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任
【摘要】如何構建當代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當下的熱門話題。新型師生關系構建的基礎要以教師在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為主,教師所具備的奉獻精神及自身的品質,是促成關系形成的關鍵。尤其在師生關系協調的基礎上,兩者之間的友好溝通,可以給教育教學帶來錦上添花的效果。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讓更多學生的思想和理念不受束縛,給他們更廣闊的發展天地,這才是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小學;溝通;民主;情感;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表現在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因此,這種特殊的交往方式,一旦發生任何改變,都會影響相互之間的認知和態度。而我國在提出素質教育理念后,人們開始重視學生的整體素質,所以現代化思維更加偏向師生關系的和諧。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給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現在,我國正處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時期。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對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一、轉變育人觀念,更新角色定位
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身份之一為管理者,這種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必然不能平等看待。教師需要給自身建立一定的權威性,才能真正管理偌大的班級。然而,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使更多的人開始看重教師帶來的引導性,這種引導效果不能完全以管理為主,而是要使學生能夠平視教師,而不是懼怕教師的權威性。那么,教師就需要從自身的知識觀、教學觀等角度,再次建構更為合理的師生關系。
在新課改提出后,教學工作不再僅僅重視成績,而是以學習的過程為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體性發生了建構性的轉化,所以,教學工作者要更為重視與學生之間的共同成長和互動。傳統理念無法給雙方帶來平等的思想,但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能夠讓雙方形成“學習共同體”。所以,教學是雙方的共同參與,能夠以平等的方式對待,才能使雙方在精神和教育理念方面有更深層次的融合和發展。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以開放的心態來應對學生的張揚與創造。而這種師生關系不僅僅需要傳授日常的知識,同時還需要融入更多的分享和理解。
教師要轉變傳統觀念,如,當一個學生沖撞教師、亂發脾氣時,雖然給我們的第一感覺是這個學生不守規矩、不講禮數,但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為何會做出如此行為,沖撞教師并不意味著他們不喜歡或厭惡教師,有沒有可能是教師先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亂發脾氣只是事件發生過程中的一種表象,錯不一定在該生身上,他的處理方式可能不對,可也許是他人先惹了他,導致他受到了不公平等對待等。此時,我們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直接為其施加諸多的負面評價,只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當一名學生所做之事與“規矩”相背離,應首先分析成因,再結合學生特性采取靈活多變的措施展開針對性引導,讓其感受到教師關懷、有理可說的同時,意識到自己是有錯的,并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改正,可謂一舉多得。除此之外,在角色互換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更了解教師的處境,教師也可以更加設身處地地和學生共同分析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制訂合理目標,共同探討更感興趣的話題。特別是在活動課當中,教師和學生間的角色轉換能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學生的作用,讓學生之間能夠進行良好合作,促使整個團隊發揮力量,進而在合作中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二、增進師生溝通,重視情感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方面的感觸頗深,因常年關注此類事件而提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真實的教育者需要以心交心。當教師可以和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互通時,必然可得到學生應有的尊敬。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學習本身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學習過程是這兩種心理因素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將會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導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是師生信息、情感交流傳遞的雙向過程。作為主導地位的教師,其本身的情感對整個導學過程中的情感起著推動作用,教師的情感,不僅是對學生的情感,還包括對學科的情感,也就是教師自身十分喜歡所教授的課程,通過自己的再培養、再學習,對業務的精益求精,對學科的熱愛,以及所具有的獻身精神,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便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你所教授的學科。古言道:“親其師,則信其道。”
要親其師,教師必先愛其生,“愛”是師生融洽的紐帶,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先決條件。教師對學生的熱愛,不僅指向每個個體,而且指向全體。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期望學生成材是教師師德高尚的表現。
三、樹立民主作風,提高育人質量
學校中的學生通常都參差不齊,無法以某一個特定的標準來衡量。因此,教育教學方式也要適應大多數學生的需求。對于優秀的學生來說,需要強化他們的基礎知識,使他們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知;向學生表達自身的欣賞和關注,給學生更高的自信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需要考慮他們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真正做到以自己的未來發展為根本,重視教育教學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從而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一位優秀的教師對自己的學生具有強烈的期待,能夠給以良好的教育和耐心的輔導,多表揚鼓勵,多發現優點,“數子千過,莫如獎子一長”,表揚能夠使每個學生都“抬得起頭”,充滿自信心,踴躍加入“合作、探究”學習的活動中來,建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在愉悅、寬松、自由的氣氛中學習,從而助力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如果教師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么,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也就很難建立起來,優等生在教師的寵愛下很容易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甚至會目空一切,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學困生在教師的岐視下很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會自暴自棄,學習成績也就很難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為此,在相處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創設民主、公平的大環境。就比如在傳統班級管理模式中,教師依靠主觀意志任命班委、獨攬大權,當選班委的學生在各項能力水平與自信提升上的速度都要遠遠超越普通學生。首先,我們可采取自薦、推薦的方式,讓學生變身為“小小政客”,上臺進行演說,臺下學生以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自己心中最適合的人選,既為每個學生創造出平等的展示機會與平臺,又能讓管理職務的任免方案得到大家的認可;其次,我們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去調和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間的矛盾。為此,就需要設置更多的管理崗位,如,副班長、副課代表、副組長等,使每個人都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過程中深入感受個體及集體間存在的深層羈絆。這樣,他們才能更愿意奉獻、更愿意承擔,不僅有助于個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對師生關系的調節也裨益良多。
責任編輯? 梁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