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旋 植中榮
【摘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教育擁有規范化、系統化和制度化的特點,家庭教育具有隨意性,但兩者的核心都是以教育好學生為目的。家庭教育需與學校教育共同配合才能促進學生成長。在“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需要針對現存問題進一步完善,充分利用互聯網及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率。本文對此作出分析,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學生成長;家校共育;策略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要“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以往的教育模式因線上教學的興起而觸發了更加迫切的變革需求與思考。而互聯網平臺在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家校共融共育的過程中呈現出越來越顯著的優勢。對學生而言,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是教師和家長,這充分說明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可以找到應用點,滿足各方的需求,凝聚核心價值,合力促進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當下的現狀與問題
(一)學生缺乏獨立性
隨著家校合作的推進深入,學校基本上都會通過微信或者“釘釘”群發布通知和作業。看似方便了家長和學生,其實無形當中讓學生養成了惰性,導致其缺乏對作業登記和重要事項的重視。關于家校共育的開展,學生認為,學校和家庭對他們形成雙重束縛,這和家校共育開展所期待的目的是相悖的。
(二)教師非教學任務繁重,無法釋放
電子產品的盛行和科技的發達拉近了學校和家長的距離,減少了面對面的時間,但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問題。教師的工作量和難度明顯增加,還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不管是哪種交流方式,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學生的教育問題。以前的傳統教學方式雖然落后,但是沒有過多的非教學任務。現在的家長對于家校共育概念不清晰,喜歡將所有的問題拋給教師,且要求及時得到回復,全然忘記了教師也渴望獲得休息的時間。反之,則會通過向教育主管部門投訴,這對家校共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家長的參與度不夠
良好的家校共育關系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和支持作為前提。從目前來說,以容桂街道的小學為例,已經設立了家委會,家委們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不過,同樣存在很多問題,如,現在家長的配合度和參與度還有待提高;部分家長忽略學校所提供的的溝通渠道,影響了各項家庭教育的滲透性推進;中小學基本都開通了公眾號,定期發布學校活動信息和有益于學生的推文,但閱讀量并沒有增加,這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校開展工作的積極性。
(四)微信平臺溝通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學校面臨升學的壓力及學校之間的變相競爭、家長的攀比,使得更多的學生不堪重負。學校給教師壓力,不看過程只看成績,教師只能壓榨副科和課余時間,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成績。除了在課堂上布置作業,教師還利用溝通平臺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家長代為批改,變相加大了家長的工作量。在“雙減”出臺之前,很多學校都存在讓家長代改作業、代聽作業的現象,家長有苦難言,這也不利于家校共育的推進,當家長對教師的工作產生質疑和不滿情緒時,產生的效果則可以忽略不計。
(五)家庭教育缺乏系統規劃
上文提到,家長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導致家庭教育存在隨意性的特點。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觀是學生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保障,也是家校溝通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現在,學校面向家長進行系統家庭教育的培訓不足,缺乏長遠的規劃藍圖。
三、“互聯網+”推進家校共育的腳步
在2020年初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互聯網+”下的家校共育優勢更趨明顯,傳統家校共育中的地域限制,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已經不再受任何影響。以容桂高新園區為例,家長長期面臨加班的情況,為家校共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了限制。如今,教師可隨時利用網絡和學生家長保持溝通,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
“互聯網+”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與教師保持實時交流。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和反饋,更好地探索線上教育的有效途徑,對教育事業的動態發展產生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小學生在現階段的各項能力還處在形成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教育固然占據主導作用,但并不代表學校教育包攬一切。學生有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不可忽視。因此,加強和家長的溝通,提升家校的默契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組建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及開展家訪等活動,都是促進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可以促進溝通方式的轉型,學校可以搭建網絡技術平臺,為家校共育工作另辟蹊徑。
“互聯網+”可以盡量防范學生出現不健康的行為。“英雄*盟”“和平*英”等一系列的網絡游戲及“*音”“火*視頻”等小視頻對中小學生影響甚大,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由于小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合理引導。傳統的交流方式是見面再談,中介媒質的缺失,導致解決問題需要漫長的周期;而互聯網家校共育平臺可以極大地縮短這個時間,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也有助于家長和教師的互相理解和配合,促進良性發展。
四、“互聯網+”家校共育的良性策略
(一)搭建“互聯網+”家校共育平臺
“互聯網+”家校共育的初衷不能忘記,是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堅持德育并舉的理念。“萬丈高樓平地起”,搭建好的平臺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第一是在教學方面,建立符合當地,尤其是符合學校自身的微課程,讓家長可以參與到其中,了解學校課程開展的情況,增強他們對學校的認知感。第二是優化學生管理方式,除了微信群,還可以開展校訊通,實現高度的信息化,促進家校共育水平的同步。第三是針對學生,讓學生在不影響身心健康的情況下推進在線學習,借助小程序優化作業,讓大數據發揮作用,及時評價和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家長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家長也能理解學校已付出了很多精力,自然也會支持教師的工作。例如,可以通過某平臺的“班級優化大師軟件”,每天定時記錄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如,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加分、課堂表現良好加分、作業優秀加分,等等。并通過微信或企業微信的方式將學生每周加分情況分享給家長,用最快速的方式讓家長了解到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二)調動家長積極性,提高家長的參與度
在上文中已經提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同等重要。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家校共育的效果。一直以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參與度都不高,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破解這一難題的路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求可行的辦法,充分調動家長的活力。教師借助自身掌握的專業技能優勢,加強與家長的互動。只有家長積極參與其中,才能發現自身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性。
(三)完善評價體系
“無規矩不成方圓。”建立和完善“互聯網+”家校評價體系對于開展家校共育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教書育人的“人”是全方位發展的人,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評價標準。學校可以積極探索和加快構建由大數據支撐的評價數據庫,利用數據挖掘、科學分析和可視圖方式將評價結果呈現出來,以此激發家長的參與性。其實,家長的建議對學校的工作也有非常良好的指導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不能單一從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評價內容要全面,將學生的綜合能力納入到評價體系中,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家校關系的有序健康發展。
(四)正確利用“互聯網+”下的家校共育平臺
微信和QQ等社交軟件的應用特別普遍,人和人之間的交流變得便捷。對教師來說,在這種背景之下,首先要正確認識家校共育的目的,合理利用網絡手段,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對學校而言,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培訓,定期針對家校共育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家校共育,給予學校支持。
(五)建立多樣化教育模式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需要對教育形式做出創新,不能用傳統刻板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因為科技的發達,學生的心理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要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首先,要通過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在家的狀態,制訂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區分傳統的教育方式,通過家校合作進行管理。家長也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將自己變身為學生的朋友,通過組織活動的方式開展教育。
(六)給予學生獨特性的尊重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一樣,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成為科學家。要想獲得良好的家校共育效果,就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由于他們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成長,所以必然會有智力和個性等方面的差異。在充分了解學生以后,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用心對待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制訂出有利于學生的教育方案。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的發展,教育改革需要抓緊提上日程并開展落實。“雙減”政策的出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對于學生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互聯網的發展對于提升家校共育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這種方式在我國的發展進度不一致,所以仍然有很多問題存在。教師還需要深入探究、持續探索、與時俱進,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晶.“互聯網 +”背景下的小學家校共育途徑探討[J].教育界,2021(21).
[2]高國云.“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新趨勢、新特點和新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7).
[3]楊樹寶.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探索實踐分析[J].考試周刊,2021(35).
[4]楊樹秀.基于“互聯網+”的家校共育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20).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