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民歌素以風格獨特,個性鮮明,表現力豐富而受到世人的關注,特別是近年來蒙古族流行音樂無論是點擊率還是收聽率都居于大眾關注的前列,蒙古族流行音樂在創作中具有了新變化。本文以蒙古族流行音樂創作中的新變化作為切入點,分析在新媒體影響下當代蒙古族流行音樂創作的發展歷程、經驗以及啟示。
一、蒙古族流行音樂的歷史沿革
蒙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游牧民族,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草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獨有的風俗習慣及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了蒙古族民歌有著鮮明的特征。現今,蒙古族音樂不僅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優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一部分,很多蒙古族民歌在世界各地被廣為傳唱。
眾所周知,蒙古族傳統民歌分為很多種,比如,長調、短調、狩獵歌、牧歌、贊歌、禮儀歌、思鄉曲、好來寶等,都是蒙古族傳統民歌最常見、我們平時能夠經常聽到的民歌類型。
蒙古族民歌和蒙古族流行音樂之間的姻緣,使得它們經久不衰。我們不難發現,蒙古族流行音樂的創作者一直都是在蒙古族民歌的基礎上不斷對音樂進行創新與創作,讓蒙古族音樂隨著時代而發展。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蒙古族音樂不斷革新,不斷緊跟時代的步伐以及現今音樂流行發展的趨勢。
蒙古族流行音樂經過與蒙古族傳統民歌的碰撞、摩擦、沖突后最終融合成為現今廣為流傳的歌曲,從草原走向了國際舞臺,把蒙古族音樂唱給遠在大洋彼岸的觀眾聽。蒙古族流行音樂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合了一些新的元素,并且歌曲注重時代精神的表達與傳播。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音樂能夠流行全國乃至全世界,是因為蒙古族民歌與當代蒙古族流行音樂有著“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關系。以蒙古族民歌的傳統音樂為基礎,當代蒙古族流行音樂在不改變傳統的一些特征的基礎上,融合一些當代流行音樂的元素,讓古老的蒙古族音樂重新煥發青春。在全國各地一說到蒙古族音樂,人們都能想到《天邊》《烏蘭巴托之夜》《鴻雁》等一些在新媒體下傳唱度很高的歌曲。
二、蒙古族流行音樂創作中蒙古族音樂元素的特征
(一)旋律音調
蒙古族人民長期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開朗、穩健的性格,而這些因素也影響了蒙古族音樂的旋律音調。蒙古族民歌采用中國音樂體系,使用五聲音階或者是七聲音階,主要以羽調式和徵調式為主,如譜例二,這首作品也是A羽五聲調式,以do、re、mi、sol、la五個音為主。音樂旋律比較偏向大幅度的起伏,音程多用寬音程。所以,四、五、六、七、八度音程以及更大音程的跳進和同方向連續進行為主要旋律特點,如譜例一第一句采用反向八度進行,樂句內采用了二度與三度上行或下行連接。
(二)節奏、節拍
蒙古族音樂的節奏和節拍與他們平常生活的環境以及習慣有著很大的關系。蒙古族音樂最典型的一種節奏、節拍就是長調的自由,但是長調的自由節奏并不是完全的自由,而是有一種“緊打慢唱”的特點。(見譜例三)
基本上每一樂句在一個長音之后,都使用比較緊湊的節奏,給人一種緊打慢唱的感覺,也更好地推動了之后歌曲的情緒。
三、蒙古族流行歌曲的個案分析
(一)歌曲《烏蘭巴托之夜》
《烏蘭巴托之夜》這首歌曲是傳統與流行結合較好的一首曲子,同樣也是有不同的歌唱家演繹過不同的版本,以新媒體為載體,這首歌曲具有很高的傳唱度,幾乎大家都聽過這首歌曲。這首歌曲的原唱是蒙古族著名樂隊微笑樂隊,后來又有了不同版本,但是不同版本都有著自己想要表達的意境和思想,而且不同的歌手演唱的版本,編曲以及設計都是不同的。
1.譚維維與杭蓋樂隊演唱版本。譚維維的版本是2015年《我是歌手》節目上出現的,她在節目中說,演唱這首歌曲時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對這首歌的歌詞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編。她在這首歌演唱之前和父親進行了時空的對話,用獨特的歌詞開始向父親傾訴:“你走了那么多年……如今閉上眼,我還能看得見……”而在這段訴說式、對話式的演唱中有著蒙古族特色的呼麥和微弱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馬頭琴聲和風鈴作為伴奏,用這些樂器給人們營造了已經到了草原的意境,讓人們一閉上眼仿佛就能看到草原的景象。在副歌部分她也做了與原版的不同調整,她以這樣的方式演繹是希望能夠體現她對父親的思念。
2.降央卓瑪演唱版本。降央卓瑪被譽為“天下最美的女中音”,她的這個演繹方式相對譚維維的版本來說,現代流行的音樂元素沒有那么多,完完整整地演唱了這首歌,音色很優美,很吸引聽眾,沒有加過多的東西,唱出了這首歌本身的音樂情感,演繹得比較經典。
3.蔣敦豪演唱版本。蔣敦豪在參加《中國好聲音》時也演唱過這首歌曲,而他是邊彈吉他邊演唱的,他演唱的風格有一點民謠風,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
(二)歌曲《天邊》
這首歌曲的詞作者是吉爾格楞,曲作者是烏蘭托嘎,原唱是布仁巴雅爾。詞作者因為自身的感情經歷寫下了這首歌曲的歌詞,表達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以及對愛情純潔高尚的歌頌,并拜托朋友烏蘭托嘎譜了這首曲子。最終這首歌曲旋律與歌詞的完美結合,完整地展現出了這首歌曲想要表達的意境。
這首歌曲的旋律優美,曲調為降A調,節拍為4/4拍。曲調悠揚,委婉動聽,富有蒙古族音樂民歌長調的特點。整首曲子旋律的走向比較平緩,音域跨度不是很大,都是平穩的行進,都在二度、三度中進行,偶爾出現六度和七度這樣跨度很大的音程。旋律上行后又由下行音程銜接,整個旋律呈現一個完美的弧線。
(三)歌曲《鴻雁》
這首歌曲是一首蒙古族烏拉特民歌,“鴻雁”用蒙語翻譯過來為“白天鵝”,象征著草原人民的友誼和故鄉,有思念的寓意。這首歌曲在當下網絡的傳播下,在一些平臺的收聽率和點擊率都是極高的,甚至這首歌曲還成為舞蹈的音樂伴奏,成為人人都會唱,還會邊唱邊跳的一首傳唱度極高的歌曲。這首歌曲的歌詞表達了在外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體現了思念家鄉的憂傷之情。
歌曲總共分為四段,每一段都是由四個樂句組成。歌曲旋律的速度比較緩慢,旋律走向起伏比較平穩,具有蒙古族長調的特點,拖腔式的長音運用較多,在樂句尾加入了一些裝飾音,四度和五度音程跳進用得較多,歌曲的調式采用了中國五聲調式A羽調式,以do、re、mi、sol、la五個音為主,加上這首歌具有蒙古族民歌長調的特點,更加表達出這首歌曲寬廣、悠遠的意境以及思念的情感。(見譜例四)
(四)歌曲《草原夜色美》
這首歌是2003年發行的,原唱是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這首歌曲的歌詞描繪了美麗的草原夜晚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美景的贊嘆,歌詞中用一些表示感嘆的字詞“啊、哈、嗬、哎”,流露出了對大草原夜晚美景的喜愛之情。
這首歌曲的節拍大部分是以4/4拍為主,有兩個地方是2/4拍。(見譜例五)
這首歌曲的曲式結構是單二部曲式,分為A段和B段,第一部分A樂段音樂的旋律就比較穩定,起伏平緩沒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樂句,表達的內容意猶未盡。A樂段的結束,將整首歌曲推向高潮B樂段,和之前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前面舒緩平穩的旋律不同,歌曲進入了高潮,然后在高潮之后又接下行的旋律走向,做了完美的收尾。(見譜例六)
這些歌曲都是新媒體背景下蒙古族民歌與蒙古族流行音樂融合與創新的典型歌曲,無論是從歌詞、編曲還是傳播的方式來說,都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結合這一特點,比如,在歌詞上都積極宣傳正能量,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旋律上在蒙古族傳統調式的基礎上又加入一些現代化的元素;在編曲上更不用說,有著各式各樣搖滾、重金屬等這些當代流行的元素;在傳播方式上,通過網易云、優酷、QQ音樂甚至是一些綜藝節目,等等,大大提高了這些歌曲收聽率,并且能夠更好地順應時代的潮流。正是因為這些因素,許多類似于這樣的蒙古族歌曲能夠傳遍大江南北,并且有著很高的傳唱度。
四、結語
新時期蒙古族音樂創作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或者是在創作時吸取了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音樂元素,使創作出來的音樂既具有蒙古族音樂的特點又能夠與時俱進;在對一些傳統的蒙古族民歌改編時也采用了現代化的音樂元素,使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更加能引起廣大聽眾的共鳴,使蒙古族音樂更具有時代感和世界性,更好地促進了蒙古族音樂的傳播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樊宇紅.蒙古族民歌的發展與演變[J].北方音樂,2017,37(09):25+29.
[2]珊丹.淺談蒙古族音樂的風格、分類及發展狀況[J].林區教學,2006(5):83.
[3]吳灝.蒙古族風格創作歌曲新探[J].內蒙古藝術,2009(2):78.
[4]施啟龍.淺談蒙古族民歌旋律特點[J].劇作家,2009(2):95.
[5]董海豐.淺談蒙古族傳統音樂的藝術特色[J].文學界(理論版),2011(2):219.
[6]莫日根.內蒙古蒙古族風格創作歌曲編曲中流行音樂元素運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7]李世相.試談蒙古族短調民歌的襯詞拖腔[J].內蒙古藝術,2012(2):119.
[8]包那日蘇.論蒙古族音樂元素[D].藝術天地,2008(5):130.
[9]娜仁娜.當今蒙古族音樂的傳統內涵與現代演繹[J].黃河之聲,2016(23):76.
(作者簡介:孫夢嬌,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民族音樂)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