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隨著經濟發展對傳媒行業的推動作用,融媒體應運而生,同時也給傳統媒體電視臺帶來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挑戰。新媒體帶來的各種新式體驗讓受眾耳目一新。因此,傳統電視臺面臨著大量受眾流失的現狀,由經濟問題引發的矛盾點便接踵而來。筆者嘗試從省級電視臺轉型困境分析,探討省級電視臺轉型困境的可行性發展建議。
技術是引領創新的核心驅動力,資金是電視臺轉型的基礎物質支撐。在新媒體慢慢奪取受眾眼光的同時,電視臺廣告主的流失實則必然。一個電視臺的創新轉型是一個龐大機器的“重裝”,損耗和投入是在所難免的,好的創新理念面臨著赤裸的資金問題。在電視臺鋪建新媒體矩陣、設備更新、人次招收時需要大量資金。我國省級電視臺的運營模式是事業性質企業管理,其經營能力直接決定營收好壞。融媒體時代下電視臺的轉型已是必經之路,除了依靠政府財政的支撐,更需要自我改革創新,轉型中面臨的經濟問題是需要首先解決的。
人才是改革創新的重要動力,人作為新聞傳播事業中最活躍的要素,穿插在新聞生產活動的每一個實施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電視臺相比新媒體給出的人才待遇沒有優勢,因此不僅面臨優秀的老媒體人的離職,還缺乏面對市場競爭的經營人才,以及掌握云計算、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高端復合人才。在新媒體運營方面,記者編輯也缺乏專業的操能力,出現內容風格定位模糊、受眾分類不清晰、傳播形式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是阻礙電視臺進行改革轉型的重要原因。
省級電視臺身負傳統體制,要變革制度、創新工作理念、重組部門規劃、對確立可操作性強的轉型方案,遇到了不少困難。與此同時,編輯記者根據環境變化,分析受眾心理,結合受眾喜好創新作品內容與形式的思路也不甚清晰。
由于省級電視臺在我國新聞傳播中的特殊地位,各個頻道基本調性基本確定。以河南省電視臺第九頻道為例,自2006年開播以來,秉持著“溝通城鄉、服務三農”的理念,因此在做節目創新時也是要在關注民生基礎上與時俱進。該頻道先后推出了《脫貧攻堅進行時》《第一書記到俺家》《第一書記邀您來看看》《打工直通車》等專欄,緊貼節目調性,在助力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就業等核心民生問題上做出了探索。由于省電視臺各個頻道的受眾分類也不相同,因此在節目創新時也要進行個性化分析。積極響應和追隨國家新聞政策指導,融入新媒體技術,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轉型方案。
受我國傳統電視臺思維影響,在傳播內容方面,不僅僅是電視臺管理者,包括觀眾也認為省級電視臺擔任的角色就是傳達一些官方信息,只能發布一些官方的重要通知和政策變動信息。正是在這一局限思維下,被當下新媒體豐富多樣的新聞內容乘勝追擊。對于一家媒體而言,內容的豐富性很大程度地影響了觀眾范圍。在傳播形式上,省級電視臺的傳播主陣地還是電視。然而現在媒體受眾大多從PC端轉移到了客戶端。另外觀看電視需要的客觀條件較多,需要有固定的觀看環境、觀看設備、觀看時間,而這與繁忙的都市人碎片化的生活節奏并不相融。
編輯記者是新聞生產過程中最核心的元素。電視臺老員工在最早進入電視臺時的時代背景與當下已是大有不同。電視臺老員工在以往工作經驗中,已經形成一套自我標準規范,打破他們原有認知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面對日新月異的新聞環境,無論是心態轉變還是新媒體使用能力上,都會讓他們無所適從。電視臺轉型勢必需要一批在新媒體時代下成長的年輕人,他們的創新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強,電視臺人才培養也是轉型中的重要環節。在電視臺改革發展中老員工與年輕記者如何在有機互動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也是電視臺在轉型研究中需要關注的話題。
由于傳統電視節目編輯習慣,電視臺節目內容的編排一般都是有固定模板,字體大小、字體顏色、字幕出現時常都有固定模式。時間久了,觀眾自然會出現審美疲勞的情況。電視臺編輯面對眾多新媒體平臺時,并不知道該如何合理利用各具個性的新媒體工具。因此學習分析當下熱門客戶端軟件如微博、抖音、知乎、小紅書、微信公眾號等功能定位以及受眾群體分類是非常必要的。新媒體時代下,電視臺節目想要獲取更多關注,要學會利用新媒體平臺個性化特征,利用大數據對受眾進行分類分析,然后根據受眾群體不同選擇相適應的新媒體平臺工具。抓住觀眾媒介使用的初衷和痛點,穩健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
創新不是全部推翻,而是立足于現實條件下的精益求精。新媒體具有傳統電視臺不具備的優勢,電視臺應當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其中精品原創內容便是與新媒體互補的一大優勢。由于省級電視臺在國家新聞宣傳中的獨特地位,能夠獲取第一手信源。省級電視臺編輯記者在新聞專業性中表現的能力也相對較強,在采訪過程中,更容易產出精品原創內容。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優質原創內容是一切工作開展的核心,在把握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融媒體技術,利用新媒體平臺,既把握宣傳重點又緊追時事熱點,配合宣傳黨和國家的新聞任務,積極落實新聞方針。與此同時,立足于社會現實問題,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解決傳達真實的民生問題。
電視臺的眾多部門在尋求創新過程中應積極梳理整合自己現有資源,攜手共進,對不適合創新發展的傳統問題積極改革,推動電視臺內部改革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新聞編輯部門應當在堅持新聞獨立性的前提下結合考慮新聞宣發特點,積極配合宣發人員進行內容及形式上的創新。
河南省電視臺第九頻道在新媒體的應用及資源整合方面做出了自己探索,2017年6月,在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農辦、省扶貧辦等單位的指導下,新農村頻道聯合臺屬各兄弟單位聯合開展了《第一書記邀您來看看》融媒體直播活動,走進生活,走到現場,從實際生活中創作新聞。每場活動走進一個貧困縣,調動廣播、電視、網絡等全媒體傳播渠道開展直播,邀請第一書記及參與扶貧的社會各界參與直播,挖掘扶貧典型、講述扶貧故事、介紹扶貧經驗,同時通過直播展示和推介扶貧產品及扶貧項目。截至目前,活動已先后走進光山、汝南、淅川、盧氏等20多個縣市,直接訪談第一書記200多人,參與活動的第一書記超過了5000人,平均每場活動的全網傳播受眾超過了二百萬人。正是這樣貼近生活,給觀眾帶來一種走進新聞的真實體驗,產出了大量優秀原創作品。
在新媒體背景下,受眾對信息獲取需求從原來的單一模式轉變為復合化模式,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碎片化、視頻化、移動化等。省級電視臺應積極利用自己特殊的IP效應,利用大數據算法做好受眾喜好細化研究,根據受眾不同喜好在相應平臺上做內容傳播宣發。積極搭建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矩陣,結合文字和短視頻優勢為受眾提供多樣的信息接收方式,由原來傳統的PC端接收信息方式轉為IP移動端接收信息,迎合受眾娛樂閑暇時間碎片化現狀。利用5G和3D技術提升受眾觀感體驗結合當下受眾社交互動需求,做好應對信息反饋和互動的準備。由于省級電視臺的性質定位,以往給受眾的感受大多是嚴肅為主,然而新媒體的特性恰好彌補了省級電視嚴肅的缺陷,加深了與受眾的情感聯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受眾需求和心理,積極改革不足之處。
參考河南省電視臺第九頻道《第一書記邀您來看看》節目中對新媒體的使用,新農村頻道利用八個直播平臺、四個網絡商城,在開封祥符區連續開展了兩場“鄉村帶貨團” 直播帶貨活動,針對開封祥符區優質大蒜及花生制品,推出一元搶四斤大蒜、9.9元搶四袋花生等活動,兩天直播,觀看總人數98.6萬人次,快手、淘寶、拼多多、微信小程序四個商城共成交6420單。兩場直播,新農村頻道一方面組合自身的直播力量,同時也邀請大象新聞客戶端、映象網、大象融媒體平臺、大象助農團抖音直播間參與其中,形成河南廣電的直播矩陣。該頻道在新媒體技術下發展直播帶貨能力,多元利用各個平臺優勢,提升新媒介使用素養。由此可見,官方電視臺在自身所帶光環下,借用新媒體技能發展自己的IP效應,傳播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新媒體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沖擊,使得每個傳統媒體人都不得不進行自我反思和調整,這股浪潮像是一只無形的手,推動著整個行業的變革發展。在電視臺的創新發展中,既離不開技術創新和內容創新,更需要一支素養優良的編輯隊伍。積極招收一批具備新媒體思維的人才是重中之重。在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的邊界定位越來越模糊,電視臺記者需要具備采、編、播、錄、演等綜合素質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當下的現實需求。除了原本的基礎技能,還需要編輯記者結合當下短視頻需求,把握文化潮流風向,在剪輯視頻、文案編寫、畫面配音等工作環節中抓住受眾痛點,迎合受眾喜好。唯有復合型人才可以在這樣復雜的多重能力要求下勝任。然而目前電視臺的現實情況并不樂觀,比起新媒體公司給出的人才招收條件,傳統媒體電視臺處于下風,吸引人才能力不足。因此,從電視臺內部挑選一批優秀的編輯人員,進行集中的媒介素質提升培訓刻不容緩,用部分帶動整體進步,配合完成構建融媒體矩陣中的人才需求。
在《第一書記要邀您來看看》現場活動中,第九頻道省臺主持人大春、娜娜,記者靜靜、文娟參與其中,和駐村第一書記及鄉村致富帶頭人一起推介農產品引來網友圍觀和點贊。主持人也完成了從室內走向了室外的主持場景轉換,更加的貼近生活、走進生活。除此之外也培養年輕記者積極使用新媒體,利用快手、淘寶、拼多多、微信小程序進行直播,更加全面直觀地展現現場活動的熱鬧場面。
在傳統電視臺節目中,廣告收入是它的主要的營收來源。但隨著新媒體環境下廣告主的流失,電視臺收益大幅下降,因此積極拓展新的盈利模式迫在眉睫。電視臺應順應社會發展轉向服務、產業型道路,受眾可以通過電視便捷地獲得知識,開立創新科普節目使更多企業部門參與、推出公益廣告營造科普氛圍;運用行政資源關注脫貧攻堅,推出扶貧農產品;積極運營網絡新媒體也可增加實際收入;與新媒體平臺合作,利用大數據做好觀眾細化分類,提供不同內容生產工作等。由于省電視臺的特殊身份,工作交叉連接的部門非常之多,電視臺可積極做好平臺搭建,創立不同的盈利實施方案,完成多元盈利產業鏈,實現資源調配共享、合作共贏的目的。
以河南省電視臺第九頻道鄉村頻道為例。第九頻道著重利用媒體力量聯系各級駐村第一書記,促進扶貧農副產品上行,為扶貧農副產品的宣傳、推廣、銷售服務。按照省直工會下發的《關于大力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通知》,在省直單位春節團購活動中,新農村頻道整合了50多個縣100多位第一書記對200多款產品進行集中推介,一個月時間,銷售各類扶貧產品14899492.75元。第九頻道經歷了從宣傳者到參與者的角色轉換,利用媒體的平臺優勢,直接參與到貧困地區農特產品銷售、勞務輸出、農村勞動力免費培訓等工作中來,為新聞媒體深度參與消費扶貧做出了一些嘗試,提供了省電視臺在融媒體時代下一種可行的轉型與發展路徑探索。
省電視臺各個頻道性質定位各自不同,河南廣播電視臺鄉村頻道是全省唯一一家省級專業對農頻道,面對新媒體當下求新求異的受眾心理,新農村建設和基礎民生話題相對而言欠缺亮點。但是如果可以連接到與節目調性相對應的受眾群體,其效果也是很明顯的。
2017年,第九頻道聯合臺屬各兄弟單位聯合開展了《第一書記邀您來看看》融媒體直播活動,大量邀請省內外農特產流通企業參與直播,現場推介、現場定購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首先,第九頻道在2017年10月份注冊成立了河南新農村頻道綠之肴農業有限公司,利用媒體聚合優勢,匯聚全省優質扶貧農副產品。兩年來,第九頻道整合了50多個縣,200多位第一書記推介了400多款農副產品。其次,注冊全省扶貧產品專屬商標——中原好禮,把扶貧產品符號化、標識化,目前已經整合推出了中原好禮雜糧系列、干菜系列、山藥系列等產品。第三,利用大小屏做好日常宣傳銷售,與全國廣電各兄弟單位緊密合作,利用電視屏幕和手機屏幕,為扶貧產品提供電視、電商等銷售支持。第四,在省直工委、省總工會等單位的支持下,開展節日團購。第九頻道正是通過這樣的資源整合和創新思維,為電視臺轉型發展提供了一種新型發展模式。
融媒體時代已然到來,主流媒體電視臺轉型創新不僅僅是生存之需,更是積極融入新時代的應有之義,是更好承擔起黨和政府宣傳任務的必經之路。省級電視臺要從問題分析中總結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改革之路,利用新媒體平臺與技術優勢,取長補短,將自身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在眾多新聞媒體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亮點。作為新一代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積極應對新環境的變化和挑戰,主動提升媒介素養,助力我國電視新聞事業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