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晴
摘要: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國家越來越重視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湛江民俗舞蹈作為紅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承擔著“為民情懷”“時代擔當”的發展重任?;诖?,本文主要從湛江民俗舞蹈在傳承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入手,分析其中的特點與現狀,并對促進民俗舞蹈傳承的有效措施做出思考,借此展現湛江民俗舞蹈的傳統魅力。
關鍵詞:民俗舞蹈 ?紅土文化 ?傳承 ?發展 ?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2-0009-04
一、湛江民俗舞蹈起源和特征
(一)根植于紅土文化
湛江地域文化稱為紅土文化,在南粵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紅土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孕育了琳瑯滿目的民族文化,還造就了悠長而璀璨的湛江民俗舞蹈,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特定的自然環境。湛江地處廣東西南角,東臨南海,西接北部灣,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整體形如長靴,土壤大部分為紅壤,這也是湛江文化稱為“紅土”文化的由來。湛江屬于亞熱帶的季風氣候,有著獨厚的海洋特色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這為湛江民俗舞蹈厚植了成長、發展的土壤。二是特定的人文環境。湛江有著獨特的魅力,各種文化都能在此找到生存空間。軍旅、道教、佛教、儒家及官方等文化都曾在歷史上漸次登上這個舞臺,為紅土文化的繁榮揮毫撥墨。湛江民俗舞蹈浸潤其中,得以滋養。三是特定的族群文化。先秦時期已有族群生活在雷州半島,后因戰亂、流放等因素,大量中原漢人遷徙到雷州半島,不同時期不同的族群帶來了不同的族群文化,在生活上、習俗上展現出各自的特色,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相對聯系的湛江民族文化,為湛江民俗舞蹈帶來多元化發展的新機遇。
(二)湛江民俗舞蹈的特點
湛江民俗文化的藝術特點突出、亮點紛呈、種類繁多,可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而湛江民俗舞蹈更是將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舞蹈表現形式方面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從表演形式來看,以動物來創編的舞蹈居多。如烏石鎮的蜈蚣舞、文車村的醒獅舞、梅菉鎮的貔貅舞等。在舞蹈中,這些動物的造型非常夸張,氣勢威猛,場面宏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二是從表演內容來看,展現故事傳說的情節內容較多。比如雷州的舞鷹雄是根據古老傳說“鷹、雄因為猴子的挑撥離間而展開激烈的爭斗,后來經大肚佛勸告而息戈言和”的故事情節改編的。舞鷹雄是以舞蹈為基礎,融合武術、雜技而創編的民俗舞蹈,整個舞蹈情節性很強,包含著人民對于安定平和生活的向往。三是從表演風格來看,個性鮮明,且獨立性強。這些民間藝術個性鮮明,特點突出。比如梅菉鎮的舞貔貅,舞蹈風格以剛為主,剛柔并濟,通過人體相疊,高空舞耍,增加舞蹈的空間感,具有奇、險、趣的特點;又如吳川的飄色,用各種物體把“色梗”進行偽裝,營造出演員飄在空中舞蹈的風格特點;再如雷州人龍舞,用人搭人的方式搭建成龍的形態等,藝術形式方面都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個性特點。四是從表演目的來看,用于祈福求祥的舞蹈較多。湛江的民俗舞蹈多數經由時代的變遷,各族群人民遷入此地形成,雖然習俗和形式不同,但大部分目的性較強,都是為了鎮妖辟邪、祈福求祥。常見的有走清將、舞六將、舞貔貅和考兵舞等。如流行于雷州市的部分城鎮的走清將,在每年元宵或神誕時,道士在廟前設壇做法,然后到每家每戶驅鬼鎮邪,護佑家宅平安。
二、湛江民俗舞蹈發展現狀
湛江民俗舞蹈的發展和傳承,在歷史上經歷了一個復雜坎坷且不斷反復變化更新的過程。隨著我國對文化的重視,同時大眾對傳承民族文化也開始覺悟,不少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保護政策,擴大了民俗舞蹈的影響力。但是,湛江的民俗舞蹈市場仍然蕭條,不少民俗舞蹈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受到傳承的盲目創新、口傳身授的青黃不接、傳承人的認知偏差等因素的深刻影響。
(一)傳承的盲目創新
民俗舞蹈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地域封閉性的限制,其封閉性對民俗舞蹈文化的地域特色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在舉行民俗舞蹈活動時,各種文化激蕩沖撞。一些藝人為了拔得頭籌,盲目跟風,放棄自己原有的本體屬性特點,使民俗舞蹈在傳承時逐漸演變為單一的舞蹈風格。因此,在民俗舞蹈文化發展與創新中,如果沒有堅持地域的人文風俗,純粹為創新而創新,很容易淡化民俗舞蹈文化的核心內涵,從而失去地域文化特色。這種違背民俗舞蹈“因循守舊”傳承基本規律的創新,只會使民俗舞蹈文化受到毀壞。
(二)口傳身授的青黃不接
隨著現代社會的日新月異,年輕人都崇尚流行文化,對學習傳統民俗藝術興趣低,更不愿意接觸。以前的民俗藝人都是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一邊講授歷史,一邊用自己的身體手舞足蹈的演示,讓弟子通過聽、看、模仿等形式來學習民俗舞蹈。這樣的傳承途徑主要是家族和師徒傳承。通常挑選傳承人很嚴格,而且限制多,傳承人數少,如傳男不傳女,或者只傳長者等。隨著流行文化的流入,沖擊了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同時隨著老藝人相繼去世,他們帶走的不僅僅是湛江民俗舞蹈凝結了幾千年來紅土文化的智慧結晶和藝術創作,更是民族的精神載體和時代記憶。比如屯兵舞,目前表演形式已簡單化,表演者不再以謙卑、敬畏、認真的態度對待,表演動作只是保留了簡單的基本手勢,失去了核心內涵的民俗舞蹈,消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三)傳承人的認知偏差
近幾年,國家對民俗舞蹈文化挖掘力度的提高,以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等舉措實施,使得一些快要失傳的舞蹈得到搶救,甚至重回舞臺。但表演者大多是外出打工的村民,沒有受過很高的文化知識熏陶,對發揚傳承和保護民俗舞蹈的覺悟不高,甚至出現了認知偏差。他們抽時間兼職表演,為了能有更好的舞臺效果,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卻未能把傳承、保護民俗舞蹈的重任放在首位,嚴重影響了民俗的傳播與弘揚。
三、湛江民俗舞蹈藝術的時代化發展之路
湛江民俗舞蹈在湛江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不斷演化,由歲月沉淀后而流傳下來。因此,湛江民俗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會受到紅土文化、新時代下生活理念以及傳承人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新時代湛江民俗舞蹈,應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本土特性
在創新和發展過程中,湛江民俗舞蹈藝人要善于總結發展規律,根據紅土文化的地域性,在民俗舞蹈的創作中融入民俗舞蹈文化的核心內涵,使傳統性與創新性相融合,開發與保護并存。比如作為湛江民俗藝術品牌的遂溪醒獅,大膽將南獅傳統的地上采“蝎子青”運用到高樁上,提升演繹效果,即由原慣用樹葉或道具意寓蝎子的“死青”轉化為由人去扮演,表現出蝎子陰險毒辣的“活青”,突出醒獅和蝎子的不同個性、特征,演繹醒獅和蝎子的斗智斗勇,升華“正義戰勝邪惡”的主題理念,在2011年第十屆中國民俗文藝山花獎上再奪金牌,廣受稱譽。遂溪醒獅在新時代發展中正是多思考、多探索,開發新的表演套路與難度技藝,兼容現代多元文化的內涵,承傳獅藝文化的本土風格特色,突顯本土獅舞的霸氣、靈氣和大氣。
(二)注重人才培養
新時代下,人們的生活理念不同,使得傳統藝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想要更好的發展湛江民俗舞蹈,就必須對民俗舞蹈傳承人加大扶持力度,保證他們的生活和生計,改善生存狀況,使其無后顧之憂,才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自身的價值。要注重加大舞蹈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民俗舞蹈的高層次人才,注重各民族、地域的文化思想交流,搭建舞蹈藝術人才與民俗舞蹈傳承人的交流平臺。組織藝術人才進入民俗舞蹈發源地和傳承地進行實地采風,感受當地的民族風情和人文精神,與當地的民俗舞蹈傳承人進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在思想的激蕩和沖撞中,激發創作靈感。同時還要結合文化含義,吸收民俗舞蹈的精髓,用現代的舞蹈語匯進行創編,編創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藝術作品,促進區域民族舞蹈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三)注重政府引導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睂τ诿袼孜璧傅睦^承與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文化政策引導作用,營造出一個適合民俗舞蹈文化生長的客觀環境。一是重視校園文化。把傳統民俗舞蹈文化滲透到教育教學中,積極引導教師參加教研活動,對民俗舞蹈的內涵進行研究,深入發掘湛江舞蹈文化的優秀精髓。鼓勵藝術教師大力開發傳統民俗舞蹈文化的校本教材,使民俗舞蹈的教學系統化,并利用校園文化,讓孩子們從小受到民俗舞蹈文化的熏陶,提高孩子們發揚傳承和保護民俗舞蹈的思想覺悟。二是引導青年積極參與。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大力建設歌劇院、音樂廳、少年宮、文化館、藝術館、村文化站等文化基礎設施;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出臺就業、民俗傳承人獎勵等政策,引導鼓勵青年積極參與、乃至到少年宮、文化館等就業,同時,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競爭機制,留住人才;要定期對人員進行考核,表彰及獎勵保護民俗舞蹈具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或集體。三是舉辦專業比賽。通過舉辦民俗舞蹈大賽,為湛江民俗舞蹈的傳承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形成民俗舞蹈之風。引導評委、編導們深入湛江民俗舞蹈發源地,細心揣摩當地民俗舞蹈的實質、內涵、風格,并付諸于實踐,不斷探索和開拓這一方嶄新的土地。四是強化新媒體運用。合理利用新媒體時效性強、共享性高、速度快和傳播廣的特點,在無意識中輻射作用于社會公眾,不斷加大民俗舞蹈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力度,促進民俗舞蹈的發展和推廣,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
四、傳承推廣湛江民俗舞蹈的現實意義
民俗舞蹈是民族文化“活的教科書”。湛江民俗舞蹈凝結了幾千年來紅土文化的智慧結晶和藝術創作,它的保護、傳承、發展對推廣新時代紅土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互為依托,共同發展
紅土文化為湛江民俗舞蹈的傳承提供了人文環境,湛江民俗舞蹈也憑借生動的形象保存著紅土文化的習俗、信仰、思想、審美等深刻的內涵,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相對聯系的湛江民族文化,使湛江民俗舞蹈形成多元化發展。它們是互為依托、共同發展的關系,一方面,通過紅土文化活動,當地民眾不斷地進行民俗舞蹈的創造、創新與傳承工作,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湛江人民的審美價值、宗教信仰及理想,尤其是舞蹈動作中必然烙上紅土文化深深的印記;另一方面,在湛江民俗舞蹈創造和傳承的同時,也將湛江人民由古至今的習俗、情感與信仰延續下來,帶動了紅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緊扣精神,強化底蘊
民俗舞蹈在發展過程中一般會緊緊扣住時代精神,以民俗傳統節日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將社會正能量和主流思想進行高質量大范圍傳播。比如調順網龍舞展現了島上漁民與大海搏斗的頑強意志,又體現出島上農民勤勞耕耘的創業精神;又如醒獅舞表現出獅子的威猛有力、除惡揚善,鼓勵大眾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扶危濟困,共建和諧社會和幸福家園,賦予新時代紅土文化底蘊。
(三)滿足需求,提高素養
新時代對湛江民俗舞蹈的固有風格和藝術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欣賞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傳統舞蹈表演,還要滿足大眾進行文化消費和展現才華的現實需求。比如,人龍舞、蜈蚣舞等舞蹈以集體舞蹈為主,觀賞性較強,能夠為大眾提供較多的參與機會,從而使群眾獲得表現自我、展現才華、塑造個人形象的好渠道,同時也能在民俗舞蹈中得到教化和啟迪。
五、結語
湛江民俗舞蹈凝結了幾千年來紅土文化的智慧結晶和藝術創作,其特有的藝術內涵和傳統魅力綻放在紅土大地上,它承載著紅土文化歷史發展的輝煌記憶,更是民族的精神載體。我們要堅持不斷探索民俗舞蹈的發展道路,發揚傳承和保護民俗舞蹈,并且與政府的扶持項目相結合,爭取更多的經濟支撐,尋求傳承保護與經濟效益并存的傳播方式,把湛江人民由古至今的習俗、情感與信仰延續下來,以弘揚新時代湛江民俗文化為契機,激發民俗舞蹈多元化傳承和創新,帶動紅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紅土文化和湛江的經濟發展注入新時代動力。
參考文獻:
[1]鄧碧泉,余石.湛江民俗文化[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3.
[2]馮麗.粵西儺舞發展狀況與對策研究[J].四川戲劇,2016(09).
[3]鄧碧泉,馮偉.湛江藝人文化[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3.
[4]曾華美.廣東湛江儺儀的身體語言及文化研究[J].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