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華
鄉鎮寄宿學校是為了解決部分地區學生上學距離遠的問題而采取的一項教育舉措,如今幾乎成了大部分鄉鎮最大化利用教育資源的最佳選擇。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管理體制,形成了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的分布格局。寄宿制學校全方位的學習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鄉村家庭的教育短板,成了農村家庭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一個“折中選擇”。
然而,歸根結底,寄宿制學校只能作為一種輔助形式來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長不能完全把孩子的教育托付給學校,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學校教育還必須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參與,這些共同構成了兒童青少年的完整教育體系。
單一生活環境與心理沖突
陶行知先生將學校形容成“鳥籠”,將社會描述成“天空”,通過“生活教育”強調了生活經驗對于兒童青少年知識結構構建以及社會化過程的重要性。教育是兒童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在社會化過程中,青少年將經由外界接收和習得的技能、知識與概念,通過體驗、模仿和思考,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其中,既有來自學校同輩群體的影響、學校教育制度的影響,也有來自家庭環境、家人關系,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
有研究指出,因為寄宿生活中缺少親人的照顧和對親情的直接體會,一部分寄宿生在住校期間有明顯的情感和性格上的變化。例如:學生們普遍有想家的念頭,有些學生長期壓抑自己的情感,抑郁質特征明顯;長期隱忍導致情緒爆發,學生易產生極端行為;還有一些學生不能適應嚴格的封閉式管理模式,在性格上逐漸變得內向和自閉;此外,因為寄宿生存在年齡差異,成長環境也不盡相同,學生間存在欺凌現象等。
教育學者潘光旦認為,教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每一個人的人格的培養。培養健全人格的過程是一個綜合且復雜的教育過程,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功能,前者主要承擔知識傳授的功能,后者則承擔學生日常生活技能訓練的功能;同輩群體的互動,在學生與他人關系的養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可以領悟到與人交往的原則和方法。
現在大多數寄宿制學校采取的都是封閉式教育管理模式,雖然可以保證學生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但也決定了學生的成長勢必缺少家庭生活氛圍。
孩子成長中對家庭和父母的依存心理,使得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更愿意與家人傾訴。特別是青春期時,第二性征的發育帶來的生理困惑、學習的深入和成長的新階段帶來的心理困惑、對未來發展的迷茫、同輩群體間各種交往矛盾等,尤其需要父母幫助和引導。父母對于未成年人心理、生理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家庭不同成員間的教育指導,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學校教育所欠缺的。
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人格形成的過程。人格培養強調“內外兼修”,即關注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包括文化、認知和思考能力,以及對未來自我行為的期待、自我成功動機的形成等,是行動能力和心理能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鄉鎮寄宿制學校,有的學生出于尋找情感寄托和對異性的好奇而陷入早戀,有的因為缺少情感引導而欺凌他人,還有的因為學習壓力大而做出極端行為。單一的學校生活使學生難以從生活經驗的積累中獲取自我價值觀形成的參照標準,特別是青春期階段的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良好環境。如果不能有效面對和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很有可能導致未成年人心理發展的失衡。
完善共育機制,培養完整的人
在育人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形成三足鼎立的教育格局,共同影響和引導受教育者。然而,當前育人環境大有將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的傾向,這不利于孩子實現身心全面發展。針對鄉鎮地區的教育環境和家長的現實問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善——
第一,家庭層面,增強家長的教育主體性認識,改善家長教育意識薄弱的問題。家庭生活模式及親子關系對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化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孩子需要在家庭中獲得精神支持;父母同時也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輔導員,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產生榜樣效應。
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忽視自己作為監護人的教育責任,更不能以“不會”“不在身邊”等理由將教育責任全權交付于學校,缺位于孩子的成長。對于農村外出務工的家庭來說,必須要讓家長認識到孩子的教育中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生活指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貫穿孩子一生。學校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和成長環境,進行個性化關懷,教師可通過訪談、分享教育心得和知識等多種形式主動與家長交流意見,讓家長了解和掌握學生發展的必要信息,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時間,改變溝通的方式,改善親子關系。
第二,學校層面,強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寄宿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生活中各種學習活動的體驗、教師的認可與態度、同輩群體的行為范式等,都對學生的自我行為認知產生導向作用。
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學校在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應積極加強家校溝通,開發更多元、更立體的家校合作模式,如家訪制度化、家長會定期化、設立學校心理咨詢室等,及時發現并有效應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家校聯手,共同關心和促進寄宿學生健康成長。
對于教育放任型家長,學校要給予其教育指導,幫助其樹立科學育兒觀;對于熱心教育的家長,學校可給予其有效可行的教育建議,讓家長真正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職責。
設立心理咨詢教室對于很多鄉鎮寄宿學校來說有一定難度,學校可以積極與社會公益組織合作,依托公益組織開展線下或線上的培訓和咨詢,幫助鄉村教師提高心理教育的專業能力,為學生搭建心理咨詢平臺。
第三,發揮多媒體的有效功能,創造和提供家庭成長環境的有效場景。在學校學習內容之外,有意識地增加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內容,補充課堂之外的有效知識,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親情題材的影視作品,鼓勵親子共讀家庭情感類課外讀物等,增加學生對家庭的理性認知。
此外,在學校各種活動中,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項目的設計,提高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如:運動會上增加以親子為單位參加的比賽項目,定期開設學校參觀日,組織學生家長觀摩課堂教育等,增強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直觀感受。再有,利用學校的有效資源,開設網上家長學校,有效提高家長對教育的認識和家庭教育的水平。
總之,寄宿制學校教育不是對學生的“全托”教育,必須強化父母和家庭在孩子人格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切實提高父母的教育主體性意識。