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仁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第二中學)
新課改完善了教育理念,對傳統教育存在的局限性進行了全面改革。初中地理是必修課程,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地理教學應保持高質量、高效率。在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的前提下,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使地理科目發揮時代應具有的效應。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保障教學成效的關鍵。在構建高效課堂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情況,調整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模式,寓教于樂,將素質教育融入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由于地理課時在初中課表中占比較小,學生往往對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不高。初中地理是學生了解地理環境、掌握地理技能、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生通過對地理的學習,掌握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因此,初中地理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闡述地理學習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使學生以開放性的思維學習地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素質教育成為教學重點,傳統教學中學生更注重對知識的記憶,實際應用能力較弱,沒有將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缺乏學以致用的意識,不了解應用的途徑與方法。教師應跟隨素質教育的步伐,避免傳統教育的局限性,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構建良好師生關系。教師應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學習地理知識的實際意義與方法,促進學生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現代地理教學中,地球儀、地圖是常用教學工具,多數教學內容結合多媒體設備更直觀、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學校應加大對教學設施的投入,完備地理的教學工具,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有利于構建高效課堂。
傳統地理課堂中知識點較多,內容較為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對地理科目不夠重視,進而教學目標難以達成。因此構建地理高效課堂,離不開對學生興趣的激發,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教師應對學生的喜好有所了解,以便設計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并且教師在了解過程中可以對教學資源進行補充,幫助學生在課堂能夠高質量地投入學習。以湘教版初中地理舉例,在《世界的語言與宗教》教學中,“語言”與“宗教”對學生來說,日常了解甚少,通常只知道幾種語言與宗教的名字,在學習中自然也無法提起興趣,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教學在網絡上尋找相應素材,整理世界主要的宗教和語言,并以相關視頻作為課堂示范。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學,學生對于直觀、新奇的國外語言和宗教產生了較大興趣,進而投入課堂中。在學生觀看時,教師把控好節奏,適當暫停播放,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進行講解,同時教師可進行適當知識拓展,如國外語言的特點、宗教的由來等。這樣,在豐富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到所學知識的起源。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傳統教學中地理學科更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往往是被動的。學生只對重點知識進行記憶與背誦,沒有思考知識的應用方式與深層次的含義,同時也缺乏思考的意識。伴隨著對新課改認知的加深,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應用、在學習中思考。可對以往的教學方式做出調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思考習慣、學會應用。以湘教版初中地理舉例,在《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并留下相應問題讓學生在組內自由探討,問題設定應涵蓋本節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點。在學生掌握知識點后,教師應培養學生思考與應用的能力,如;“探索南極對我國有何重要意義”“南極大陸地下蘊藏煤炭資源說明什么問題”等,學生通過思考拓展了思維,通過探討學會了應用。又比如在《亞洲及歐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亞洲人與歐洲人的相貌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發現其中差異,教師通過人種間的差異提出疑問;“為什么歐洲人與亞洲人長相不同呢?從地理的角度來解釋以下產生差異的原因。”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對知識掌握更扎實。教師的教學方法應具備靈活性,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是構建地理高效課堂的有效手段。
新課改的要求中強調了學生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課堂教學環節應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使學生發揮主導作用,課堂提問是提升學生參與感的有效途徑。通常在課堂起始時,學生的注意力較為集中,課堂進度過半時學生注意力較為分散,此時采用課堂提問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提問時應目標清晰,所提問題應該引發其思考,因此教師要注重提問技巧,避免機械式的一問一答,應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使學生能夠靈活轉變思維方式。以湘教版初中地理為例,在《中國的自然資源》章節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提問;“部分珍稀物種對我國并沒有實際益處,那為什么國家對一些鳥類品種實施保護,不讓它們滅絕呢?”部分同學認為保護毫無用處的動植物沒有必要。另一部分同學會換個角度思考;“因為更多物種的存在使世界更加美麗。”學生發言討論會得出多種結論,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并在討論收尾階段給出答案;“保護珍稀動植物是為了保護物種的多樣性,進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類與其他生物有更好的生存環境。”在這一問題中,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學生回答問題經歷了完整的思考過程,對生態平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傳統地理教學方式通常以學生對知識點機械式的記憶為主,學生學習效果無法保障,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也消磨殆盡,不利于學生地理素養的可持續發展。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學生的高效學習,因此教師應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營造良好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學習中發揮自主性,不再只是機械記憶。教師對課程整體進度進行把控,引導課程有序進行,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并為學生提供關鍵性的指引與總結,使學生在思考中有所參照并有所收獲。以湘教版初中地理為例,在《海路變遷》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引用成語典故“滄海桑田”進行講解,講解完畢后引導學生思考滄海桑田地理現象出現的原因。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通過網絡搜集相關教學素材,如青藏高原上的海螺化石,教師在展示素材后,向學生提問;“現如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距離最近的海洋也有幾百公里,為什么會有海螺化石呢?”通過發散式的提問,使學生產生深度思考,沉浸在對知識的探索、對問題的求解過程中。教師在對“板塊移動”的講解時,將板塊的移動撞擊過程通過視頻進行演示,使學生了解海陸變遷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變遷過程中識別現今陸地板塊在視頻中的分布,學生在辨識過程中增強了對板塊知識的了解,在整體學習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
地理學科與生活緊密關聯,地理知識的應用范圍廣,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學科,應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的趣味性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中,構建高效課堂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總結,進而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跟隨時代腳步,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思想,進行靈活、多元化的教學,使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的樂園。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將知識傳輸給學生”到“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使學生在探索中提升學習效率,提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