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茂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直面國內日益嚴峻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論斷。從現實維度來看,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關乎中華文明的興衰;從實踐維度來看,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加強“生態立法”工作、加強群眾宣傳工作、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價值維度來看,建設美麗中國有利于推動建成具有高度的生態文明的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利于推動建成人與自然共融共生的生態文明社會,有利于培育具有高度生態文明意識的公民。
關鍵詞: 美麗中國 必然之舉 路徑選擇 實踐價值
“美麗中國”作為執政理念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此后,多次強調這一重要理念,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提出要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美麗中國。因此,建設美麗中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
一、現實維度:建設美麗中國是必然之舉
第一,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現代社會進步及成長與生產力的提高密切相關。以往我們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的單一模式來提高生產效率與能力,這就導致我國能源資源過量地被消耗。投入與產出比例不相協調,與此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深重的危害。這類粗放的模式不再適應目前我國社會科學發展與進步的現實狀況。生產方式出現問題必然會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和諧發展。解決生態問題決不能坐以待斃,當生態環境破壞得越嚴重,治理修復越不到位時,所產生的后果則會越嚴重。應從我國具體現實出發,認真處理好資源保護和環境污染控制問題。
第二,建設美麗中國關乎中華文明的興衰。生態環境的變化對人類文明的興衰發展會產生直接影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1 ]。一方面,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人類文明形成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四大文明古國都是發端于地理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另一方面,如果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則會對人類文明進步形成障礙甚至是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如古代巴比倫文明的衰落,就是由于人們缺乏對自然的保護,使其河道淤塞,導致惡性循環,古巴比倫文明伴隨著生態的惡化而消失。中國古代樓蘭地區曾創造出璀璨的綠洲文明,水源和樹木是樓蘭人民賴以生存的關鍵,但是由于人類活動以及戰爭等因素導致其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雪上加霜,最終消失。建設美麗中國事關中華文明是否能夠繼續延綿不斷地傳承下去,這就警示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二、實踐維度:建設美麗中國的路徑選擇
第一,加強“生態立法”工作,堅持用法治來保障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 2 ]首先,堅持科學立法,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權威性和持續性。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立法過程遵循了科學立法的基本要求。其次,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加強在生態領域范圍內的執法,不斷提升執法能力。當前,違法建筑比比皆是,必須加強嚴格執法,保護土地生態。再次,必須堅持公正司法。公正司法能夠充分地保護和促進社會公平,能夠給維護生態制度體系的權威性提供司法保障。最后,還必須加強生態法治隊伍人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高執行力的生態法治隊伍。增強對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的監督,查處違法主體,追究其法律責任,并給予相應的懲罰。
第二,加強群眾宣傳工作,以思想轉變為先導,為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營造良好的生態環保氛圍。做好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是培育良好生態文化氛圍的重要手段,對于增加生態文化的全社會認同感、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加強綠色文化教育。首先,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宣傳和教育。只有在各級黨政領導干部中加大生態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力度,才能使其在工作不斷提高處理生態事務的能力。其次,加強對企業的教育引導。“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 3 ]。在推進企業發展的進程里,將綠色文化融合進企業文化之中,以此才能促使企業變得更加注重生態效益,并最終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后,必須加強學校和家庭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引導和教育。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類學校國情教育的重要內容”[ 4 ],廣泛開展生態文化通識教育課。要注重家風建設,形成保護環境、注重生態的家庭觀念,充分發揮生態文明理念在形成良好家風、家教中的積極作用。二是創新宣傳教育活動的形式。只有以人民群眾喜愛和享受的方式來展現生態文化,人們才能夠自覺主動接受和踐行這一理念。一方面,舉辦豐富健康的生態文化活動。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知識競賽、文藝表演等活動。如文藝節目《美麗中國走起來》和《山水中國美》,提倡綠色環保理念,創新了中國環保的故事。另一方面,創新和改進網絡輿論宣傳工作。身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網絡,因此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傳播規律,奏響生態文化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同時,充分利用人民日報等知名報刊或利用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和微博等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政策和法規。
第三,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必須要進行徹底的生態文明領域的體制改革。首先,必須健全完備的制度體系,通過有效科學的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保障,從實際出發做好生態環境領域各方面的制度安排。比如建立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2003年浙江生態建省大會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逐步對欠發達地區實行生態補償制度。” [ 5 ]其次,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作為環境治理的主體之一,必須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應該將生態指標納入政府考核體制機制中,以此來激勵廣大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必須承擔起自己所擔負的生態責任。最后,必須建立健全領導干部的終身追究制度。生態環境問題是一項關乎人民的頭等大事,必須要切實處理好這項工作。生態問題的暴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最終導致的惡劣影響的出現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為了避免出現追責無人的現象,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因此必須要建立對領導干部的責任追究制度。
三、價值維度: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有利于推動建成具有高度的生態文明的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美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生態環境的質量關系到大多數人能否過上健康的生活,并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的戰略目標。“美麗”一詞的新增,使得我們黨的基本路線得到充實和完善。強調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要實現全方位的發展,既要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環境資源保護也不能落下。生態文明建設自始至終貫穿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也是貫穿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關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建設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提供了行動指南。
第二,有利于推動建成人與自然共融共生的生態文明社會。人與自然之間不僅是共存共生、互相關聯的有機統一體,更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當人類行為違反自然規律,資源能源消耗超出自然承載力,污染排放超出環境容量時,就會導致人與自然的失衡與不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我們國家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求廣大人民要準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積極承擔自己的環保責任;政府要積極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用制度來為生態建設保駕護航,堅持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明確綠色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得以永續進步發展的必要條件,堅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人們如果破壞環境,就會受到自然的打擊,這是其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國家必須要加強制度建設,積極培養相關專業人才,加強對突出環境問題的治理與研究。
第三,有利于培育具有高度生態文明意識的公民。“全社會都要切實增強生態意識,把我國建成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公民的生態意識具體指人們處理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資源和環境、開發與保護等關系時,所應該具有的生態意識。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社會成員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在各種實踐活動中要時時處處地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應協調運行。除此之外,還要求人們自覺珍惜自然資源,愛護環境,主動參加環保活動,踐行綠色低碳消費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要使用低能耗、無污染或低污染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為人民創造最普遍的福利,努力創造出最美麗、最適宜居住的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從實際出發,多次闡述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意義,要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在新時代,推進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的生態建設仍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生態政策需要進行廣泛調查研究,確保政策實施之前進行充分論證,妥善處理好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政治發展等之間的關系。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115, 28,115.
[2]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186.
[3][4]全面啟動生態省建設努力打造“綠色浙江”——在浙江生態省建設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3(4):193-195.
[5]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