理解文章有很大幫助。
部分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自讀課文的學習時會習慣性地將其上成教讀課,要改變這一問題需要教師作出角色職能的改變,從“教學生如何理解課文”轉變為“引導學生去自己理解課文”。教師要從閱讀的主導者變為閱讀的引導者。教師在學生閱讀自讀課文前,可以先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去解答,或者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閱讀課文來感悟文章的意境,又或者是學生在對課文內容不了解時給學生提供思路而不通過直接解答等方式來引導學生自讀課文。
以自讀課文《昆明的雨》的課堂學習為例。在學生開始自讀前,教師先給同學簡單描述昆明的景物、特色,再描述下雨的場景,給學生一個朦朧的意境,讓學生帶入“作者為什么要寫昆明的雨,昆明的雨有什么特別的?”等問題去閱讀課文,讓學生自行通過閱讀文章尋找答案,感悟《昆明的雨》的文章內涵。學生閱讀文章之后,根據學生本身已有經驗結合文章內容自行聯想,歸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所傳達的內涵,得出結論:《昆明的雨》并非單純寫雨,而是利用寫“雨”來回憶昆明的人物、事物、景物,表達作者對昆明的思念與熱愛之情。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僅起回答學生疑問、給學生指引方向的輔助作用,不主動干涉學生的閱讀與思考。這樣安排教學,將閱讀主動性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行閱讀、自行感悟,既能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自讀課堂上,部分教師讓學生自行安排閱讀進度,自己卻沒能及時跟進學生進度,對于此類狀況需要做出改變。自讀課文的主導者是學生,而老師也應是參與者。在學生進行自讀課文前,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進行任務安排和時間規劃,規定哪些時間段去思考、解決哪些問題,讓學生在計劃時間內進行自讀和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在課堂進行過程中要適時地跟進學生進度,保證學生學習自讀課文的質量和效率。
以自讀課文《一棵小桃樹》為例,在學生開始自讀之前,教師和學生商議做任務安排和時間規劃,列出3個任務:①找出文章的線索;②找出本文的主要寫法及作用;③歸納文章的寓意。并安排時間規劃:①用15分鐘時間通讀課文;②用10分鐘時間解決任務;③快的同學可以提前進行下一個任務,有問題詢問老師。安排完成后,學生立刻開始閱讀并解決任務,教師到時間節點時確認學生進度。經過學習和思考,對任務做出解答:①本文有一明一暗線索,明線是小桃樹的成功過程,暗線是作者的人生經歷;②文章的主要寫法是借物喻人,借小桃樹的坎坷經歷比喻自己不平凡的人生;③文章的寓意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磨難,只有堅韌不拔、不屈不撓、永不停歇地追求夢想,才能戰勝苦難,迎來光明未來。這樣安排下來,不僅課堂時間安排嚴謹,整節課很充實,而且有了教師及時跟進學生進度,能避免部分學生走神的情況。
部分教師以教學任務重,教學時間緊張為由讓學生使用零碎時間去閱讀自讀課文,這種行為必須盡早改變,自讀課文需要有足夠長的時間來細細閱讀,老師要把自讀課課堂還給學生。
以自讀課文《孤獨之旅》為例。《孤獨之旅》是一篇小說,小說這種文體并不適合利用零碎時間來閱讀,如若使用零碎時間去閱讀《孤獨之旅》,學生會經常讀了一部分內容后被迫中斷,后面在續讀時內容就無法銜接,需要重新瀏覽前文,不僅閱讀效率低,也不利于學生對小說情節的梳理。因此,教師需要安排至少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對這篇小說進行自讀學習。學生在足夠時間下自讀課文,梳理小說情節和三要素,利用自己的理解把握文章主題:小說通過敘述杜小康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歷,描繪出了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故事。教師安排閱讀課讓學生進行自讀課文的學習,學生才得以完成閱讀、思考、感悟的整個流程,而不被迫中斷,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自讀課文設置有名詞解釋、旁批、閱讀提示這幾種課文注釋,名詞解釋為學生解釋文章生僻詞語的作用,有時也會交代背景和人物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文段;旁批是對文章一些重要語句進行批注,為學生找到閱讀文章的切入點和方向;閱讀提示一般在文后,提醒學生要重點分析某個句子或某個情節。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利用這些注釋,學生可以更迅速地理解課文。
以自讀課文《臺階》為例。《臺階》的開頭第一句“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就有一個旁批“起筆引人深思,父親為什么‘總’有這些感覺?”這就提示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要注意父親這個角色,他跟臺階有什么不解之緣?這個旁批直接提示了課文的中心線索是父親和臺階,讓學生根據線索理清課文脈絡。《臺階》的閱讀提示是要學生對文章中父親形象進行分析以及找出文中一些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這些提示給學生自讀課文指明了思路:首先是把握課文內容,分析父親的形象,然后是分析課文的細節描寫。利用這些資源,學生可以更快速地完成《臺階》這篇自讀課文的學習。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學習中高效地達成學習任務,就要引導學生用好課文注釋。
自讀課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重要途徑。希望以上對策能幫助教師減少操作失誤,助力學生更高效地進行自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