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秀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四中學)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面臨著重大的突破與轉變。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認為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變生活。為了優化學生的地理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以及滿足新時代對地理的教學要求,高中地理教師應改善組合教學方法,正確看待地理課程,融合一系列的生活化教育理論,實行生活化教學。
第一,無法同步地理生活化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課程改革背景下,雖然強調了學生生活和地理學科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生活化教學理念,但直至目前,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對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有深刻的認知,因此生活化教學停留在理論層面。有的教師認為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應著重講解學科知識,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延展地理生活;有的教師應課程改革要求嘗試性地實施生活化教學,但也只是簡單地導入少許生活案例而缺乏教學活動的生活化組織。這些情況都限制了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流于形式的生活化教學無法使學生牢固掌握理論知識、提升相關能力水平。
第二,未曾深度開發生活化地理教學資源。調查顯示,許多高中學校并沒有充足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尤其在地理方面,教學資源十分匱乏,加上辦學資金的限制,學校很難獨立建設地理實驗室和相關實踐基地。其次,生活化教學離不開生活化素材,但獲取該素材的途徑較少,這就意味著素材更新的速度極慢,長此以往必然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和課程的改革。部分教師更是極少深入鉆研新課標和各種教學資源,鮮少分析和篩選現有的生活化地理教學資源,從而不能及時總結日常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實際問題。這些都為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帶來了較大的限制。
生活化教學同樣建立在充足的教學材料和實際教學活動的基礎上,若是缺乏教學材料,則無法挖掘生活化教學素材,更無法落實生活化教學活動。基于此,地理教師展開生活化教學的前提是挖掘和收集生活化素材。挖掘和收集素材的途徑有兩種;第一是發揮包括講義、教科書、參考書、音像材料在內的教材的作用,從中挖掘出生活化素材;第二是深入觀察日常生活,于生活中收集素材。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非常抽象,學生難以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學科知識,此時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師對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生活化素材深入挖掘。以地理教材中圖版為例,必修一第一章第一小節為“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介紹了天體和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引導學生了解宇宙天體系統對地球影響最大的恒星——太陽。教師在講授知識點時,可以以“手機通信中斷”“搶購防曬霜”“高緯度地區美麗的極光”等為生活化的教學素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太陽的運動軌跡,以及對地球產生的影響。
調查顯示,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問不夠重視。而要實施生活化教學,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其對生活高度關注、深入觀察。如“早霧晴晚霧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這些民俗諺語表面上與地理學科毫無關聯,但實際卻呈現出了大自然的現象。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這些諺語講述地理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并引導學生對自己經歷過的生活體驗進行講述,借此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學習、深入分析、解答問題。
以“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流”中的“熱力環流”為例。設置課堂導入環節,教師詢問學生;“生活中的燒水壺將水燒開后會冒出熱氣,那么這些熱氣的運動情形是什么樣的?呈現出一種什么樣的現象?”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前提進行思考、解答,并嘗試站在地理學科角度對生活現象進行解釋。教師仔細聆聽學生的回答,并從多角度指點評價,抓住時機引出課題,正式講述“熱力環流”。新課講授環節,可以詢問學生是否去過海邊,引導去過海邊的學生對海邊的經歷進行回憶,分析海邊的風是哪里吹來的,又要吹往哪去,促使其依據生活體驗并結合相對應的知識點對“熱力環流”知識深入理解。作業布置環節,教師發揮生活化教學作用,將課堂延伸至課外,指引學生根據“熱力環流”中的風力知識畫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風向,并設置相關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任何人來說,鄉土文化是最具親切感、最能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在生活化教學的推進中,高中地理教師應對鄉土地理資源給予高度重視,利用生活化地理資源幫助學生擺脫教材限制,以輕松的心態學習和掌握地理知識。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產業發展狀況和文化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和深入了解,再通過閱讀當地地理專業書籍、文獻資料以及以網絡搜索等方式收集當地地理信息、挖掘和整理當地的鄉土地理資源。
鄉土地理資源是一種概念,不僅包括當地的農田、道路河流,還包括了農村、社區、學校、工廠等生活區域環境,甚至包括介紹當地自然和人文環境的鄉土地理書籍、記載當地歷史事跡的年鑒、新聞媒體報道出來的地理事件等。獲取鄉土地理資源的途徑有很多,重點不在于如何獲得,而是所獲得的鄉土地理資源的種類、內容、價值意義等。以山東省為例,山東省內的氣候條件一致,但地形不同,這些差異為學生對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的了解提供了一定幫助。山東地區的泰山是典型的斷塊山,臨沂沂水縣的地下大峽谷是喀斯特地貌。教師在教授地形地貌相關的知識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指導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圖片,有條件的還可以在節假日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更加直觀、深刻地感受兩種地貌的不同。教師對河流展開生活化教學時,可以以黃河為例。黃河經過山東東流入海,形成了面積廣闊的黃河三角洲,給山東地區人民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教師在講解港口建設條件時,可以介紹青島港和日照港這兩個重要海港,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這種應用鄉土地理資源教學的方式,不僅可以帶領學生脫離課本教材的限制,關注自身所處環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豪感和熱愛家鄉之情。
在信息化時代下,學生早已擺脫傳統枯燥、呆板看書的學習方式,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性的關注時事熱點、了解時事新聞。盡管如此,學生很少主動對與地理學習相關的時事熱點進行獲取。此背景下,高中教師展開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時,一方面要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在日常生活中多方面搜集時事熱點,篩選和整理對學生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與時俱進地應用信息技術,以實時信息補齊教材滯后的短板,對與地理相關的熱點話題進行查詢、更新教學案例,以學生關心的時事讓其深刻思索社會發展,從而理解地理知識。如高中階段的學生喜歡追劇、追電影,熱愛追星酷愛小說動漫等。此時可以基于學生的這些特點和興趣愛好,把地理知識與其相融。如之前的《爸爸去哪兒》,教師對該節目進行播放的同時可以對節目中的地區進行介紹,促使學生深入領略我國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又比如,由于人口老齡化愈加嚴重,我國隨之開放三胎政策,全國上下都在討論“是否生三胎”這一話題。教師可以引入此話題,利用學生關注的生活話題講解地理知識,使其在更新的信息儲備中優化學習。另外,生活化教學離不開地理實踐。地理實踐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在不離開學校的情形下,利用學校或者實習企業的地理模擬實驗室、地理實踐基地展開計算機制圖、聲音和動畫的虛擬實驗。對于課堂上不易展現或者無法觀察的地理事物,可利用這些虛擬實驗進行模擬觀察和認知;第二種是學生深入大自然,選擇一個固定之地,進入該地進行研學旅行,借助研學旅行活動探究課堂上所學的地理知識;第三種與第二種存在異曲同工之妙,一樣需要出入大自然和社會場所,唯一的區別是此方式下的地理考察和調查之地不固定。學生可以出入各地,對多地的自然現象、人文地理事物等進行觀察,借此分析比較,掌握不同地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現象。憑借生活化教學下的地理實踐,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發展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
實現生活化地理教學的前提是創設出先進的教學環境。教學環境不僅是一事一物的展示,一花一草的種植,一桌一椅的擺放,還包括地理實驗室的建設和地理專用教室的建立,甚至包括了地圖、天球儀、地理教材、地理實驗儀器、地理教學標本等一些必備地理教學器材裝備的投放。借此創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條件,加強對學生生活化探索地理的科學指導。
其次,教師應當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對數字化的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建設,建立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數字氣象站平臺系統、野外實踐采集分析和顯示系統等輔助教學系統,輔以微課、地理實驗和微信公眾號對數字資源進行推送。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積極應用這些系統和數字資源,深刻理解基礎知識。再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設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或者和一些企業單位合作,將學生輸送到企業實習。通過具體的實驗課和實習,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同時,學校對人文地理方面的實踐基地的建設也不能忽視。在生活化教學理念下,由當地政府出面,形成政府部門、學校和企業的三方合力,建設出能夠輸送學生實踐和參觀交流的產業活動實踐基地,在參觀交流中對課堂上不理解、有疑問的地方深入分析、高度掌握知識并感受生活中的地理。此外,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經驗基礎全面了解后,根據教學需要,以學生的年齡特征為前提,對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情境進行創設。發揮情境作用,指導學生于真實情境中體驗生活、理解內容、感知地理。如教師在教學地理學科中圖版選修一中的“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課程時,可以將相應的視頻或者三維動畫進行模擬和播放,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動畫中了解抽象的轉動方向、公轉軌道、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等知識。又如,在“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課程的講解中,以多媒體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教師播放《穹頂之下》《航拍中國》等紀錄片,在觀看中引導學生討論視頻片段中的地理環境和天氣現象,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責任感,樹立民族自豪感,培育愛國主義精神。
新時代下,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追求教學的生活化、生活的知識化,擴充生活化地理教學資源,增加生活化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滿足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