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華
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是鄉村學校的主體,辦好這兩類學校,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鄉鎮寄宿制學校在解決學生“上學遠”“留守兒童看護”等方面具有戰略意義,是鄉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受制于政策與學齡人口變化,鄉鎮寄宿制學校將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
舉辦鄉鎮寄宿制學校是鄉村特殊教育環境的選擇
鄉村辦學不僅面臨位置偏遠、地理條件惡劣、人口居住分散等自然環境的困境,還要應對學齡人口銳減、留守兒童撫育缺失等人為環境的挑戰。歷史經驗證明,寄宿制學校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能有效化解鄉村教育的諸多矛盾。
化解鄉村學生“上學遠”的困境需要寄宿制辦學
鄉村學生普遍存在“上學遠”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學齡人口居住分散,學校布局難以找到真正的“中心”位置,無法兼顧所有學生,客觀上形成了部分學生上學遠的問題。就西部12?。▍^)而言,其境內多為高山、高原、高寒地區及牧區、半牧區,有7個?。▍^)的山區、半山區面積超過50%,5個省(區)的牧區和山區面積超過70%。這樣的地理特征導致學生上學面臨山高溝深、路途艱險、交通不便、往返時間長、行路不安全等問題。舉辦寄宿制學校有利于降低學生往返學校的安全風險,保證教學時間,減輕家長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
二是撤點并校、集中辦學造成學生“上學遠”的問題。隨著大批農村學齡兒童隨遷就讀,農村學校出現“空心化”現象。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達到1429.73萬人,占鄉村學生總數的比例高達31.6%。鄉村學校學生單向“向城性”流動加劇了生源萎縮,直接影響了鄉村學校的成班率、成校率。受制于縣級財政壓力,在保留小規模學校與集中舉辦鄉鎮寄宿制學校的抉擇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大多傾向于后者;出于安全考慮,在推廣校車計劃與舉辦寄宿制學校的抉擇上,也大多傾向于后者。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是反映寄宿制教育解決“上學遠”問題的重要指標。2016—2020年,鄉鎮寄宿制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而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從93.4%逐年上升至95.2%,有力地證明了集中辦寄宿制學校解決了鄉村學生上學遠、上學難的問題。
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撫育缺失需要舉辦寄宿制學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村社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達1289.67萬人。農村留守兒童和父母長期分離,80%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由親友臨時監護,面臨著學業欠佳、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親情失落和安全失保等諸多問題。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撫育缺失問題,既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又關乎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順利轉移,與中國經濟發展聯系緊密。鄉鎮寄宿制學校具備彌補“家庭監護和撫養缺失”的功能,在諸多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案中被證明是最佳選擇。實踐中,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一直是黨和政府各項政策的關注點,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改擴建勞務輸出大省和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學校寄宿設施,改善農村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寄宿條件,基本滿足需要?!便~仁學院課題組調查發現,鄉鎮寄宿制小學中留守兒童占比在60%以上,說明寄宿學校在接納留守兒童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提高鄉村學校學生綜合素質需要寄宿制學校教育
鄉鎮寄宿制學校除了具有“留守兒童看護”、解決學生“上學遠”等工具價值外,還具有提升兒童生活品質和綜合素質的本體價值。
舉辦鄉鎮寄宿制學校有利于提升鄉村兒童生活品質。首先,寄宿制辦學有助于鄉村兒童科學進餐。家庭撫育功能包括撫養和教育兩個方面,其中,撫養涉及科學營養搭配飲食和情感關懷等。寄宿制學校按學生身體發育規律精心設計營養配餐,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挑食和吃零食等不好的習慣,確保學生身體正常發育。其次,寄宿可以培養學生適應集體生活的品性。宿舍的交往空間對于培養學生合作和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能力十分重要。最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是學生幸福童年生活的保障。學生在校寄宿節約了每天往返的時間,圍繞兒童生活科學分配新增時間是勞逸結合的基本要求。學校結合自己的特色和傳統,構建家校一體化的學習和娛樂體系,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豐富生活,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從而縮小城鄉學生因家庭經濟和文化背景等不同而導致的差異。
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在社會性格和行為養成兩方面。寄宿制教育模式使鄉村學生生活場域更多地轉移到學校,這種轉移使學生的生活和娛樂環境發生了改變。學校通過寄宿制教育可以彌補家庭社會化功能的缺失,促進學生現代社會性格和文明行為的養成。
鄉鎮寄宿制學校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
鄉村小規模學校與鄉鎮寄宿制學校是農村學校架構的兩端,兩類學校在發展中形成張力,維持著基本平衡。基于此,鄉鎮寄宿制學校未來的規模將趨于穩定,進而轉向內涵發展。
鄉鎮寄宿制學校的總體規模漸趨穩定
鄉鎮寄宿制學校包括初中與小學兩個學段,初中已經基本形成“一鄉一?!钡母窬?,而小學階段受制于政策禁令和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分力”,再加上我國人口生育政策的放開、農民工回流政策的優惠,鄉村學校生源存在“回暖”趨勢,這些也將減少集中辦學的需求,使得鄉鎮寄宿制學校近期在規模上難有大的突破。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叫停了盲目撤并農村小學、因陋就簡舉辦寄宿制學校的行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農村小學寄宿生總數從2011年的987.8萬人下降到934.6萬人,寄宿率為14.12%,已經連續6年保持在14%左右。銅仁學院課題組調查發現,2018年中西部鄉村小學生寄宿率達到了51.5%。隨著生育政策的放開,未來城市小學學齡人口將不斷增加,農村小學學齡人口也將有小幅度增長。屆時,城市新增學齡人口很可能會“排擠”農民工隨遷子女,使部分農村兒童“回流”,加上農村小學自身條件不斷改善,農村生源有較大的回升空間。因此,農村小學寄宿需求仍然會維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換句話說,未來幾年農村寄宿制小學規模仍將穩定,內涵發展將成為農村寄宿制小學發展的主要任務。
鄉鎮寄宿制學校內涵發展的三層目標
“提供優于家庭的生活環境,提升農村兒童的生活品質;提供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提高農村兒童的綜合素質?!边@是鄉鎮寄宿制學校內涵發展的總體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的具體目標——
第一層目標為“彌補農村家庭撫育缺失”。這一目標有三個基本要求,即“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務設施”“提供可靠的生活物資來源”“配備一定數量的生活教師甚至是保育人員”。
第二層目標為“提升農村兒童生活品質”。農耕文化中保守的“基因”與未來生活的城市主導趨勢短時期難以扭轉,鄉村兒童融入現代社會的前提是融入現代文明。農村寄宿制小學在保障學生基本生活的基礎上,須創設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其生活品質。這一目標要滿足三個要求:一是創新性提供生活服務設施;二是提供自助餐式課余活動;三是配備高素質的生活教師或保育人員。
第三層目標是“提高農村學生綜合素質”。實現這一目標,要求學生具有文明的行為習慣、優秀的學習表現以及健康的身心狀態。農村寄宿制小學的發展歷程說明,生活服務的缺失導致寄宿生成績改進并不明顯,甚至還有下降的趨勢,由此導致很多學校失去吸引力。因此,農村教育不能撇開學校教育的選拔功能。學校精心照料學生生活的首要目標是保障學生“輕裝上陣”,提高學業成績。實際上,不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的生活關照難以持久,也不是農民家庭的需求。最理想的目標是“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學業進步、行為文明”,這些要求正是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