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楠 周燕 樊磊
摘 要 延邊地區作為具有光榮革命斗爭歷史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景觀極為豐富,1 533處珍貴紅色革命景觀、17 735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見證了偉大的老區精神,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永久的精神財富。調查分析了延邊地區革命遺址、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歷史名人故居四種類型紅色紀念性園林的發展現狀。結合延邊地區園林景觀發展特色,提出其紅色紀念性園林的改造提升策略:保持當地內涵,突出獨特景觀;加強環境保護,提煉文化特色;注重鄉土植物,烘托紀念氛圍;加強基礎設施,提高景觀質量。
關鍵詞 紅色文化;紀念性園林;延邊地區;園林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5+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1.022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紅色文化的開發和傳承的重視程度在逐步上升,紅色文化景觀建設方興未艾,以星火燎原的勢頭,展現出一道道亮麗的文化風景,在此背景下,我國紅色紀念性園林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對紅色紀念性園林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我國紅色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當前國內對紅色紀念性園林的研究,多局限于著名的革命圣地,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研究較少。延邊地區作為具有光榮革命斗爭歷史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景觀極為豐富,遼闊神奇的土地上不僅有取之不盡的物華天寶,更有光輝燦爛的仁人志士、革命先驅,尤其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寇、抵抗屈辱、爭取自由的革命圣地。1 533處珍貴紅色革命景觀、17 735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見證了偉大的老區精神,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永久的精神財富。近幾年,當地政府不斷加大紅色文化的開發與保護,紅色紀念性園林的健康發展走上了軌道。本文在調查研究延邊地區紅色紀念性園林的基礎上,提出景觀提升策略,以期能夠對當地紅色文化的延續、紅色基因的傳承給予指導或借鑒。
1? 紅色紀念性園林的概念
紅色紀念性園林是一種獨特的紀念形式,是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紀念性園林,是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實現民族解放、自由、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的紅色文化景觀及所繼承的革命精神。當今以此作為吸引力,組織人們進行參觀游覽與學習,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提升國家文化實力[1]。
2? 延邊地區紅色紀念性園林調查分析
2.1? 分布概況
延邊地區紅色紀念性園林數量較多,類型豐富,具有悠久的歷史背景。由于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延邊地區目前還處在紅色紀念性園林發展的初期。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交通便利等客觀條件的好轉,較大地提高了當地黨政對紅色文化產業的重視度,給延邊地區紅色紀念性園林帶來了發展契機。
延邊地區位于吉林省東部,轄6市2縣。該地區是少數民族抗日戰爭的典范,為了紀念革命先烈,紅色紀念性園林應運而生,在延邊各地廣泛分布。本文選取延邊地區的革命遺址(9個)、革命烈士紀念碑(9個)、革命烈士陵園(10個)、歷史名人故居(2個)四大類型作為研究對象,調研的主要紅色紀念性園林共有30個(見圖1)。調查場地均有較高知名度,具有典型性,且在造園規模和造園要素的豐富程度均首屈一指,因此也具有代表性。
2.2? 革命遺址
革命遺址是保存在一定區域內的抗戰時期特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遺址,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紀念設施等,具有獨特的革命歷史價值和參觀價值[2]。本文研究的革命遺址見表1。
園林要素分析:革命遺址總體地勢平坦,主要園林要素是遺址碑石和景觀植物。革命遺址周圍以山丘和村莊為主,水系稀少。在革命遺址景觀中,景觀植物多采用規則式配置,同時對革命遺址周圍原有的古樹全部保留,并適當增加了一些松柏類植物、四季花卉,形成一種讓人真切感受革命文化與歷史事件的景觀環境。遺址景觀整體生態水平較高,自然條件較好。個別革命遺址沒有明確的道路,有的是踩踏形成的步行路線,道路系統不夠完善。
特點和保護開發提示:革命遺址是歷史遺留的產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對革命遺址的保護不能僅停留在現狀,而應基于市場經濟條件,在保護與開發之間尋求平衡點,增強革命遺址本身的功能,實現真正地延續革命遺址的生命,并結合自然元素,構建功能復合的革命遺址景觀,滿足城市文化訴求與自然景觀融合的時代要求。
2.3? 革命烈士陵園
革命烈士陵園作為烈士陵園的一種,是為了紀念為我國革命和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革命先烈而建造的[3]。本文研究的革命烈士陵園見表2。
園林要素分析:革命烈士陵園內均有紀念碑、烈士墓、景觀植物等景觀元素。豐富的環境空間、多元化的景觀元素可以在點明革命烈士陵園主題的同時,提供直觀的視覺感受,加深游客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在種植方式上,園區入口常綠喬木采用規則式種植,在廣場周圍栽種低矮的灌木或花卉,以此豐富園區綠化效果。
特點和保護開發提示:如何淡化革命烈士陵園給游人帶來的孤獨感、凄涼感,是值得重新審視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規劃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使之更富神韻,讓后代感受到文脈的延續與遺存。
2.4? 革命烈士紀念碑
我國政府設立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為紀念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犧牲的革命烈士,現實中鼓勵人們向英雄烈士學習那種大無畏精神[4]。本文研究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見表3。
園林要素分析:革命烈士紀念碑由紀念碑本體、碑文、底座組成,并建于寬闊的廣場上。碑體高大,用大理石砌成,臺基呈方形,四面豎立大理石欄桿。紀念碑側面刻有浮雕,是對紅色革命歷史的總結,也是對人民英雄堅強不屈革命精神的彰揚。紀念碑前方為寬闊的廣場,是瞻仰的理想場所。碑體以高大的松柏類常青樹作為背景,在紀念廣場及登塔臺階周圍布置有灌木、花卉等植物,以豐富革命烈士紀念碑景觀效果。
特點和保護開發提示:現場考察發現,由于紀念碑基礎設施日常管理與維護較差,導致圍欄破損、老化嚴重、標識牌斑駁脫落,游客無法看到紀念碑詳細資料;另外,部分紀念碑建立在距離當地主城區較遠的地點,例如行政級別較低的鎮級或村莊,其交通線路分布很少。需完善當地交通網絡,加強鄉鎮低級道路建設,從根本上減少通行時間,提高其可達性;還要增加植物種類,特別是常綠樹種,從而使紀念碑景觀營造出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效果。
2.5? 歷史名人故居
紅色主題的歷史名人故居是在革命戰爭時期有一定影響的名人居住過的地方,經過許多有影響的歷史學家、政治學者等的考證和研究而留存。歷史名人故居內涵豐富,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引人入勝,具有教育后人的作用[5]。本文研究的歷史名人故居見表4。
園林要素分析:歷史名人故居的景觀設計以紅色記憶為核心,以瞻仰歷史名人故地、緬懷歷史名人風骨、弘揚歷史名人精神為目的。歷史名人故居建筑一般體量較大、造型端莊,內有名人塑像、桌椅、簡介碑、古井等一些特殊類型的紀念建筑,通過布置大量的實物陳設,讓游客身臨其境,睹目思人。歷史名人故居門口規則式栽種常綠喬木,院內散落種植花卉,求取親近環境氣氛,從而誘發出敬仰、懷念等情感。
特點和保護開發提示:屹立故居的名人雕像給人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成為紀念歷史名人的重要景觀節點。需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等,將不必要的功能和設施搬出核心節點,再現完整的田園風貌;注意喬灌草搭配,豐富空間層次,種植草皮還原自然,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3? 綜合提升策略
3.1? 保持當地內涵,突出獨特景觀
近年來,紅色紀念性園林在風格上趨于一致,景觀設計單一,相互模仿。要在重復性建設的紀念性景觀中脫穎而出,須緊緊圍繞紅色紀念性主題營造獨特的園林景觀,同時在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驅使下,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紅色紀念性園林。在今后的發展中,延邊地區紅色紀念性園林應繼續以“自然景觀、紅色文化、民俗風情”為特色,與游客形成內心共鳴,才是紀念的最終目的。
3.2? 加強環境保護,提煉文化特色
紅色紀念性園林發展依賴于周圍的自然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滲透,具有很高的紀念性價值。延邊地區紅色紀念性園林應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紀念性園林的規劃理念,結合當地民族特色,將紅色歷史文化和革命精神融入不同類型的紅色紀念性園林;深入透徹地了解延邊當地紅色文化產生的背景和環境影響因素,進而深入挖掘,提煉其中的特色和亮點,并貫穿于紀念性景觀的空間布局及景觀改造之中,從而營造出獨特的精神內涵。
3.3? 注重鄉土植物,烘托紀念氛圍
在延邊地區園林綠化中應用鄉土植物,已初見成效,取得了較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益,而紅色紀念性園林作為延邊園林“后起之秀”,建設鄉土景觀植物的意識比較薄弱。與紅色文化精神內涵這一紀念主題相結合,合理配置鄉土植物,可以促進紅色紀念性園林主題的表現,從而形成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交融,這也是對城市“文脈”與“地脈”的延續。
3.4? 加強基礎設施,提高景觀質量
對于紅色紀念性園林的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建議部分建立在行政級別較低的鎮級或村莊內的園林景觀實施道路與人行道相結合的規劃方案,盡可能滿足道路的可達性。在道路兩側考慮增加一些石碑、欄桿等,增加紀念性景觀的豐富性。此外,延邊地區紅色紀念性園林周圍幾乎沒有停車位,應在每個紅色紀念性園林周圍增設一定量的停車位,為游客營造安全有序的停車環境。
參考文獻:
[1] 楊睿.紀念性園林對當代社會的意義探究[J].山東林業科技,2020,50(2):104-106,110.
[2] 王冰.哈爾濱市抗戰遺址保護對策研究[J].黑龍江史志,2016(7):53-57.
[3] 鄭夢柯,任舟.河南宛東戰役烈士陵園規劃設計初探[J].安徽建筑,2020,27(1):22-23,55.
[4] 葉建平,林垚廣.大量性的微觀敘事——開放形式、紀念性和道路紀念碑[J].建筑學報,2021(3):89-94.
[5] 周振宇,周公寧.杭州名人故居保護利用研究[J].建筑學報,2003(4):63-64.
收稿日期:2021-09-0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民族植物學知識的延邊朝鮮族鄉土景觀保護研究”(31760233);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視野下朝鮮族傳統景觀文化研究”(JJKH20210601SK);延邊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延邊朝鮮族傳統村落景觀保護研究”(602018022);延邊大學校企合作課題“延邊朝鮮族傳統景觀要素的提取及其在當代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602019089);延邊大學校企合作課題“朝鮮族民俗文化在延邊州居住區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602020214)。
作者簡介:王雅楠(1998—),女,吉林白城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E-mail:746978672@qq.com。
*為通信作者,E-mail:leifan5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