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本文針對當下我國在美育施教環境下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教育的有效路徑問題展開踐行性的學理探究,認為在高師鋼琴教育路徑中應該關切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發展軌跡,依托高師課程、課外活動和閱讀學習,優化其審美能力和美感品格,同時,切入音樂語言的“聽覺、時間、主情”之本質特性的美感體驗與人文感悟,有效地達成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在高師鋼琴路徑中的美育效應。
關鍵詞:美育 ?中國鋼琴音樂 ?高師鋼琴 ?施教路徑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1-0097-04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以培養人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為宗旨,而高校的美育核心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塑造美好的心靈。音樂藝術是美育的主要內容,中國鋼琴音樂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載體,高師鋼琴教育在傳統內容框架的基礎上,合理有序地增加中國優秀鋼琴曲目的學習,有益于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懷、民族樂思和民族樂感,堅定人文自信、啟迪民族創新。
一、美育視域下中國鋼琴音樂在高師鋼琴教學內容中的新認知
培育學生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培育學生正確理解和善于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興趣及其才能,培育美的情操與心智,是學校美育的主旨任務。
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學校各學科教學的教育,是一種廣義的美育。而學校的藝術審美教育是一種“目標集中且對策應意”的美育專指。音樂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內容,而中國鋼琴音樂教育是音樂藝術教育的內容載體。在高師美育中開展優質的中國鋼琴音樂的施教內容,對于傳承民族音樂、孕育民族情韻、培養優美情智,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增添自強素質和創新能力及其弘揚中華優秀藝術文化,都具有積極的教學價值和深刻的歷史意義。
20世紀以來,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由萌發、模仿、借鑒、探索、繁榮、創新、多元之學理思考與藝術實踐已經歷了百年歷程,至今已積累了豐富的音樂成果。眾多優美的琴曲名篇激動華人心腸,感動世人心田,美鳴世界樂壇,豐富了人類音樂文化藝術寶庫。為了全面了解和認識中國鋼琴音樂內容和藝術特征,把百年積蓄的眾多中國鋼琴名曲按照琴曲創作歷史的發展脈絡進行演奏練習或欣賞學習或學業研究,讓中國鋼琴音樂成為高師鋼琴演奏藝術教學和音樂欣賞實踐中的必彈曲目,這是中國鋼琴音樂在高師鋼琴教學中全新的學習方式和習修路徑。中國鋼琴音樂所呈現出的繽紛多彩的創作特色和藝術風格,實乃我國高師院校美育工程中的載體力量,是學校美育“軟環境”中的人文豐腴優質的精神食糧。
二、美育視域下中國鋼琴音樂在高師鋼琴教育中的美感培育路徑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時間的藝術和“主情”的藝術。中國鋼琴音樂美感的培育路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有的放矢、精準施策、探索踐行。
第一,中國鋼琴音樂的文本(樂譜、音響和文字)品讀與美感體驗,需要關注作品審美中的音樂聽覺屬性。音樂理論告訴我們,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其特性營造特定的音樂形象,表達特定的藝術情感,表現特定的思想內容。音樂藝術的審美感受,其根本途徑是通過“音樂聽覺”來達成的。通過“音樂耳朵”的聆聽品讀,領略音樂形式的邏輯美及其“可聽性”;通過聯想、想象和藝術通感,音樂的“耳朵視覺”看到音樂的藝術形式美,體悟形式美中的“可意會不可言傳或難以言傳”的音樂內容。例如:20世紀70年代王建中先生根據中國湖南民歌《瀏陽河》改編創作的同名鋼琴獨奏曲,通過到湘江波光、大好河山、人杰地靈的情景,繼而緬懷“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革命熱情。這樣以景觸情、琴韻歌情的音樂語言屬性及美感內涵,體驗音樂藝術中的人生美感,感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內容,達成琴曲審美活動(欣賞、演奏和理論研究)中的“外因與內因”和諧對話的美育效應。
音樂是創作、表演、欣賞之“三度創造”藝術,中國鋼琴名曲多具有標題音樂特征,其特色優美的標題意蘊及其藝術形象中的詩情畫意或民族情懷之意境,有益于啟發學習者的聽賞興趣,領略其音樂聽覺中的美感內容,繼而標題意境中的“弦外之音”又有可能激動“音樂耳朵”的美妙奏鳴,再度激發“三度創作”中的鮮活美感的優美生成。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的聽覺美感,是高師鋼琴教育路徑上不可忘卻的內容。
第二,中國鋼琴音樂的文本品讀與美感體驗,需要關注作品審美中的“音樂的時間性”屬性。音樂美學理論告訴我們,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其“時間性”內涵表現在“有組織邏輯關系的音系統”連續不斷地行進中的作品時長和內容時空。
音樂作品的時長,體現在樂譜的節拍節奏、音符小節、速度記號和音樂表情等文本記錄,同時又取決于演奏家“二度創作”中的音樂速度設定、音樂表情處理和表演風格個性。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世界樂壇上上演率較高且廣受人們喜愛的中國鋼琴音樂。其作品的“組曲”時長和內容時空有別于西方“奏鳴套曲”的格式傳統,它所表達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氣概及其“協奏曲”的創新形式,已成為跨越歷史時空的內容支撐。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多有根據器樂曲或歌曲改編創作的鋼琴名曲,這些鋼琴名曲又保持了同名歌樂曲的文學性標題,然而,該類鋼琴名曲在詩情畫意或民族感情的標題語境之上,其音樂時空內容又多表現為“標題”之外的藝術“留白”的音樂情景之中。音樂藝術的“時間性”品格內容,既有完整性的固態形式,又有完整性的動態時空。關注音樂美感體驗中的這般“時間性”特質,有利于強化琴曲審美活動中的“外因與內因”和諧對話的美育效應,優化中國鋼琴音樂的美感培育路徑。中國鋼琴音樂聽覺或演奏中的“時間性”美感特質內涵,是高師鋼琴教育路徑上的又一個不可忘卻的內容。
第三,中國鋼琴音樂的文本品讀與美感體驗,需要關注作品審美中的音樂“主情性”特征。音樂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音樂是“主情”的藝術。音樂表達中的藝術情景、心理情緒或精神狀態,音樂表現中的模擬、模仿、描繪、詠言勵志,琴曲作品標題中的英雄、命運、田園、歡樂頌、小溪、春江、瀏陽河、旱天雷、暴風雨、山丹丹、彩云追月等內容,最終還是要在“音樂音響”流動中或過程后的“非語義性”的音樂語言中,達成美感體驗和感悟人生。例如:鋼琴獨奏曲《春江花月夜》的文學性標題,首先會引導欣賞者或演奏者或理論工作者及創作者聯想到“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一首詞情唯美的抒情詩章”,繼而,還有可能在琴曲審美心理中尋覓“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舟唱晚”等迷人情景,作品欣賞或演奏或學理研究中的音樂美感品讀,終將歸為于“借景抒情”的學理路向,而享受音樂審美中的精神愉悅、心情明朗,體悟幸福甜美的“非語義性”音樂語言中的人生感情。
生活中看不見的感受,是一種愛的情感。音樂的“主情”所承載的愛和美的情感力量,始終激動人心、扣人心弦,使人心潮起伏、浮想聯翩、人文激蕩正能量。欣賞或演奏鋼琴獨奏曲《向陽花》(但昭義根據同名歌曲改編創作),其審美取向并非是現實景象里的向日葵花和公社社員,而是樂觀自豪、幸福歡樂的美感心情。在我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帶有文學性標題的樂曲居多,把握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純音樂)”之間的辯證關系,把握音樂審美中的聽覺屬性和“時間性”屬性,把握音樂藝術的“主情”特質,乃是有效地達成美育效應中的“國樂”美感培育的理想路徑。中國鋼琴音樂聽覺與演奏中的“主情性”藝術美感特征,是高師鋼琴教育路徑上的再一不可忘卻的內容。
三、美育視域下中國鋼琴音樂在高師鋼琴教育中的審美施教路徑
審美教育是培育人們打開心靈之窗去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體驗客觀世界美和主觀世界美的不可缺少的情感修養工程。學校美育是根據學校的教育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育人工作。考量當下我國大學生的教育背景、高校培養目標和學生發展個性及其學業旨向,我國高師美育中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的審美教育路徑,可以從下述三個方面步入展開。
第一,在高師鋼琴習修課程中,通過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課堂教學,實施審美教育,落實美育效應。通過中國鋼琴曲目的演奏學習實踐,拓展鋼琴傳統課程的演奏學習內容,培育學生的民族樂感,強化其藝術風格的音樂表達能力。中國鋼琴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延伸和發展,它與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創作源于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素材,演奏中國鋼琴作品需要在掌握西方鋼琴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加強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學習,理解民族音樂題材的精神實質,認識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音樂特質,并注重其民樂演奏技法的美感品質。中國風格鋼琴曲的藝術演奏,需要注入中華民族音樂的“精氣神”,探究詩情畫意的音樂特性,弘揚民族文化精髓的優美氣韻。
通過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聆聽審美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學生的藝術品味,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鋼琴演奏的藝術水平。其聆聽欣賞的途徑,可以分別設計為:時代風格的代表曲目、題材風格的內容特點、體裁特征的藝術風格、演奏范疇的技術通識等線索與視角,引導學生較為全面和準確地學習認識中國鋼琴音樂的藝術成就,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啟發學生的演奏思考,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而積蓄學生的藝術創造與創新的文化潛質。中國鋼琴音樂中潛移默化的美育力量,又可在強化人文素質中的情商、優化智商的正能量方面,發揮美育育人的推動力。
第二,在高校課外學習活動中,通過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欣賞活動,實施審美教育,落實美育效應。例如:興趣小組的欣賞活動、泛聽精讀的相互交流、文獻閱讀分享等,都能成為審美施教路徑的深化形式。通過鋼琴音樂文獻的閱讀學習活動,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演奏表演、創作實踐以及教學教育學業的獨立學習能力。
將中國鋼琴音樂融入高師鋼琴教學和美育活動之中,可以豐富其鋼琴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傳承和弘揚中國風格的音樂藝術,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大學生的愛國熱情。閱讀使人安靜,讀書使人從容,閱讀學習的路徑可設計為:有關作品作家及音樂史方面的文獻閱讀與理解、作品樂譜的識讀與音樂分析、樂曲聆聽與樂譜對照、相關民歌的讀唱、相關民間器樂曲的欣賞及其樂器認識、人文歷史背景與圖文照片的關照與體悟等。閱讀學校方式可為:教師正確引領性的課堂精讀、教師正確指導性的課下范讀、興趣小組的閱讀分享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帶來思考之力量,思考促成閱讀之升級,讀書是一個文化人不斷進步成長的雨露陽光。
鋼琴音樂的閱讀包括聆聽、欣賞、鑒賞、讀譜、泛練、精彈、演奏、音樂會實踐等,這般學習路徑上的系統內容,有助于系統地了解中國鋼琴音樂的藝術特征,體驗“中國風格”的琴曲美感,增強對中國鋼琴音樂的興趣,優化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的審美品味。
第三,在高校專業學科育人中,通過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示范,實施審美教育,落實美育效應。教師的示范作用,師生的相互交流,見賢思齊、教學相長,多種形式內容的音樂會實踐及其學問探研活動等,都是音樂美感培育的有效路徑。
中國美育學科奠基人之一蔡元培先生的整個教育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美育。他曾經說過: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感情,認識美丑,培養高尚純潔的人格、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他倡導在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去體會、發現其中的高雅、優美、崇高,獲得超出現象世界的情感體驗,從而得到精神世界的美的享受,領悟到超越時空限制的人生真諦。音樂是“主情”的藝術,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的優質美感,定會自然地美化人的心靈和生活情趣。人一生中的兒童、青少年時代是在學校度過的,而這正是一個人審美理想、審美觀點和審美情趣的形成時期,所以,學校美育尤為重要。通過中國鋼琴音樂的美感培育,提高其藝術審美能力,高師院校實乃為重中之重的美育陣地。
四、結語
21世紀的當代大學生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中國鋼琴音樂藝術中的美感“主情”滋養,可以使學生回歸故鄉家園,享受鄉音鄉愁的親切溫暖,在今后的生活與學習中,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甚至人生危機,但是,如果我們具備了美感的力量和審美能力,心靈就會獲得自然慰藉,并走向陽光天地。這種內心豐富的美感能力,需要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不斷學習,這樣的美育已非實用之考量,而是直抵生活真諦和生命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郭聲健.以美育《意見》為行動指南推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發展[J].中國音樂教育,2021(01).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通知.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Z].2020.
[3]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張建國.鋼琴基礎教學導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5]丁偉.情感與教學—關于鋼琴教學的研究[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6]郭成,趙伶俐.大美育——美育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影響的實證[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